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互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互市hù shì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比喻豪们权贵间互相勾结,互相利用,以谋取官位。《晋书·惠帝纪》;“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 互市hù shì❶国与国之间往来贸易。《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岁时~~焉。” 互市指从西汉始到清朝时期,中原五朝与周边各民族间的贸易交往。有时,把分裂之中各五朝之间的贸易也称互市。源于西汉时期,中原与匈奴所开设的“关市”,东汉时,把这种贸易正式称为互市。互市一般在各族和平时期进行,有官方统管下的互市,也有民间自发的交易。主要是周边各族用马、骆驼、牛、羊、兽皮、木材、土特产、名贵中草药、手工制品等换取中原的茶、粮、盐、布匹、丝绸、纸张、器具等。互市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推进了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互市主要指中国国内中原王朝与周围各族间的贸易。在分裂时期,各王朝间的贸易亦称互市。源于西汉时对匈奴或南粤赵佗所开“关市”。东汉与乌桓、鲜卑、匈奴等族的贸易开始称为“互市”。隋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与西北各族的互市。唐贞观六年(632)改称“互市监”,与西北、西南各族盛行茶马互市。宋设“榷署”管理与南方各族的互市,开“榷场”与契丹、女真、西夏等族贸易,并设“都大提举茶马司”。辽、金、西夏之间亦有榷场互市。明代互市极盛,在西北、西南和南方的一些州设“茶马司”管理互市。开*“马市”、*“木市”,与蒙古、女真等族互市。开“茶市”,与藏族及西北、西南各族互市。清前期仍有茶盐换马的互市。互市多在和平时期进行,既有官方的统制贸易,亦有民间的交易。周围各民族以马、骆驼、牛、羊、兽皮、木材、土产和本族的手工制品换取中原的茶、盐、粮食、布帛、丝织品、衣服、农具、锅、器皿、药材和各种装饰品等。互市是我国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各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互市 041 互市古代在官府监督控制下进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贸易。汉初同越南和匈奴通商,是我国最早的互市。汉武帝元狩年间,张骞通使西域,与各民族间贸易,通商远达大秦(罗马帝国)。魏晋以后,西北陆路贸易更见繁荣,海上贸易也开始发展。隋代在京师设四方馆,“掌其方国及互市事”,并在西北边地设有交市监。唐代设互市监,掌蕃国交易之事”,并在沿海设市舶司,经营海路通商事宜,海路通商有了很大发展。宋开宝四年(971),“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宋、明在边境设置榷场互市,以茶、盐等换取各族商人马匹。清初有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禁,规定漳州、云台山、宁波、广州四处作为互市通商之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又限在广州一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攫取了租界、海关等,对外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互市的自主权就丧失了。 ☚ 庙会 茶马互市 ☛ 互市 互市边民国与国和不同民族间的商业贸易称互市。始于汉代初。(见: 互市监) ☚ 户调之式 还田 ☛ 互市 互市古代民族贸易和对外贸易的通称。西汉初年,中原地区同南粤少数民族与西北匈奴族建立定期的物资交流关系,互相供给对方急需的物资,称为互市。汉武帝时期开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北的互市兼有对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对外贸易性质。唐、宋、元、明各朝都设有专门管理互市的机构。中原政权将互市当作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恩惠,互市兴废的主动权操在中原政权手中。中原政权亦将互市当作羁縻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手段和补充马匹等战略物资的重要途径。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互市的形式开始衰落,民族间贸易由严格管制的正常国内贸易所取代。 ☚ 关市 胡市 ☛ 互市中国历史上对外国或边远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以汉初同南越和匈奴的互市为最早。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同西北边远地区的贸易逐渐繁盛,通商远达大秦(罗马帝国)。魏晋以后,陆路贸易更为繁荣,海上贸易也开始发展。北魏时,曾立互市于南部边境。自隋开始,设有专管对外贸易的官职。隋在西北边境设立交市监。唐初除在西北设互市监外,在沿海设置市舶司。自唐以后,海路通商地位逐渐超出陆路通商,广州、泉州、扬州均为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宋时尤为重视海上贸易,置市舶司于广州,闽浙沿海亦均置司。宋辽金元各在自己辖境的边远地区设有榷场互市。明在边疆主要以茶盐与各族换马,海上贸易仅准许贡舶互市。清初有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设江、浙、闽、粤四海关,关设监督。西洋各国贸易限在云台山、宁波、漳州、广州四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规定限广州一处。