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于Yú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鸡泽及尚义、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汉、鲜、彝、满、回、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 ‘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台。’ 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 ‘于’ 氏;亦有不去邑者。”
❷又注: “后魏 《官氏志》 有萬(万) 纽 (于) 氏,改为于氏。始有自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邻(按: 《姓氏词典》 引作 ‘拓跋’ 陵)徙代,为万纽于氏,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
❸又注: “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
❹ 《续通志·氏族略·总论》 载: “明赐元人姓名: 巴延达哩曰于忠。”此为蒙古人姓名所改。
❺达斡尔族之于姓,或由额勒图哈拉所改。《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有载,未道其详。
汉代有于定国,丞相,西平侯; 三国时魏有于禁,左将军; 唐代有于宣道; 明代有于谦。

1.yú ❶往,去。劉楨《魯都賦》:“民胥祓禊,國于水游。”
❷在。馬融《長笛賦》:“惟籦籠之奇生兮,于終南之陰崖。”
❸介詞。(一)向。《文選》賈誼《鵩鳥賦》:“請問于鵩兮,予去何之?”(二)在。東方朔《答客難》:“鼓鐘于宮。”(三)及于,達到。東方朔《答客難》:“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❹助詞。無義。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取黄金百斤,爲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辭。”
2.xū 通“吁”,歎美辭。見“于嗟”。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于。”段注:“自周时已分别於为属辞之用。”《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于,介词,在。
1.通“吁” xu
〔例一〕 《诗·陈风·东门之枌》:“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于差,即吁嗟。于通“吁”。
〔例二〕 《诗·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于,匣母、鱼部;吁,晓母、鱼部。匣、晓旁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呼” hu
〔例一〕 《孟子·万章上》:“舜往于天,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于旻天”、“于父母”,《古列女传·母仪传》引作“呼旻天”、“呼父母”。于通“呼”。
〔例二〕 《列子·周穆王》:“王乃叹曰: ‘於于!予一人不盈於德而谐於乐’。”於于,《释文》云:“於于音呜呼。”
于,匣母、鱼部;呼,晓母鱼部。匣、晓旁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事
  • 下一篇:云

于yú

❶往。《郑风·叔于田》一章:“叔于田,巷无居人。”毛《传》:“田,取禽也。”禽,本为鸟兽之总称。《说文》:“禽,走兽总名。”朱熹《集传》: “言叔出而田,则所居之巷若无居人矣,非实无居人也,虽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无人耳。”《大雅·崧高》二章:“于邑于谢,南国是式。”毛 《传》:“于,往也。”南国,周之南方国土。式,法、治理。“南国是式”为宾语前置句,南国为“式”的宾语。即治理周的南方。
❷到,达到,及于。《周南·葛覃》一章:“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施,yì。毛《传》:“施,移也。”郑《笺》: “葛延蔓于谷中。”《豳风·东山》三章:“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小雅·沔水》一章:“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❸介词,引进行为的对象。这种“于”,处于动词和宾语之间,对译成现代汉语时,可以略而不顾。《鄘风·定之方中》一章: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楚宫,楚丘之宫也。”《小雅·雨无正》六章:“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孔《疏》:“王既邪淫,动皆不可,我若执正守义,不从上命,则天子云我不可使,我将得罪于天子。”
❹在,介词,引出处所。《唐风·有杕之杜》一章: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毛《传》: “道左之阳,所宜休息也。”郑《笺》:“道左,道东也。”《小雅·绵蛮》一章:“绵蛮黄鸟,止于丘阿。”毛《传》:“绵蛮,小鸟貌;丘阿,曲阿也。”郑《笺》:“小鸟知止于丘之曲阿静安之处而托息焉。”
❺为,作。王引之《经传释词》: “于,犹为也。”《尔雅·释诂》:“作,为也。”《邶风·谷风》五章: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比予于毒,把我比作毒物。
❻表被动,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邶风·柏舟》四章: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传》:“愠,怒也;悄悄,忧貌。”郑《笺》: “群小,众小人在君侧者。”《小雅·出车》六章:“赫赫南仲,𤞤狁于夷。”南仲,周宣王时伐𤞤狁的大将。𤞤狁,西周北部的游牧部落。毛《传》:“夷,平也。”
❼用在动词前或句首,无实义。《陈风·东门之枌》三章:“穀旦于逝,越以鬷迈。”毛《传》:“逝,往也。”穀旦,良辰吉时。《尔雅·释诂》:“穀,善也。”越以,发语词,无实义。鬷,zōng,总、会。吴闿生《诗义会通》:“鬷,总也,总合而行。”郑《笺》:“朝旦善明曰往矣,谓之所会处也,于是以总行,欲男女合行。”《大雅·云汉》三章:“胡不相畏,先祖于摧。”朱熹《集传》:“摧,灭也。”马瑞辰《通释》:“《说文》:‘摧,挤也。’挤,队也。队,今之坠字。则摧亦坠也。言先祖之业将坠也。”

