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wǔnián jìhu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以五年为期制订一些规划、目标,故名。第一个五年计划自1953年开始。例如:“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五年计划就要开始了,我们要打好基础,好好完成任务,大大超过。”(《人民文学》1953.10.2页)“1954年,当经济恢复的时期已经过去,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的时候,党中央又曾经提出过在学校里增设生产劳动的课程问题。”(《红旗》1958.7.8页)“今年,是执行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红旗》1966.12.13页) 五年计划wǔ nián jì huàпятилéтний план; пятилéтка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wunian jihua一般称为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具体化,又是年度计划的依据,在计划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自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经济以来,“一五”时期(1953~1957年)和“六五”时期、“七五”时期,有比较详细的五年计划,其他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只有纲领性的计划方案,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现在,世界上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非常重视五年计划和长期计划的作用。中期计划以五年为期,是因为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一般大型建设项目从建设到投产,许多产品的更新换代,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的建立,较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重大技术经济措施的实施,以及专门人才的培养,大体上都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由于五年计划比年度计划期限较长,可以避免期限短而带来的局限性,对诸如科学技术进步成果的运用、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等,有可能作出妥善的安排,并有利于在地区间、部门间、企业间建立相对稳定的经济联系。由于五年计划比长期计划期限相对较短,不确定因素比较少,因而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长期计划的各项任务给以具体的数量表现,并对实现任务的各项措施作出比较具体的安排,使长期计划的贯彻执行成为可能。这样,五年计划就把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衔接起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 农业 ☛ 湖南经济恢复时期计划/湖南第一个五年计划/湖南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湖南第三个五年计划/湖南第四个五年计划/湖南第五个五年计划/湖南第六个五年计划/湖南第七个五年计划/湖南第八个五年计划 ☚ 省直经济部门计划工作机构 湖南经济恢复时期计划 ☛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❶属于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具体化,又是年度计划的依据。其内容包括计划期的基本任务,如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提高目标、财政收支及银行信贷总额、利用外资规模、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等事业发展水平、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应用,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和实现计划的重大措施。 ❷对我国以5年为计划单位各个经济发展时期的一种称谓。常常简称为“一五”、“二五”等。我国自1953年以来,已先后实施了七个“五年计划”。(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编制工作从1951年春开始,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由国务院下达执行。其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计划规定: 5年内全国经济、文教建设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属于基本建设投资为427.4亿元; 工业总产值增长 98.3%,平均每年增长14.7%。农业和副业总产值5年增长23.3%,平均每年增长4.3%。(2) 第二个五年计划只是一个纲要性的。称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的建议》。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其基本任务是: 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妥善安排农、轻、重以及运输、商业、文教各方面的关系; 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主要指标是: 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原计划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3) 第三个五年计划,一般提为《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由国家计委提出。其基本任务是: ❶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 ❷适当加强国防,努力突破尖端技术; ❸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主要经济指标是: 到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440—261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8.1—9.5%,其中,农业总产值690—74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5—5.9%。五年合计,国民收入为744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7%,积累率为25%左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000亿元。(4)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1—1975年),由国家计委于1970年初编制,以“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为题,上报党的第九届二中全会讨论,但因会议议程突然改变,只作为参考文件在会议上印发。“四五”计划的奋斗目标是: 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后方,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主要经济指标是: 粮食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 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比1970年预计增长82%; 钢3500—4000万吨; 原煤4—4.3亿吨; 原油7000万—1亿吨; 发电量2000—2200亿度; 棉纱1300—1400万件; 铁路货运量9—10亿吨。5年合计,财政收入400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5) 第五个五年计划,“五五”计划没有单独编制,而是同“六五”计划合编为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1975年12月拟订,1977年12月重新修订后,由国务院提交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于1978年3月5日正式通过。纲要规定,“五五”计划的奋斗目标是: 在1980年,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要求到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国粮、棉平均亩产上《纲要》,基本建设要在“五五”后3年,把在建的项目拿到手,并开辟一些新战场,为“六五”大上作准备。计划要求,“五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6%,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五五”后3年平均每年增长5.8%; 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2%,“五五”后3年平均每年增长12%。(6) 第六个五年计划,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1985年),1982年12月10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基本任务是: 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主要指标是: 到1985年,社会总产值达到10300亿元,比1980年的8500亿元增加18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国民收入达到4450亿元,比1980年增加7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财政收入1274亿元,比1980年增18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7) 第七个五年计划,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草案)》,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第七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是: ❶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5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❷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❸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主要指标是: 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按照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16770亿元,比1985年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 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按照1985年价格计算,达到11170亿元,比1985年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1990年国民收入生产额达到9350亿元,比1985年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 ☚ 计划决策 计划编制程序 ☛ 五年计划wu nian ji huafive-year plan 五年计划five-year p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