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系滇中高原与滇西谷地结合部,为滇西通衢。东连楚雄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地区和怒江州,北与丽江地区相连。全州幅员面积29 459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耕地面积19.7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人均耕地面积0.06公顷。
大理州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年均日照时数2 345小时,年均降水量848.4毫米。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 298米,最低730米。海拔高低差异较大,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大理州地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成矿带,是云南四大植物区交汇地,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州森林覆盖率33.6%,活立木蓄积量6 832万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近1 000万千瓦。生物资源种属繁多,已发掘利用正式纳入国家开发的野生中药材有1 000多种,观赏类植物仅野生驯化栽培的有1000多种。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锡、铅、锰、铂、锑等16种,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高岭土、硅藻土等非金属矿产储量十分丰富。苍山大理石久享盛誉,储量达1.6亿立方米,不仅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而且其精良的石质、美丽的色泽花纹和白族民间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驰名中外,已形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之一。
大理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旅游景点130多个,景区面积1 016平方千米。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四季如春,风景秀丽,市内的苍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有苍洱秀丽的奇山佳水和唐代崇圣寺三塔、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为主的大理名胜古迹及有名的蝴蝶泉。东部有宾川鸡足山佛教圣地和祥云清华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及水目山、天华山胜景。西部有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遗址和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北部有剑川石宝山唐代石窟雕刻和洱源茈碧湖九氯台温泉休疗区。南部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古城和以南诏发祥地为主的巍宝山道教寺观丛林古迹及弥渡唐代南诏铁柱等。
大理州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等粮食作物和烤烟、甘蔗、茶叶、油菜、香料等经济作物,烤烟曾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优质烟先进地区,香料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立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1999年辖1市(大理)、8县(宾川、祥云、弥渡、云龙、永平、洱源、剑川、鹤庆)、3个民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共12个县市,128个乡镇,1 100个行政村。州府大理市。全州总人口32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60.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1.6%,其中,白族人口106.39万人,占总人口的32.6%。全州共有26个民族,其中,白、汉、彝、回、傈僳、苗、纳西、阿昌、傣、藏、蒙古、布朗、普米等13个民族为世居民族。
大理地区开发较早。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11年,大理地区纳入了秦王朝统一的封建国家。隋唐之际,洱海周围地区出现6个较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公元8世纪40年代,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公元939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唐“南诏国”和宋“大理国”连绵延续500多年,使大理地区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诏时期,大理地区已成为“西南丝道”的中心之地,大理三月街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大理州交通方便,是320、214国道交汇地,是滇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大理民航机场可供中型客机起降。广大铁路和楚大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及大理、丽江准二级公路已投入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大理州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较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97年全州农业总产值29.34亿元,粮食总产120.9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310元,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83.47亿元,有32万个农村劳动力从种植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全州有145万人解决了温饱,占贫困人口的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