☚ 干禄   于飞 ☛

读音·ü(ˊ),为ü韵目,属u—ü韵部。元俱切,平,虞韵。
❶在:相当于时间的“在”;相当于空间的“在”;相当于原因的“在”。
❷去;往。《诗经》注:“于,往也。”
❸如;好似;好像。清王引之注:“于,犹如也。”
❹取。焦循注:“于,犹取也。”
❺疑问词,相当于“乎”。高诱注:“于,乎也。”
❻姓。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x·ü(-),为ü韵目,属u—ü韵部。云俱切,平,虞韵。[于嗟]叹词。《诗经》注:“于嗟,叹词。”朱熹注:“于,音吁。”

上一条: 下一条:

对,对于。《郭巨埋儿》(贤孝):“他三偷四偷来偷犯,于我们当叔老子的不利干,再不了把我们当家族户也攀连上。” 《长烟落日处》:“灵官说要不办一个小卖部,村里人买东西还得跑老远,办起来于谁都好些。” 《独弦操》(21):“这个又是劳民伤财的事,于我们一点好处也没有!”

ㄩˊ0192安闲自在。闽语。福建福州。住。古方言。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吴楚人谓居为~。」为。吴语。浙江黄岩。高呼声。江淮官话。湖北广济。唐颜师古《〈汉书・货殖传〉注》:「~,发语声也。戎蛮之语则然。」刘赜《广济方言》:「大声呼叫曰~。」此;这里。江淮官话。湖北蕲春。彼;那。中原官话。晋语。陕西。◈ 章炳麟《新方言・释词》:「陕西言彼亦曰~,音亦如阿,彼人曰~人。」

于yu

❶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相当于“在”、“到”、“向”、“从”、“对于”等。《诗经·大雅·旱麓》:“鱼跃~渊。”(于:在。)《尚书·盘庚上》:“盘庚迁~殷。”(盘庚:商王名。殷:地名。于: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求救~术。”(术:袁术。于:向。)《墨子·公输》:“墨子闻之,起~齐。”(起:起身。于:从。)韩愈《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对于。耻师:以从师为耻。焉:语气词。)
❷引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为:形成。)
❸相当于“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夫:语气词。幸:宠爱。)

于yú

❶引进处所、范围或时间,相当于“在”
 △ 相识~北京大学。
❷引进对象,相当于“向、对、给”
 △ 求助~同事|~事无补。
❸引进来源、起点,相当于“从”“自”
 △ 这次沙尘暴源~戈壁荒滩。
❹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 见笑~大方之家。
❺引进方向、目标
 △ 献身~科学。
❻引进方面、原因、目的
 △ 勇~创新|乐~从教。
❼引进比较的对象
 △ 慢~火车。
❽姓。

于於

❶在:位~︱死~非命︱毁~一旦︱喜形~色︱义形~色︱无动~衷︱人浮~事︱行成~思︱耿耿~怀︱毕其功~一役。
❷向:问道~盲。
❸往:伊(yi)~胡底。
❹对;对于:迁怒~人︱假手~人︱无济~事。
❺给:嫁祸~人。
❻自;从:青出~蓝︱千里之行,始~足下︱千里之堤,溃~蚁穴。
❼表示比较:大~︱少(shao)~︱高~︱低~︱聊胜~无。
❽表示被动:见笑~人。
❾动词后缀:合~︱等~︱属~︱濒(bin)~︱归~︱鉴~︱限~︱同归~尽︱言归~好。
❿形容词后缀:难~︱善~︱易~。
“於”另见 wu。

于yú

❶ 引进处所、范围、时间,相当于“在”:毕业于1990年︱受命于危难之中︱出生于上海。
❷ 引进对象,相当于“向”:嫁祸于人︱求救于乡亲。
❸ 给:嫁祸于人︱献身于科学事业。
❹ 引进关涉对象,相当于“对”、“对于”:忠于人民︱有害于健康︱形势于我们有利。
❺ 引进来源、起点,相当于“自”、“从”:发源于青海︱毕业于名牌大学。
❻ 表示比较:高于一切︱轻于鸿毛。
❼ 表示被动:见笑于大方之家。
❽ 动词后缀,表示方面、原因、目的等:合于︱属于︱在于︱善于调度︱易于了解︱难于实行。
❾ 姓。