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逐渐带有半殖民地性质,和过去互市根本不同。 互市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贸易。主要有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两种形式。汉代已经进行互市,当时中原地区主要是以所生产的丝织品与少数民族地区所产的马匹进行交换。隋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于609年在今张掖地区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国际互市,由隋炀帝(杨广,569—618)亲自主持。27个国家及民族政权的国王、使者参加了这次互市,其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方面的效益。唐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百姓安居乐业,丝绸之路畅通,这一时期的互市相当活跃。唐代设互市监,前期的互市以绢马互市为主,即以中原地区所产的绢与少数民族地区所产的马匹进行贸易。唐代中后期,在绢马互市继续存在的情况下,茶马互市迅速发展起来。唐代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此风很快蔓延到少数民族地区,其对茶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宋辽金元时期在边境地区设置互市市场——榷场,榷场内的贸易由官吏主持,商人缴纳税钱后方可领取营业证进行交易。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最为发达的时期,贸易制度比较完善。清代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乃至内地设置了规模巨大的国营牧场,通过互市获取马匹已不再重要,故清代的茶马互市走向了衰落。 互市 互市古代民族贸易或对外贸易的通称。汉初同南粤和匈奴通关市,贸易交往,是最早的互市。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同西域以及中亚、西亚等地贸易逐渐繁盛,通商远达大秦。当时也通过海路,与东南亚、南亚的某些国家和部族发生了商业交往关系。魏晋以后,西北商路除有时梗阻外,一直为北方政权所利用;海上贸易也开始发展。隋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和突厥族贸易。唐初改称互市监,掌管陆路上的对外贸易以及和少数民族贸易马匹等事务;并在沿海设有市舶司,掌检查进出口船舶、征收商税,收购珍贵物品和管理外商等。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唐中叶以后,因中亚各国受控于大食(阿拉伯),河西走廊又归吐蕃管辖,西北陆路贸易转衰,东南海上贸易愈占重要地位。宋、辽、金、元在边境设榷场互市。宋以后,以金、帛、茶、盐等同边疆各族换马,设马市,并置有茶马司专督其事。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迄宋,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密州(今山东胶县板桥镇)、秀州(今嘉兴)、温州等成为重要港口,外商很多。明代实行朝贡贸易,海上仅准许贡舶互市,私人的海上贸易活动仍很活跃,在明对外贸易中占主要地位。清初有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 )开禁。西洋各国贸易限在云台山、宁波、漳州、广州四处。乾隆二十二年( 1757 )指定广州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设海关监督管理贸易及征税事宜。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一种手段,和过去互市有本质上的不同。 ☚ 丝绸之路 九市 ☛ 互市❶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及各王朝之间的贸易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据《左传》记载,周灵王三年(前569),晋悼公实行※“和戎”政策,以货物购取戎狄的土地。西汉开设“关市”与匈奴及南粤赵佗进行交易。东汉与乌桓、鲜卑、匈奴等族的贸易始称“互市”。魏晋南北朝时期亦称为互市,隋设“交市监”统一管理与西北各族的互市。唐贞观六年(632),改称“互市监”,兼管与西北、西南各族的茶马互市。宋设“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设“榷署”管理与南方各族的互市,设博易场等进行互市;开“榷场”与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贸易。辽、金、西夏之间亦有榷场互市。明代互市进入极盛时期,明朝在西北、西南和南方的一些州设“茶马司”管理互市。开设※马市、※木市与北方蒙古、女真诸族、诸部进行互市;开茶市与藏族及西北、西南各族互市。设立有关互市的规章制度,与有关民族制定互市条款及奖惩办法,以保证互市的顺利进行。清前期仍有官方主持的茶、盐换马的互市。历代和平时期的互市较兴盛,既有官方的统制贸易,亦有民间广泛的交易。战争时期的官方贸易往往中断,但民间的私下贸易则屡禁不止。清朝后期的官设马市虽然停止,但各族之间的集市、交易会、庙会等民间贸易则经久不衰,一直延续至今。互市时,周围各民族以马、骆驼、牛、羊、兽皮、木材、宝石、药材等土特产及本民族的手工制品交换内地的粮食、茶、盐、布帛、丝织品、衣服、农具、锅、器皿、纸张、书籍、食品、药品和各种装饰品等。互市是我国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促进了各族的繁荣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一些国外民族也远道前来参加互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