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江县
德江县位于铜仁地区西部,总面积2 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 84万公顷(习惯面积2. 31万公顷,田1.28万公顷,土1.03万公顷),水域0. 25万公顷,林地2.4万公顷,荒山草地11.88万公顷。总人口38. 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 26万人,农业人口36. 36万人,少数民族23.89万人,农村劳动力18.26万人。全县辖7区1镇,57乡1镇,354个村民委员会,15个居民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40年来,德江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进取,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全面推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增加农业投入,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增长。1990年,全县上下重视农业,增加农业投入,狠抓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采取杂交水稻两段育秧、杂交玉米肥球育苗移栽、烤烟营养袋假植、高箱起垄,蚕桑肥球育苗、旱地多熟分带轮作等适用技术。大灾之年,农业生产仍夺得丰收。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 611万元,比1949年增长4.26倍;粮食总产量达8 674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1. 35倍。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和畜牧产品都有很大增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49年分别为75.1%、3%、20.4%、1%、0. 5%; 1978年变为61. 5%、10%、24. 5%、3%、1%;1990年进一步变为51%、4%、30%、13%、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德江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1990年全县有乡镇企业2 903个,从业人员9 076人,全年总产值2 299万元。
加强技术服务网络,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到1990年底,德江县共成立农业科技管理推广、示范、良种培育、农资供应等局、场、所、站、公司51个,拥有农技人员690人,农民技术骨干15 812人,其中,获农民技术职称589人。良种推广方面,从1976年起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杂交品种,至1990年发展到杂交水稻0.53万公顷、杂交玉米0. 53万公顷、杂交油菜0. 33万公顷。农业适用技术方面,1990年推广水稻两段育秧大田面积0.53万公顷、杂交玉米肥球育苗移栽0.53万公顷、杂交油菜育苗移栽0.33万公顷、烤烟营养袋假植0.4万公顷、高箱起垄0.4万公顷、蚕桑肥球育苗定植0.2万公顷、旱地多熟分带轮作0.4万公顷,大大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
发展林业生产,促进生态平衡。德江县的林业生产几经曲折,全县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4%下降到1979年的8%。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自然灾害频繁,大大制约着德江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产,增加投入,加强林业管理,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等。至1990年增加林地面积1.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8%回升到11. 56%。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生活需用的商品木材,年采伐3 951立方米。
畜牧业发展迅速,出栏率逐年提高。德江县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牧草丰茂终年可牧,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大力改进饲养技术,畜牧业出现了持续10年增长的好势头。1990年肉类产量达9 123吨,肉猪出栏95 421头,山羊出栏57 649只,蜂蜜产量29吨,禽蛋产量1 072吨,大牲畜年末存栏72 189头。1990年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10. 2倍、3.5倍、3.8倍、2.1倍、1. 1倍和9.2倍。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德江县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为淡水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在科学养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山塘、水库、稻田等发展养鱼,渔业生产大有起色。1990年水产品产量97吨,比1978年增长4.8倍。
德江县农业奋进40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全国、全省水平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县委、县政府计划今后10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94%,畜牧业年均增长5.5%,乡镇企业产值年均增长5.4%,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1.56%增加到15.4%。
德江县各族人民决心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本县的自然资源优势,狠抓科技兴农,努力实现本世纪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