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互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互文

互文

诗的上下句中,互有省略,解说时仍须在互文见义上加以理解。如《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互文,即“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木兰辞》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是互文,即“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適)《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即应理解为“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关汉时明月”。

☚ 转意   互体 ☛

互文

 (1)概念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上下文所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2)种类
 ①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例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例句中“烟”和“月”、“水”和“沙”互文,全句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水”。
 ②复句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例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例句中“将军”和“壮士”互文,意思是“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互文

诗歌中上下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技巧。亦称“互体”。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杜少陵《狂夫》诗云:‘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说,由于受字数、音节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则是一句之中前后互为映衬。这是一种特殊用法。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上句以吃概穿,下句以穿概吃。亦属互体。

互文

又称互辞、互其文、互言、错见互足、互文见义、互相备、互相足、互相成、互相挟、互相明。训诂术语。
❶指古文中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的地方。如《周礼·天官·天府》“凡式贡之馀财,以共玩好之用”注云:“言‘式’言‘贡’,互文。”
❷指由于行文需要避免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如《淮南子·说林》“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高诱注:“蹠,至也;极亦至,互文耳。”
❸修辞格之一。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使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即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两个句子为互文,上句省了“对镜”,下句省了“当窗”。意思是: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头发,贴饰花黄。若不用互文,需写成“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贴花黄。”文字重复、累赘。运用互文,可使形式工整,语言明快,声韵和谐,节奏优美,并能收到文省意存的修辞效果。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

互文

互文

旧体诗中常用的一种上下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技巧。亦称“互体”。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杜少陵《狂夫》诗云:‘风含翠篠娟娟净, 雨红蕖冉冉香。’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说,但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则是一句之中前后互为映衬。这是一种特殊用法。意思说,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文义互见。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时”、“恨别”,才有“花溅泪”、“鸟惊心”之感。亦属互文见义。互文可以加强感情的深度,避免平直之嫌。

☚ 倒装   互体 ☛
互文

互文

修辞方式(辞格)之一。也是训诂学术语。又叫“互辞”“互言”。一般用来指明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有的是一句中互文见义。如“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长安古意》),指燕赵的歌,燕赵的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指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更常见的互文存在于对句之中,就是上下文结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拆开来孤立地理解其中一句话。如“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指事义都出乎沉思和翰藻。“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杜甫《潼关吏》),指大城小城都坚固而高大。
对句互见与“错综”相似,都是两句交错成文。区别在于:错综重在避重复,使语句变化多姿;互文重在形分义合,上下文共同表达文意,互相补充。

☚ 跳脱   互辞 ☛

互文

辞格之一。亦称“互文见义”,或简称“互义”。也有称“互备”、“互言”、“参互”、“互体”等。即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制,将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互相呼应,彼此关照。唐·贾公彦《仪礼疏》: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而省文,故云‘互文’。”如《左传·隐公元年》: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本应为公入、出而赋,姜亦入、出而赋,为求简洁,前句省“出”字,后句省“入”字。可分为对句互文和当句互文。前者如上例;后者如唐·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汉”互文,意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此外,有人把处于两个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也叫互文。如秦·李斯《谏逐客书》: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其中“充”和“实”为互文。

互文

互文

又称“互辞”、“互见”、“互文见义”。将通常合起来说的两组词组或句子,前后各出现一个,从整体看参互成文,语义可互为补充或呼应,合而见义。例如“改朝换代”,原意是“改朝代、换朝代”;“披星戴月”,原意是“身披星月、头戴星月”等。古代散文中常见。例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有“公入而赋”、“姜出而赋”,实际上是上句省去了“出而赋”,而下句省去了“入而赋”,原意是“公出入而赋”,“姜出入而赋”。钱锺书《管锥篇·周易·损》称此法为“互文相足”之法。意指前后句各有保留和侧重。《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原意要说“君子约言,小人多言;小人先言,君子后言”。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前句不限“只在东、西”,后句也不限“只在南、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以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欢喜悲哀,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悲哀欢喜”。此手法可以使文章简炼生动而且有含蓄之妙。

☚ 修辞手法   互省 ☛

互文hu wen

corresponding ter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