(11次)
❶犹在。摄提贞~孟陬兮 皇览揆余~初度兮《离》 次~蒙汜 而通之~台桑胡终弊~有扈 何号~市 投之~冰上《天》 凤皇翔~千仞兮《弔》 止~坐隅《服》 置猿狖~棂槛兮《哀》
❷对于。何求~嫂《天》
另见xu

于yú

❶表时间和方位的介词,在。《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天问》:“次于蒙汜。”
❷介词“向”,表对象。《天问》:“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❸应为“而”。《九叹·思古》:“西施斥於北宫兮,仳倠倚于弥楹。”“倚于弥楹”,不辞。闻一多校补疑王逸本作“而”,举下文“咎繇弃而在野”一本作“弃于外野”为证。其说可从。王逸注:“言西施美好,弃于后宫,不见进御。仳倠丑女,反倚立遍两楹之间,侍左右也。”


于於yú

❶表处所或时间的介词,意为“在”。《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远游》:“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❷从,自。《离骚》:“朝发轫于苍梧。”
❸被。《招魂》:“牵于俗而芜秽。”《哀时命》:“身既不容于浊世兮。”
❹给。《招魂》:“致命于帝。”
❺对,对于。《九辩》:“谅无怨于天下兮。”
❻连词,同“与”,意即“和”。《哀时命》:“上同凿枘于伏戏兮。”
另见【於(wū)山】【於(wū)邑】【於(wū)悒】

于yu

于今 于思1 于是 便于 濒于 长于 处于 等于 对于甘于 敢于 关于 归于 过于 合于 基于 急于 见于 鉴于 介于 居于 苦于 乐于 利于 忙于 难于 期于2 善于 属于 位于 鲜于3 限于 陷于 易于 勇于 由于 寓于 在于 至于 忠于 终于 不下于 不至于 甚至于 于非之乐 于今为烈 毕其功于一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yu

〈介〉
❶表示处所、时间、来源、范围; 在; 从; 自 (用于书面语,下同): 鲁迅1936年病逝~上海|会议1991年5月~北京召开|他~五日前离开了此地|我生~1930年|~搞好本职工作之外,他也搞些兼职工作|他1955年毕业~清华大学。
❷表示方向、目标。后面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自投身~革命以来,已历时三十余载|他毕生致力~科学研究|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工作,别的什么都顾不上|我倾向~赞成这项计划|战场的形势趋向~缓和。
❸表示对象;对; 向: 他献身~教育事业|我们不应该做有损~国家的事|我们应做一个有益~人民的人。
❹表示方面、原因、目的、其前为形容词,其后为名词或动词短语: 这几天他忙~看病 |你不要急~ 出发|这件事难~妥善处理。
❺表示被动,引进行为主动者: 你不要迷惑~他的花言巧语|甲队以一分之差负~乙队|你不要担心见笑~人。
❻表示比较,引进比较对象: 低~一米的儿童不买票|他们的产品质量很高,不压~国营大厂的产品|重~两斤者属一等。

于yú

❶介词。1)用在动词前。a)表示时间;在:不承望老爷~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六三·1512)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去冬圆寂了。(十七—十八·377) b)表示处所或范围;在:后因曹雪芹~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9)独他父母偏是酒糟透之人,~女儿分中平常。(五七·1354)凤姐~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看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三十·694)c)表示对象;对: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你最当。(三七·841)难道~心不足,还要眼看着他死了才去不成? (三三·763) 2)用在动词后。a)表示时间;在: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末世运偏消。(五·107)b)表示处所或范围;在:湘云亦因时气所感,亦卧病~蘅芜苑。(五五·1285)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何方何处? (一·10)c)表示被动: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人,便想偷空调养。(五五·1284)d)表示行为的对象: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三二·739)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他,便狂喜不禁。(一·16)
❷用作词缀。a)动词后缀:这汗后失~调养,非同小可。(五三·1227)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淫滥。(一·7)b)形容词后缀:我因懒~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五·121)王夫人知他不难~此,遂亦从其愿。(四·92)

