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典泛指古代典籍。南朝梁萧纲《南郊颂》:“五典三墨,既葳蕤于璧水; 九流八索,亦纷缤于石渠。” 五典(一) 《尚书 ·舜典》:“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孔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中国古代五种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五典五教。《尚書古文·舜典》: “慎徽五典。” 鄭玄注: “五典,五教也。” (《通德堂經解》)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異稱 > 五典 五典 wǔdiǎn 傳爲五帝時之典籍,後亦借指古代典籍。其稱始見於《左傳·昭公十二年》。《書序》:“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皇世三墳,帝代五典。”南朝梁·蕭綱《南郊頌》:“五典三墨,既葳蕤於璧水;九流八索,亦繽紛於石渠。”唐·張說《齊黄門侍郎盧思道碑》:“三墳五典,公能讀之。”明·沈受先《三元記·講學》:“素志惟甘清淡,三墳五典沈酣。” 五典wǔ diǎn〖名词〗 典籍 典籍记籍 坟策 坟籍 载籍 篇籍 ☚ 各种程度的书 好书 ☛ 伦理 伦理伦(人~;天~;五~;乱~;~理道德) 论理 ☚ 各种道德 道德高尚 ☛ 五典 五典五种常规法典。《尚书·尧典》: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周秉钧注: “五典,五种常法,即《左传》太史克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郑玄曰:‘五典,五教也。盖试以司徒之职。’ 言舜慎重完善五种常法,人民能顺从之,无违其教。” ☚ 唐代职事官防閤庶仆制 宪 ☛ 五典 五典Wudian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用语,“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总称。传说为尧舜创立的道德教育内容。又称“五常”、“五教”。见于《尚书·尧典》、《尚书·舜典》、《春秋左氏传·文公十八年》等书。《尧典》载:“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舜典》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文公十八年》载:“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意思是,尧制定了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五典”,要求民众遵守服从。舜继位后,又令名叫契的人作教育的长官,要求他耐心细致地向人民进行“五典”的教育,以克服因为“五典”没有得到很好宣传而导致的社会风气不好、百姓关系不和顺的局面。晋文公十八年,又派官吏把“五典”的具体内容布告四方(天下),以使国泰民安。上述说明,先秦时期人们是非常重视“五典”的教育的。后来,孟子、董仲舒等儒家的代表人物,进一步发挥了“五典”的思想。孟子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把亲、义、别、序、信分别作为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这样,就使原来仅限于家庭血缘关系的“五典”演变扩展为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五伦、”“五常。”成了与“三纲”并列的封建道德规范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准则,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思想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受到历代的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宣扬。 ☚ 中外思想品德教育思想 九德 ☛ 五典 五典亦称“五伦”。回族伊斯兰教传统伦理概念之一。意指回族穆斯林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个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有些伊斯兰教著述中亦称其为“道”,如君道、臣道等。清代回族著名哲学家刘智等人将其列入《天方典礼》一书,并与“五功”相提并论。 ☚ 开经 太木知代 ☛ 五典wǔ diǎn传说中指我国古代最古老五帝的书籍。常与三坟并称为“三坟五典”。《素问玄机病原式·序》:“孔安国序《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五典古书名。楚史官倚相阅读的占籍之一。一说《五典》为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虞)“言常道”之书;一说为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书;近人姜亮夫认为《五典》本于箕子为武王所陈治道《洪范》中之“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即言天时之书。 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旧题孔安国《尚书序》云: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幸、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见唐孔颖达疏引。孙楚《登楼赋》:“谈三坟而言五典。”常与三坟并称。 五典即五常。参见 “五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