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西漢 > 五分錢 五分錢 wǔfēnqián 亦稱“五分半兩”。西漢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始鑄。因其重量爲秦半兩的五分之一,故稱。其時八銖半兩多被私熔改鑄莢錢牟利,於是停鑄八銖而改行此錢。錢文仍爲“半兩”,穿孔甚大,内外無廓,背平素。徑約二·二厘米,重二·五克左右。《漢書·高后紀》:“六年……行五分錢。”又《文帝紀》:“[五年]夏四月,除盗鑄錢令,更造四銖錢。”應劭注:“文帝以五分錢太輕小,更作四銖錢,文亦曰‘半兩’,今民間半兩錢最輕小者是也。”《通典·食貨九》:“昔漢文以五分錢小,改鑄四銖,至孝武復改三銖爲半兩,此皆以大易小以重代輕也。”參閱清·蔡雲《癖談》。 五分钱 五分钱钱币名。汉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发行。《汉书·高后纪》: “行五分钱。” ☚ 五铢钱 五等输钱 ☛ 五分钱 五分钱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由官府铸造的铜钱。对该钱的形状与重量众说不一: 有人认为它为直径五分,有人说是“半两”钱的五分之一,即二铢四絫。日本学者加藤繁认为“这种钱的重量不满八铢的三分之一, 似乎是和稍大的榆荚钱一样。” ☚ 八铢钱 四铢钱 ☛ 五分钱汉初钱名。即 “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