❶於。《詩經·邶風·擊鼓》: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鄭玄箋: “于,於也。”《詩經·邶風·谷風》: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鄭玄箋: “于,於也。” 《詩經·秦風·無衣》: “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鄭玄箋:“于,於也。” 《詩經·小雅·正月》: “哀我人斯,于何從祿。” 鄭玄箋: “于,於也。” 《詩經·小雅·都人士》: “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鄭玄箋:“于,於也。” 《詩經·大雅·文王》: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鄭玄箋: “于,於也。” 《詩經·大雅·公劉》: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迺宣,而無永歎。” 鄭玄箋: “于,於也。” 《詩經·大雅·嵩高》: “于邑于謝,南國是式。” 鄭玄箋: “于,於。” 《詩經·大雅·江漢》:“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鄭玄箋: “于,於也。” 《詩經·周頌·我將》: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鄭玄箋:“于,於。” 《詩經·魯頌·有駜》:“振振鷺鷺于下。” 鄭玄箋: “于,於。” 《尚書大傳》: “維王后元祀,帝令大禹步于上帝。”鄭玄注: “于,於也。” (《通德堂經解》)
❷曰。《詩經·陳風·東門之枌》: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鄭玄箋: “于,曰。”《詩經·小雅·六月》: “王于出征,以匡王國。” 鄭玄箋: “于,曰。” 《詩經·小雅·車攻》: “之子于苗,選徒嚻嚻。” 鄭玄箋: “于,曰也。” 《詩經·小雅·小弁》: “民莫不穀,我獨于罹。” 鄭玄箋:“于,曰。” 《詩經·周頌·桓》:“於昭于天,皇以間之。”鄭玄箋:“于,曰也。”
❸往。《詩經·小雅·小旻》: “我視謀猶,伊于胡底。” 鄭玄箋: “于,往。” 《詩經·小雅·采綠》: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 鄭玄箋: “于,往也。” 《詩經·大雅·棫樸》: “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鄭玄箋:“于,往。” 《詩經·大雅·崧高》: “于邑于謝,南國是式。” 鄭玄箋: “于,往。”《詩經·大雅·江漢》: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鄭玄箋: “于,往也。”
❹行。《詩經·魯頌·泮水》: “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鄭玄箋: “于,行。”
❺猶“爲”。《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 鄭玄注:“于,猶爲也。” 《儀禮·聘禮》: “賄在聘于賄。” 鄭玄注: “于,讀曰爲。”
❻讀爲迂,猶“大”。《禮記·文王世子》: “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 鄭玄注: “于,讀爲迂,迂猶廣也,大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于,依注作迂,音同,又音紂。” 《尚書大傳》: “其歌聲比大謡,名曰朱于。” 鄭玄注: “于,大也。”
❼狂。《論語·子路》: “有是哉,子之于也。” 鄭玄注:“于,狂也。” (《通德堂經解》)
❽枉。《論語·子路》: “子之于也。” 鄭玄注:“于,枉也。” (按: 陸德明 《經典釋文》:“迂,鄭本作于。”)(《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鐘磬 > 于
于  yú

鐘唇。即鐘口的邊沿。因其凹凸起伏,于然不平,故稱。《周禮·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于。”鄭玄注:“鄭司農云:‘于,鐘唇之上祛也。’”孫詒讓正義:“程瑶田云:‘兩銑下垂角處相距之間,即鐘口大徑,其體于然不平,故謂之于。’”

于yú

〖介词〗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从”、“在”、“到”(123)。《讳辩》:夫讳始于何时?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捕蛇者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里,到现在累计已经六十年了。《沧浪亭记》: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具尽者,则有在矣。——[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人想在千百年留名,不像冰的溶解那样就全消灭净尽,是另有原因的。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可译为“在”(745)。《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在长勺作战。《晁错论贵粟疏》: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粮食,是老百姓种的,生长在地里是不会缺少的。《心术》: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只有善于练就本领而且懂得自爱的人,才能在天下没有敌手。
三、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23)。《臧哀伯谏纳郜鼎》: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所有的官吏因此有所警惕和畏惧,所以不敢违反纪律。《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精进由于勤勉,学业荒废由于嬉戏。《深虑论》: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好医生的孩子,多由于疾病而死;好巫师的孩子,大都由于鬼祟而死。
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依赖、借助的事物。可译为“靠”、“凭借”、“以”(2)。《范雎说秦王》: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所以后来文王果然靠吕尚的辅佐取得成功,终于据有天下。《孔子世家赞》: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谓至圣矣! ——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准则,可以说[孔子]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五、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或不译出(214)。《有子之言似夫子》: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乎?”——有子问曾子道:“你向夫子请教过丧失禄位以后的事吗?”《梅圣俞诗集序》:其家宛陵,幼习于诗。——它的家在宛陵,年幼时就学习做诗。《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 ——蔺相如能够保全和氏璧,是天意呀!
六、介绍动作为发生、出现时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等(232)。《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姜氏]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国君继承人。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允许。《子鱼论战》: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即使老年人,抓到了就作为俘虏[割去耳朵],对于头发花白的人有什么可怜悯的呢?《梓人传》: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我认为做木匠的道理同作宰相的道理相类似,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并且收藏起来。
七、介绍同事物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69)。《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本来就有一死,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凌虚台记》: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四方的山,没有哪一座比终南山高的。《赠黎安二生序》: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世上的迂腐之辈,哪有比我还厉害的呢?
八、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58)。《单子知陈必亡》:八年,陈侯杀于夏氏。——[周定王]八年,陈侯被夏征舒杀死。《梓人传》:劳力者役于人。——用体力的人被人役使。《六国论》:商鞅用于秦而收魏。——商鞅被秦国重用后就建议收取魏国。

