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军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军营明京军三大营之一。明成祖朱棣时,增京军为七十二卫。永乐八年(1410年),分步骑兵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军,是为五军营。此外,每年分调申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十六万,轮番到京操练营阵称为班军,隶属五军营,并辖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和随驾马队官军之十二营。 五军营 五军营明代亲军三大营之一。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使兄子文正为大都督,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48卫卒。后又分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洪武四年 (1371) 士卒总数达20.7万之多。成祖北迁以后,增为72卫。永乐八年(1410) 始分步骑军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称为五军。此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营阵,称为班军。五军各设提督太监1人,武将2人,大营坐营官1人,把总2人,中营坐营官1人,马步队把总各1人。所属有12营,掌随驾马队官军,设把总2人; 围子手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兵,设坐营官1人; 幼官舍人营,掌操练京卫幼官及应袭舍人,设坐营官1人,四司把总各1人,平时操演营阵,拱卫京师,御驾亲征出行,环卫大营。土木之变后改置团营。嘉靖时复置,罢提督等,设大将1人,下有副参、游击、佐击、坐营等官。规制屡改,将不识兵,流弊甚多,战斗力大不如前。 ☚ 三大营 神机营 ☛ 五军营明代永乐前期建立的京军三大营之一。营设提督内臣1人、武臣2人、掌号头官2人。营部设大营坐营官1人,把总2人。营统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5军,各设坐营官1人,马步队把总2人。营掌京卫及中都留守司,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各卫轮班马步官军的操练。5军营还编有12营、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舍人营、殚忠营、效义营。除12营外,各营设坐营官1人,把总2~8人,分掌随驾马队官军,上直叉刀手和京卫步队官军、京卫幼官和应袭舍人、京卫报效舍人和余丁的操练。 五军营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北征蒙古,分所率京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谓之五军,班师后,仍用其名为“五军营”。营兼步马队,选勋臣二人为提督,设管哨、掖官及把总、把司、把牌等官。土木之变后,改称团营。嘉靖中复旧制。 五军营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为反击鞑靼、瓦刺等蒙古贵族军的不断进扰,曾数次率军北征,每次出征均将全军步骑编组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大部,称为五军。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按五军的编组置五军营,每年调集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兵番上京师隶属之,称为班军。五军营设提督内臣一人、武臣二人,掌号头官二人,大营坐营官一人,把总二人。每军(掖、哨)设坐营官一人,马、步队把总各一人,掌操练外班马军、步军。其下附属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及殚忠、效义诸营。明代后期五军营的组织有所变化,分为战兵四个营、车兵四个营、城守两个营。其设官情况如下:战兵一营,左副将一;战兵二营,练勇参将一;车兵三营,参将一;车兵四营,游击将军一;城守五营,佐击将军一;战兵六营,右副将一;战兵七营,练勇参将一;车兵八营,参将一;车兵九营,游击将军一;城守十营,佐击将军一;备兵坐营官一,大号头官一。以上由兵部派充。监枪号头官一,中军官十一,随征千总四,随营千总二十,选锋把总八,把总一百三十八,以上均由本营派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