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刑中國古代的五種刑罰。《漢書·刑法志》以墨(黥面)、劓(割鼻)、宮(男子閹割、婦人幽閉)、刖(斷足)、殺(死刑)爲五刑。《文選》賈誼《鵩鳥賦》:“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 五刑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① 【注释】 ①五刑:包括墨,劓(yì),剕(fèi,也作腓),宫,大辟。即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割鼻子,砍脚,割掉生殖器,死刑。后来演变为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要:要挟,挟持。非:非议,诽谤。 【译文】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他眼中就没有尊长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他眼中就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非议、不恭敬,他眼中就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评说】 为什么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因为那三千种罪行,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不孝引起的啊!一个真正的孝子是不会犯罪的。犯了罪的,就不再是孝子了,即便是为了“孝敬”父母而犯罪。 2005年8月26日的《人民法院报》就报道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孝子抢钱为父祝寿 一个蛋糕四人获刑。”正如该案审判长所说的:孝心可嘉,法理不容。 五刑 产生于奴隶制时代,传说是夏朝征服苗人后从苗人那里学来。夏代五刑,为后世所承袭并有改变。商、周两代的五刑,就是: 墨(即黥),劓,刖(也称作剕、𠚥、膑),宫(即㭬)和大辟。墨刑,以刀割受刑人额部或面部,然后涂黑,作为奴隶的标记。劓(yi),即削除鼻子的刑罚。剕(fei)刑,即断足或凿去膝盖骨的刑罚。宫刑,又称腐刑、蚕室刑,即损坏男女生殖器的刑罚。大辟,即剥夺生命的刑罚。五刑之中除了大辟是死刑,其余都是残害身体的肉刑。五刑之残酷,连封建君主汉文帝也不得不认为“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 五刑图 五刑(一) 五等刑罚。秦以前为墨、劓、(刖)、宫、大辟。《尚书·舜典》:“五刑有服”孔传:“五刑: 墨、劓、剕、宫、大辟。”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汉书·刑法志》:“汉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隋唐以后为死、流、徙、杖、笞。《旧唐书·刑法志》:“有笞、杖、徙、流、死为五刑。” (二) 五种法律。《周礼·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 二曰军刑,上命纠守; 三曰乡刑,上德纠孝; 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贾公彦疏:“此五刑与寻常正五型墨、劓之等别。刑亦法也,此五法者或一刑之中而含五,或此五刑全不入五刑者。” (三) 五种刑具或兵器。《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是无隐也。”韦昭注:“五刑,甲兵、斧钺、刀锯、钻凿、鞭朴也。” 五刑(1次) 指墨(黥靣)、劓(割鼻)、宫(男子割取睾丸,女子幽闭)、刖(断足)、大辟(死刑)。卒被~《服》 五刑;五行◉ 五刑wǔxínɡ 名 中国古代的主要刑罚,在殷、周时代指墨(在脸上刺刻涂墨)、劓(割鼻)、剕(断足)、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处死),隋以后指笞(鞭打)、杖(杖打)、徒(囚禁)、流(流放)、死(处死)。〈例〉~之中,大辟为重。 五刑墨、劓、腓 (臏)、宫、大辟。《尚書古文·舜典》: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 鄭玄注: “五刑: 墨、劓、剕、宫、大辟。”(《通德堂經解》) 《孝經·五行章》: “五刑之屬三千。” 鄭玄解: “五刑者,謂墨、劓、臏、宫割、大辟也。科條三千,謂劓、墨、宫割、大辟。穿窬盗竊者劓,刼賊傷人者墨,男女不與禮交者宫割,垣牆入關𨷲手殺人者大辟。” (《通德堂經解》)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名部 > 合稱泛稱 > 五刑2 五刑2 wǔxíng 指五種刑具所致五種不同刑罰。《國語·魯語上》:“五刑三次,是無隱也。”又:“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名部 > 合稱泛稱 > 五刑1 五刑1 wǔxíng 五種刑罰之合稱。夏、商、周三代爲墨、劓、剕、宫、大辟。秦漢時爲黥、劓、斬左右趾、梟首、菹骨肉。西漢文、景朝一度以徒、笞代肉刑。北魏立死、流、耐、鞭、杖五刑。流刑用以補死刑重、生刑輕之弊。北齊北周之五刑爲杖、鞭、徒、流、死。隋文帝改制,以死、流、徒、杖、笞爲五刑。唐承隋制,但改其序爲笞、杖、徒、流、死。宋、元、明因之。《書·舜典》:“五刑有服。”孔傳:“五刑: 墨、劓、剕、宫、大辟。”《史記·秦始皇本紀》:“斯卒囚,就五刑。”《漢書·刑法志》:“漢興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舊唐書·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五刑。”《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淵源唐代,以笞、杖、徒、流、死爲五刑……清太祖太宗之治遼東,刑制尚簡,重則斬,輕則鞭扑而已。迨世祖入關,沿襲明制。” 五刑wǔ xíng指墨、劓、宫、刖、杀五种酷刑(2)。《报任安书》: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李斯是丞相,受尽五种刑罚。《待漏院记》:五刑未措。——五种刑罚还不曾废弃。 五刑古代主要刑罚体系的概称。始见于《尚书·舜典》:“流宥五刑”,“汝作士,五刑有服”。(1)“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这种以残害肢体、割裂肌肤为特征的肉刑制度是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奠定了奴隶社会刑罚的基础。