于xū


于yú

❶ 往。《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役,不知其期。”
❷ 象声词。《庄子·齐物论》:“前者唱~,而随者唱喁。”(喁:象声词。)
❸ 介词。❶ 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等。《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首阳之下,民到~今称之。”《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车下;射其右,毙~车中。”
❷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方面等。可译为“向”“对”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学。”
❸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尚书·胤征》:“天吏逸德,烈~猛火。”又《盘庚下》:“古我先王,将多~前功。”
❹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群小。”(愠:怨恨。)《左传·庄公十九年》:“王姚嬖~庄王,生子颓。”(嬖:宠爱。)
❹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与”“和”。《尚书·康诰》:“予惟不可不鉴,告汝德之说~罚之行。”又《多方》:“时惟尔初,不克敬~和,则无我怨。”(克:能。)
❺ 助词。❶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吕氏春秋·审应》:“然则先生圣~?”
❷ 用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𤞤狁~襄。”(襄:除掉。)又《大雅·崧高》:“四国~蕃,四方~宣。”
❸ 用在动词前。《诗经·秦风·无衣》:“王~兴师,修我戈矛。”又《周南·桃夭》:“之子~归,宜其室家。”(归:出嫁。)
另见754页xū。

于yú

在。〔例〕请于八月二日前来报到。

☚ yu   逾期 ☛

*
yu

D3DA
❶介词。1.相当于“在”。a.表时间:小林~今晨到达北京/这座庙建~元代。b.表地点:毕业~北京大学/熊猫产~中国。c.表方面或原因:勇~负责/敢~牺牲。d.表范围:~无意中流露出厌烦之情。2.相当于“对”、“对于”:忠~祖国/形势~我国有利。3.表示方面、目标,相当于“至”、“到”:致力~学术研究/投身~改革大潮。4.表示比较,相当于“比”:高~一切/重~泰山。5.相当于“自”、“从”:青出~蓝/出~自愿。6.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主队败~客队/见笑~大方之家。
❷后缀。1.动词后缀:合~/属~/至~。2.形容词后缀:难~实行/易~了解。
❸姓。

开始

开始

开(开宗;开首;开先;开脚;开基) 始(由始;发始;造始;初始;托始;伊始;兆始) 起(起头;起首;起始:起元;起手;起先;起前;起初;初起) 端(发端;首端;造端) 新(~年) 肇(肇兴;肇启;肇始;肇开;肇迹;开肇) 兆 甫 昉(由昉) 祖 朔 萌(萌起) 俶(俶落) 徂 初(初始;初基;初肇;开初) 启(启行) 载 创 头 鼻(~祖)题芽 由昉 甫尔 发首 首引 首事 打头 辟面
表示开始:从(~今) 自(自从) 由(~此及彼) 于(青出~篮) 起 打(打从) 就(就此)
起源,发端:滥觞肇迹
开头,起首:劈头
开始和结尾:起讫 始终 始卒
新的开始:肇新
从头开始:重打锣鼓
 表示从头另行开始:再 又 重(重新;~行) 另(~起;~立) 从新
刚开始:一上手
开始并继续:起来(哭~)
暗暗开始:潜启
(从某一点起:开始)

另见:起步 进行 行进 开始做

☚ 开始   事物的开始 ☛

对待

对待

处(~人~事) 待(待承;待遇;当待;相待) 对 看(看待;看承;看取;看当;看视;看觑;相看) 视(视遇;相视) 应副 齿目 瞻瞩
处置,对待:处待
表示对待的关系:于(对~;忠~)
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等闲视之 视为等闲
 对关注的事物不能不重视而等闲视之:不可轻易 不可容易 非可轻易
当作知己朋友来对待:视为知己
虽细微末节亦慎重对待:谨小
对困境或异常情况毫不介意,坦然对待:安之若素
不慌不忙地对待:从容对待 自若以处
特别看待:见异
严肃对待,不躲避,不敷衍:正视 端相
 严肃对待,不苟且:认真 顶真 较真讲究
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有则改之
对待邪恶势力毫不留情:黜恶如仇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和事物:对待)

