字词 | 五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戒wǔjiè佛教僧尼终生遵守的戒律。 梵文pa 五戒 五戒佛教的五种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 ☚ 三归 缁流 ☛ 五戒 五戒佛教术语。即戒杀、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语、戒饮酒。这是佛教对信徒的基本要求。 ☚ 铅汞 太虚 ☛ 五戒(一) 佛家的五条戒律: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魏书·释老志》:“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 (二) 称呼寺庙中未剃度的役仆、行者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二:“几个诵经五戒,是佛力扶持后马践杀。” (三)《周礼》所言五条戒令。《周礼·士师》:“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 二曰诰,用之于会同;三曰禁,用诸田役; 四曰纠,用诸国中; 五曰宪,用诸都鄙。” 五戒(一)梵文Pancasila,耆那教名词。指耆那教规定的五条戒条,即不杀生(非暴力)、不欺逛、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汉译佛经称为“无所得”)。有四条为巴湿伐那陀提出,筏驮摩增加“不奸淫”这一条。(二)梵文Pancasila,佛教名词。指佛教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守的五条戒条。即:(1)不杀生;(2)不偷盗(也作“不与取”) (3)不邪淫;(4)不妾语;(5)不饮酒。《大乘义章》卷十二:“言五戒者,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妾(语)、不饮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种通防身口,护前四故。(三)道教名词。据《初真戒》载,道教有“老君五戒”,即:“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凡初入道的出家和在家道士,必须首先奉持这五戒。“言行不荀”、“恶念尽消”,方许受“初真十戒”。 五戒 五戒五种用于警戒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戒令。《周礼·秋官司寇》: “以5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 一曰誓,用于军旅; 二曰诰,用于会同; 三曰禁,用于田役; 四曰纠,用于国中: 五曰宪,用于都鄙。” ☚ 五罚 五禁 ☛ 五戒 五戒佛教规仪。指佛教徒所必须遵守的五条基本戒律: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灌顶仪式 八戒 ☛ 五戒佛教名词。指佛教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条。即: (1)不杀生;(2)不偷盗(亦作“不与取”);(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五戒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遵守的五条戒律,即戒止杀、盗、淫、妄言、饮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