西周五刑的具体名称,见于《周礼·秋官·司刑》的为墨、劓、宫、刖、杀;《尚书·吕刑》为墨、劓、剕、宫、大辟。两者无实质区别。(2)“五刑”指笞、杖、徒、流、死。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仍保留传统的肉刑制度,但封建统治者基于发展生产、增加劳力的需要,推动了劳役刑的发展。汉代文帝年间,宣布废除肉刑,代之以笞杖刑和劳役刑,对传统刑罚制度进行重要改革。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终于确立了适应封建社会需要的新的五刑制度。据《唐律疏议》“五刑”条:笞刑十至五十,杖刑六十至一百,徒刑一年至三年,流刑二千里至三千里,死刑分为绞斩。新的五刑制度直至明清沿用不改。中国刑制史的这一重大变化反映了刑罚制度从野蛮相对地趋于文明的规律。 五刑❶我国古代五种刑罚的总称。《尚书·舜典》: “五刑有服”。传: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夏、商、周均沿袭此制,为奴隶制时期的五刑。秦有黥、劓、斩左右趾、宫、鬼薪、白粲、城旦、隶臣妾、司寇、夷三族、连坐以及车裂、枭首、腰斩等刑,而无五刑之名。汉沿秦制,亦不称五刑。如文帝废除墨、劓、剕肉刑后,以笞刑代之,仍不用五刑之名。魏定律令,才又依古义制为五刑。将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杂抵罪七种以为律首。北齐以死刑、流刑、刑罪 (即耐刑)、鞭、杖为五刑。北周改刑罪为徒刑。隋去鞭而加笞,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从而确立了中国封建制时期的五刑制度,一直到清末,长期沿用不改。但自宋以后,实施时多已溢出五刑之外,如宋代承袭五代有凌迟之刑。元代死刑用斩不用绞,然有凌迟之刑。明律承袭唐律,但律文中有凌迟若干条,条例中有枭首若干条,且别有充军之法。清律同此。 五刑 007 五刑❶中国古代5种刑罚的总称。最早见于《尚书·舜典》:“流宥五刑”。“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又《大禹谟》载:“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传五刑源于苗人五虐之刑,《吕刑》中载苗人的五刑是“劓、刵、椓、黥。”夏改 “刵”为 “膑”。五刑的具体名称,见于《尚书·吕刑》的为: 墨、劓、剕、宫、大辟; 见于《周礼·秋官·司刑》的为:墨、劓、宫、刖、杀。奴隶制刑罚以肉刑为主要特征。商、周两代的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秦有黥、劓、斩左右趾、宫、鬼、 白粲、城旦、司寇等刑,而无五刑之名。西汉文景时,废除墨、劓、剕三种肉刑,以笞、杖代之,为封建社会五刑奠基,亦无五刑之名。魏定律令,将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杂抵罪七种以为律首。北齐杖、鞭、耐、流、死为五刑。北周改耐刑为徒刑。隋去鞭而加笞,始定封建制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新的五刑制度直至明、清沿用不改。但自宋以后,实施时多已溢出五刑之外。如宋、元、明、清承袭五代有凌迟之刑。 ☚ 法律制度 十恶 ☛ 五刑 五刑5种刑罚。商周时的墨、劓、剕、宫、大辟,及唐以后的笞、杖、徒、流、死。《尚书·吕刑》: “两造具备,师听5辞,5辞简孚,正于5刑。……5刑之疑有赦……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600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吴闿生曰: “谓其罪疑于可赦,故拟罚锾之数,而更阅实其罪。罪当则仍刑之,疑则罚而赦之也。”《旧唐书·刑法志》: “有笞、杖、徒、流、死,为5刑。笞刑5条,自笞10至50; 杖刑5条,自杖60至杖100;徒刑5条,自徒1年,递加半年,至3年; 流刑3条,自流2000里,递加500里,至3000里; 死刑2条,绞、斩。” ☚ 无服之亲相首为盗 五流 ☛ 五刑 五刑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总称。《尚书·舜典》之“流宥五刑”,“五刑有服”的记载可谓五刑的起源。《周礼·秋官·司刑》说司刑之职,“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定五刑为: 墨、劓、剕、宫、大辟。秦汉时期,刑制繁杂,是以肉刑为主体的五刑向徒刑、流刑为基础的五刑过渡期。北魏重新确定新的五刑制,以死、流、徒、鞭、杖为其五刑。隋代去鞭刑,加入笞杖,正式确定了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内容的刑罚体系。这一五刑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直至清末宣统二年 (1910年) 颁布 《大清新刑律》,定刑名为: 主刑,分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种; 从刑,分褫夺公权与没收两种。 ☚ 略人 象刑 ☛ 五刑❶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总称。源出于《尚书·舜典》“流宥五刑”、“五刑有服”。取意“五行相生”,故历代刑名多以“五”为尚。夏、商、周三代的五刑为墨(亦称黥刑、刺额注墨)、劓(割鼻子)、剕(亦称刖刑)、宫(亦称腐刑,后又称下蚕室,即女子幽闭、男子去势)、大辟(死刑的统称)。隋《开皇律》规定的五刑为死、流、徒、杖、笞。唐则为笞、杖、徒、流、死。宋、元、明、清皆因唐制,清末改为主刑、从刑。以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为主刑,以褫夺公权和没收为从刑。 五刑wu xingthe five chief forms of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namely,tattooing the face,cutting off the nose,cutting off the feet,castration,and decapitation 五刑五种刑法,秦以前为:墨、劓、剕、宫、大辟。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隋唐以后为: 笞、杖、徒、流、死。 五刑古代的五种刑罚。❶商、周时期的五刑,有:墨(脸上刺字)、劓(割鼻)、剕(砍足)、宫(去生殖器)、大辟(杀头)。五刑之律,共有三千条,墨刑千条,劓刑千条,剕刑五百条,宫刑三百条,大辟二百条。秦汉时亦有五刑,与此略有不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