另见:对人 对事 态度 行为 看法 观点

☚ 对待   对事 ☛

达到

达到

到(到达) 至(至于;至乎;~到;企至) 达(进达) 臻 几 底(终~于成) 顶 登 践 跞逮(逮至;逮及) 萃 蔇 稽 涉 放 造 由 于 之 氐 徂 彻 戾 及(及至;迨及) 极 集 詹
能达到:克臻
距离近,达得到:望其项背 望其肩背 望其肩项
达到规定的标准:及格 极格 够格 过关
达到目的:上遂 得逞 得手着手 逞志实现
借助外物以达到某种目的:利用
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捷足先登 捷足先占 捷足先得 疾走先得 疾足先得 疾足先登
能力低下的人只要勤奋做事,同样能达到目的: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达到限额:满(~员;~座)
达到某种职位:致位
升登,达到:跻 阶
出乎意料地达到:竟至
几乎达到:几几 几及 几乎
逐渐达到:驯至 驯致
一次就达到预定的目标:一步到位 一次到位
一下子就到位:一蹴而至 一蹴而造 一蹴即至
远远达到:遐被 远达 远暨
没有地方不能达到:无所不及 穷天穷地
哪里能达到这种地步呢:曷可臻此
(到了某一阶段:达到)

另见:目的 目标 程度 境界 水平位置 达不到

☚ 达到   达到某种程度 ☛

对象

对象

受事的对象:受(~支配) 为(~人蒙蔽) 于(见笑~人) 给(~先生行礼) 把 将 被 替
作为选举的对象:候选(~人)
合适的对象:头路
合适的对象、人才:头脑
娶妻择偶的对象:金屋之选
极为崇拜的对象:偶像
陈述的对象:是(唯你~问)
依靠的对象:天(民以食为~)
族谱、年谱等谱写的对象:谱主
追究的对象:鼻子头
众怨归聚之所:怨府
众人怨恨的对象:众怨之的
有财物可以敲诈的对象:拿手
攻击的对象:靶子(活~)
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目标
大家攻击的对象:众矢之的 众矢共的 众矢之敌 集矢之的 万矢之的 群矢之的 丛矢之的
低劣的对象:破玩意儿
(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对象)

另见:对方 爱人 目标

☚ 指代人   称呼 ☛

向着

向着

向(~东;~天;指向;走~;~壁虚构) 往(~西) 望(~北走)冲(~墙) 当(~空;~众) 兜(~头一击) 于(问道~盲) 为(不足~外人道) 遡 迤(一路~西) 对(针~;相~) 朝(朝着;~东)
向着对方的面:迎面 对头 劈面 劈脸
向南:朝南 负斗
向北:朝北
朝着太阳:向阳 向明
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向隅 趋隅
朝着高处:向上
朝着一个目标或一个方向:一向
(表示动作的方向:向着)

另见:走向 方向 冲向 转向

☚ 向着   面向着 ☛

比较

比较

比(比次;比校;比拟;比量;比例;比类;比匹;打比;对比) 较(较量;计较;辜较) 方(方比) 订 讲 谕 拟 吡 等(等量) 均 侔 照 校 视 类 差(~可告慰) 棿(棿拟) 衡 形 相况 角量
表示比较:于(高~;小~) 要(他~好些) 莫(~过于) 来(天~大) 有(他~他哥高) 何与 孰与 孰若
 表示正反比较:与否(成功~)
相互比较:项背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互相比较:对比
进行比较和推测:比度
收集比较:集比
选择比较:论比
排列比较:贯比
考查比较:比(比次) 考较 考校 程量稽合
 考校武力:校武
研究比较:商较 商校 商敌
比照,比较:订况
对照比较:对勘
权衡,比较:称 权县 诠较
评论比较:评点
竞争比较:角较
向高处比较:攀比 攀引
私自比拟:窃比
详细比较:详较
(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

另见:辨别 衡量 对照 事物 差异 好坏

☚ 比较   对照 ☛

叹词

叹词

表示叹息的语气:啊 哦 哟 咳 哈 呵 唉 唷 唔 嘿 哼 嗯 呜(~呼) 嘻 喂 呔 噫(噫嘻)嗟 噷 咦 唏(唏嘘) 唧 与兮于乎 于戏
表示感叹的语气:吁 呀(哎呀) 噫(噫乎;噫嘻;噫嗟) 呵 啊 嘻 哇 哪 嗐 嗟(嗟嗟;嗟乎;嗟呼) 耶 吓 吧 咄(咄咄) 啰(好~) 唉 哟 嘿(嘿哎) 呃嚯 乎 于(于戏) 矣(夫~哉)兮(美~) 夫(嗟夫;矣夫;已~) 哉 欤 譆 许 好不 乖乖
表示赞美:猗欤 猗与
表示惊叹:哇 噎 哟 唷(啊唷) 简直老天爷
表示赞叹:哇 吧 啊 嘻
表示悲叹:唉 噫(噫嘻)

