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事一0594名神案前陈列的锡制烛台、香炉及花插等五件物品。吴语。浙江宁波〖 〗。   五事西周政府官员奉行职守的五个规定,为九法之一。据《尚书·洪范》载:“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要求在任的官员,办事态度要恭敬,言语要合乎道理,观察要清楚明白,听取意见要聪敏,思考问题要通达。做到了这一点,天下的人就会对官员们严肃,遇到事情不会受到蒙蔽,就可以成为有德政、仁政的圣人,以达到天下大治。 五事 五事帝王应具备的5个方面的能力。《尚书·洪范》:“二、五事: 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周秉钧注:“郑玄曰: ‘皆谓其政所致也。君貌恭则臣礼肃,君言从则臣职治,君视明则臣昭晢,君听聪则臣进谋,君思睿则臣贤智。’” ☚ 五族 五帝 ☛ 五事 五事佛教史事。北传佛教所流传的五件引起原始佛教分裂的事情。释迦牟尼逝世后百余年间,佛教僧团因对僧人大天关于佛教教义的五种见解 (即“五事”) 看法不同,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对于原始佛教的修行理论,大天认为,其最高果位阿罗汉并非完美无缺,而有五种局限: (1) 仍有常人的生理机能和情欲;(2) 仍有“无知”之处,如并不知道自己达到的修行果位; (3) 对四谛等教理的认识仍有不足,在判断真理是非时仍有犹豫;(4) 不能“证知”自己的修行果位,而必须由别人指出; (5) 仍有痛苦,甚至发出“苦哉”的声音,但这种声音有助于认识佛教“真理”。僧团内年老位高的比丘反对这些观点,认为是三藏经典中所没有的,故而组成上座部。支持大天观点的比丘组成大众部。佛教史上从而出现部派佛教时期。 ☚ 五功 韦陀 ☛ 00005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