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出国进修考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苏开始派出留学生,直接到国外接受近代农艺教育和训练。先是送公费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当时去日本比到西洋留学有着种种方便。几年内,中国留日学生人数骤然增至2万人。其中,有不少是攻读农业各科的青年学生。据统计,辛亥革命前,我国有58名留日农科毕业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清政府利用美国归还的“庚子赔款”作为选派留美学生的经费,恢复1881年中断的留美学生选派工作。不久,青年学生赴美留学遂成风气。
据民国元年至20年统计,由江苏选派的公费出国留学生有1 457人(缺民国8年)。据民国3—13年统计,由中央选派的公费出国留学生1 293人,其中江苏留日生47人,留学欧美生60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争关系和财政拮据,国民政府规定除特准派遣公费生、有外国奖学金或资助者外,其他出国一律予以停止。唯中英庚款留英及清华留美考试仍继续进行。
金陵大学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校际关系密切,金陵大学农科的毕业生可直接进美国大学的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为此,农科早期毕业生均到康乃尔大学进修。据民国3—26年统计,这段时期毕业生到欧美留学的有112人,占全国各农学院派到欧美学生的40%。30年代后期,到美国留学进修的人员不减当年,特别是民国34年利用美国租借法案,农林部经过考试派考察1年的农业技术人员就有166人,金陵大学农学院派出人员占1/3强。据民国37年统计,我国在欧美留学农科的学生共256人,而金大农学院毕业去留学的就有120余人,约占一半。
学成回国并作出成绩的,在辛亥革命前比较少。辛亥革命后,早期学成回国并做出显著成绩的邹秉文、邹树文、过探先、谢家声、秉志、钱天鹤等人,为中国农业教育和科学事业发挥了奠基人的作用。其中邹秉文不仅为中国农业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选派留美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民国34—35年间,中华农学会分批派出留学生。第一批50人,攻读土壤农化、病虫药剂、农艺遗传等专业。第二批20人,攻读农业机构、农业工程等,留学总人数几乎与清华公费留美农科学生数不相上下。
20—30年代,学成回国并做出显著成绩的代表有金善宝、冯泽芳、顾复、朱凤美、邹钟琳等人。其中金善宝曾为中国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小麦育种工作做出卓越的贡献。冯泽芳,毕生从事棉花研究,通过长期试验观察,为推广美棉良种指出了方向,并主持育成斯字棉4号和德字棉531号品种。朱凤美,两次东渡日本刻苦求学,钻研植物病虫害防治,对麦类黑穗病的种子处理、小麦线虫病的防治和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植物病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邹钟琳,先攻读植物病理学,后转攻昆虫学,在农业昆虫学、昆虫生态学方面造诣较深,在研究李实蜂、小地老虎、粘虫防治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为我国昆虫学界的著名前辈。顾复,长期从事水稻研究,在苏州稻作试验场、望亭农艺试验站选出不少粳稻品种,如 “412”、“853”、“266”等。其中,“412”选育于40年代后期,早熟晚粳,在苏州、上海等地推广应用134千公顷; “853”是晚熟晚粳稻,于50年代中期育成并用于大面积生产,太湖稻区推广应用267千公顷。
40年代末50年代初,学成回国的也不乏其人,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熊毅,民国36年留美,先后在密苏里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就读,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后,成为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粘土矿物研究的先躯者和奠基者。该所学者李庆逵,民国33年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深造,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民国37年回国后,首先提出了在南方酸性土壤上磷矿粉的农业利用问题,为红壤地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开创了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和合理施肥的研究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大量派遣学生赴原苏联留学。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向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进修生和自费留学生。南京农业大学有50多名研究生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有60多名教师、研究生从国外进修或取得学位后返校工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出国访问、考察、进修、留学人员达300多人次,已同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亚洲蔬菜研究中心、泰国试验站、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和日本爱知县、鹿儿岛县农业试验场等地建立了科技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与国内外136个单位建立了交换科技情报资料关系,推进了农业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1960年,省水利系统派员赴原苏联学习水利土壤改良。1982年,派员参加“中国农业机械化赴日本考察团”。1987年,派员赴意大利进修水文,赴挪威进修水力开发。1990年,派12位技术人员赴荷兰、伯亚兹、日本、朝鲜、智利、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冈比亚、原苏联、埃及等11个国家考察围海造田、农场建设、灌溉工程、水利教育和农田水利。
1980年开始,江苏对外派遣农业研修生,至1986年底,先后通过对外友好城市、友协和中国农学会等多种渠道派出研修生70多名,赴日本、美国学习,时间8个月到1年不等。通过在国外农场、农户生产实习,在农林牧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研修,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派遣农业研修生过程中,苏州农校受江苏省农林厅委托,于1981—1986年先后举办了10期日语和3期英语班,为全省培训英、日语人才359人,为全国培训英、日语人才538人,其中有500多人已先后出过国。
“八五”期间,省科委等单位,派出到境外培训、考察的人员达3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