☚ 悲叹   叹息程度 ☛

处所

处所

处(方处;去~;玩~) 所(所在;哨~;失~) 场 境(仙~)许(何~人也) 虚 党 地方
表示处所:在 于(生~楚雄) 里(村~) 边(里~) 间(田~) 头(里~) 行 上(课堂~) 下(舍~) 搭(那~)
表示较近的处所:这(这儿;这里;这边;这畔;这块;这搭;这厢;这边厢;这壁厢) 此(~地)
指示处所:这的
同一个处所:一起 一块
某一地方,处所:角落
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安乐窝
胸无大志者的安乐窝:燕雀之居
关键重要的处所:机轴
机要的处所:机幄
阴凉的处所:阴凉处
远离尘俗的处所:霞表
幽僻的处所:高岸深谷
偏僻的处所:
隐蔽的处所:暗处
隐蔽的、做亏心事别人不易察觉的地方:暗室屋漏
(地方:处所)

另见:地方 场所 住地

☚ 处所   所在地 ☛

给予

给予

给(给与;给以;给授;交给) 予(予以;予与) 与(赠~;~人方便) 赋(赋予) 授(授予;授与)付(付予) 卖 施(施以) 致(致予) 畀(赋畀) 假 赐 诒 丐效 除 遗 降 禀(禀授) 丐 于(嫁祸~人)
给予和接受:授受
给予和褫夺:与夺
上天给予:诞授
付与使命:附命
给以礼遇:给脸
给予同情、关怀等:寄予
给予名称:命名 起名 立名
补予谥号:补谥
给予力量:给力
调配给予:配给
交付给与:交与
分别给与:分发 分给 颁发
分出一部分给予:分(分给) 疏
要想得到,姑且先给予:将夺固与
酌量给予:量给
任意给予:辄与
(使对方有所得:给予)

另见:供给 交给 发给

☚ 给予   给予好处 ☛

用于地名之前、动词之前:~役/~思/~飞/~耜/~喁/~遮/~诸/~归。△~湖/~阗。又姓氏。以上不作“於”。
又音xū:~嗟。

(❶於) yu❶在。如:生于1949年;位于黄河之滨。
❷对于,对。如:忠于祖国,作战态势于我军有利。
❸向。如:问道于盲。
❹自,从。如:青出于蓝,出于自愿。
❺给。如:嫁祸于人,用之于民。
❻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跟“过”的意思相同。如:大于三,不少于二年,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❼用在动词后,表示被动。如:见笑于大方。
❽姓。

于於yu

(一)介词。(A)介绍动作的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原因、工具、依据等,相当于“在”“到”“在……中”“对于”“向”“用”“按照”等。“于〔於〕”及其宾语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其后。如: ❶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韩非子·喻老》“于”句: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
❷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于”句:我率领正义之师,诛罚叛逆,到现在十九年了。)
❸于姬姓,我为伯。(《左传·哀公十七年》“于”句:在姬姓诸侯中,我们晋国是霸主。)
❹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汉书·高帝纪》“于”句:我对于天下的贤良士子和有功之臣,可以说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了。)
❺许於郑,仇敌也。(《左传·昭公十八年》“於”句:许国对于郑国,是仇敌。)
❻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世说新语·谗险》“于”句:殷荆州对此非常忧虑,向王东亭讨求办法。)
❼乱主使民饰于智。(《韩非子·饰邪》“于”句:乱国之君使民众用智巧粉饰自己。)
❽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於”句:按照诸侯的盟约,大王应当在关中称王。) (B)介绍比较的对象,“于”及其宾语在形容词或动词后。相当于“比”。如:
❾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新书·过秦论》“于”句: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诸国之君尊贵。)
❿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荀子·劝学》 “於”句:靛(dian)青从蓼(liao)蓝中提取,而比蓼蓝更青。)(11)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世说新语·赏誉》)“于”句:别人问刘尹:“玄度到底跟听到的情况相称不相称?”刘尹说:“才华情致比听到的有所超出。”)(C)用于被动句中,介绍动作的施事者,相当于“被”。如: (12)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于”句:郤克被箭射伤。)(13)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世说新语·方正》“于”句:你性情坦率正直,一定不会被贼寇容纳。) (D)“于〔於〕”宾语可以在“于〔於〕”之前。如: (14)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於何有?(《左传·僖公九年》“于”句:别人占有了国家,我们有什么爱惜的?回国而能得到人民,对于土地有什么呢?) (15)谚所谓“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於”句:俗话所说的“在家里生气,到市上给人脸色,”说的就是楚国了。) (二)助词,用于名词前,凑足音节;用于动词后,补足音节;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等。如:16于越入吴。(《左传·定公五年》“于”句:越国进入吴国。)(17)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柳宗元集·封建论》。于”句:过错不在于建立州县制而在于兵制。) (18)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于”句:魏昭王说:“那么您很圣明吗?”(三)连词,连接两个并列成分,相当于“与”。如: (19)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尚书·多方》“于”句:〔你们〕不能谦敬与和洽,那就不要埋怨我。)

