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于学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于学忠1890—1964山东蓬莱人 于学忠1890—1964民主人士。字孝侯,山东蓬莱人,生于旅顺。1911年毕业于通州随营学堂。曾在毅军、北洋陆军任职,后任吴佩孚部第十八混成旅旅长、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1926年冬,北伐军进入湖北,吴佩孚任于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1927年6月,与吴先后下野。不久,被张作霖任命为镇威军第四方面军团第二十军军长,转入奉系。1928年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1930年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率部击败石友三部。“九·一八”事变后,任河北省主席,拒绝日本诱降,1935年调任川陕甘“剿匪”总司令、甘肃省主席。1936年支持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张被蒋介石扣押后,于奉张手谕,全权指挥东北军。1937年东北军被蒋改编,调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抗战期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战略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64年9月在北京病逝。 于学忠
于学忠
于学忠 山东蓬莱人。字孝侯。早年在东北毅军中任职。后改入直军,任团、旅、师、军长。1927年因吴佩孚兵败而下野。1928年转入奉系,任东北军第二十军军长。1930年后,历任国民党平津卫戍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1933年张学良下野前;受张之托指挥东北军。《何梅协定》签订后调离河北,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甘肃省政府主席。1936年参与发起西安事变。张学良被扣后,全权负责东北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等,曾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在北京病逝。 于学忠1890~1964爱国将领。字孝侯。山东蓬莱人。1911年毕业于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30年秋,由南京政府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后历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河北省主席、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甘肃省主席,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协助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被蒋介石扣押后全权负责东北军,要求释放张学良,赞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率部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抗战结束后,任国民党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等职。 于学忠 于学忠1890—1964国民党将领。字孝侯,蓬莱人。1911年毕业于武卫左军随营学堂步兵科,1914年任热河林西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军阀吴佩孚部营长,1921年任团长。1925年任吴佩孚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吴失败下野,于转投奉系军阀张作霖,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员、滦州警备司令。1930年任平津卫戍司令。1931年任东北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1932年任河北省主席。1935年任川陕甘边区“剿匪”副总司令、甘肃省主席。1936年西安事变中,支持张学良、杨虎城“兵谏”。张被扣押后,于奉张手谕,全权负责东北军,接受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东北军团结及保存进步力量,做了不少工作。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1939年起任鲁苏战区总司令,指挥第五十一、五十七、八十九军驻防鲁中南、苏北地区。1943年7月,不待李仙洲部接防,先期由山东撤往皖北,为山东八路军扩大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1944年鲁苏战区撤销,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9年蒋介石曾胁迫其去台湾,于避居四川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病逝于北京。 ☚ 于一心 于克恭 ☛ 于学忠1890—1964山东蓬莱人。行伍出身,曾任直系军阀吴佩孚部旅长、师长、军长。1927年直系军阀吴佩孚垮台后,转入奉系,任二十军军长。后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1930年中原大战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主席、川陕甘边区“剿共”总司令、甘肃省主席。抗战后,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先后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后任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主席。抗战胜利后,任南京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在北京病逝。 于学忠 于学忠字孝侯,原籍山东蓬莱徐家集于家庄,生于1989年11月19日生于辽宁旅顺。1904年毕业于武卫左军随营学堂。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一名毕业后任毅军排、连长。1914年升为热河林西镇寺使公署中校副官长。1918年赴湖北襄阳,任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营营长。1920年参加直皖战争,击败皖系吴光新部。1921年驻防宜昌,击退来攻的川军,受吴佩孚赏识,功升该旅第二团上校团长。1922年7月随混成旅入川援助刘湘、杨森倒熊(克武),连战连胜。8月27日任重庆沿河司令兼城防司令。1923年9月授少将衔,同年12月6日升任旅长。1924年授将军府将军。直奉战争后,1925年任吴佩孚部第二十六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副司令,率部与北伐军作战。北伐军攻入武昌后,率部退守老河口,被吴佩孚任命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后又挪至河南邓县。1927年6月吴佩孚避居四川后,投直鲁联军,任第十五军军长,又投奉军,任安国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防司令,驻防山海关。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率部入关,9月30日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1931年7月就任“剿赤军”北路集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击败反将叛张的石友三部。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2月兼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8月18日改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日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33年4月,张学良下野,于就任华北军第一军团总指挥兼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统辖东北军的大部分,参加了长城抗战。同年5月4日兼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6月25日兼任天津市市长。1935年4月3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6月,根据 “何梅协定”,国民政府免于学忠河北省政府主席职。6月6日改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率第五十一军参加“围剿”红军。9月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二路军总司令兼第八纵队司令。同年11月2日任甘肃省政府主席,12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12月发动“兰州事变”响应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奉命全权负责东北军。此间,多次要求停止内战,释放张学良。1937年1月受到撤消职务的处分,2月被迫将部队改编,4月28日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率军开赴安徽、江苏。后兼豫皖苏军事整理委员。10月4日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一军军长。1938年1月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因贻误战机被处决,升任总司令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6月7日改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14日任苏鲁战区总司令。1941年底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942年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赴重庆,31日改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失去兵权。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948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并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1947年5月10日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蒋介石要求于学忠去台湾,于躲在四川乡下未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因肝癌在北京病故。 ☚ 于宗谦 于建民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