☚ 犹   馀 ☛

于yú

Ⅰ  ❶ (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 闻名 ~ 世界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of world renown; 长江发源 ~ 青海。 The Changjiang River rises in Qinghai Province. 他生 ~ 1950年3月9日。 He was born on March 9, 1950. 运动正处 ~ 高潮。 The movement is at its high tide.
❷ (表示动作的方向): 求助 ~ 人 call to one's aid; ask people for help; 问道 ~ 盲 ask the way from a blind person; seek advice from one who can offer none
❸ (用在动词后面, 表示交与, 付出等): 嫁祸 ~ 人 shift the misfortune onto sb. else; put the blame on sb. else; 经过大家的努力, 困难的局面终于让位 ~ 顺利的局面。 As a result of collective effort,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changed into a favourable one.
❹ (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不满足 ~ 已经取得的成绩 not rest content with one's achievements; not rest on one's laurels; 献身 ~ 教育事业 dedicate oneself to education; 忠 ~ 祖国 be loyal to one's country; 新鲜空气有利 ~ 健康。 Fresh air is conducive to health. 这样 ~ 你自己不利。 It won't do you any good.
❺ (表示起点或出发点): 出 ~ 无知 out of ignorance; 出 ~ 自愿 of one's own free will; of one's own accord; 认识来源 ~ 实践。 Knowledge originates in practice.
❻ (表示比较): 今年小麦产量高 ~ 往年。 This year's yield of wheat is higher than ever before. 人固有一死, 或重 ~ 泰山, 或轻 ~ 鸿毛。 Though death befalls all men alike, it may be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or lighter than a feather.
❼ (表示被动): 见笑 ~ 人 be laughed at; 见知 ~ 世 be recognized by society Ⅱ  (姓氏) a surname:~ 谦 Yu Qian
◆于此 [拉] ad quem; hereof; 于飞之乐 the happiness of a married couple deeply in love; 于今 up to the present; since; nowadays; today; now; 于是 thereupon; hence;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于心不忍 be against one's conscience (not to help sb.); can't bear to; not to have the heart to; 于心无愧 have a good [clear] conscience; feel no compunction; 于心有愧 have a guilty [bad] conscience; ashamed in the heart; feel ashamed; have sth. on one's conscience

于yú

安思危|今为烈|事无补|心不愧|心不忍|心有愧

❷ 安现状|安一隅|出意表|富春秋|毁一旦|急求成|急事功|亏一篑|难启齿|疲奔命|迫眉睫|轻鸿毛|死非命|玩股掌|危累卵|严律己|易反掌|溢言表|囿成见|殒非命|瞻马首|止至善|忠职守|重泰山

❸ 不安室|背驰道|不绝耳|不良行|藏富民|藏巧拙|厝薪火|凤凰飞|福生微|耿耿怀|公诸世|供过求|何至此|假力人|假手人|嫁祸人|见制人|烂熟心|聊胜无|了然胸|莫逆心|迁怒人|强加人|青出蓝|青过蓝|青胜蓝|求道盲|取信民|人浮食|人浮事|盛行世|受制人|同归尽|委过人|诿过人|问道盲|无补事|无动衷|无济事|无愧心|无争世|喜形色|行成思|言归好|眼高顶|业精勤|一至此|有鉴此|玉汝成|寓情景|重归好|专美前予yú
求 
另见yǔ。

于yú

(甲) (金)
这个符号是三个字的化身。一是“於”。於,本是个象形字,像乌鸦飞翔的样子,可读为wū,后作发语助词与“于”通。二是“亏”(yú)。古“亏”是会意字。《说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从一,从丂。一者,其气平也。”三是“于”本字。甲骨文“于”是个在地面画画的工具。左边为“干”,上下两横是可移动的滑杆。右边还有三条相连的弧线,表示画的圆。“迂回”便有绕弯子的意思。引申有走、往的意思。再引申为走动的样子,如韩愈《上宰相书》中的“于于焉而来矣”。现本义已失,作介词与助词与於、亏(yú)通。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u
阴平:迂(迂回)
吁(象声词)
纡(纡徐)
阳平:盂(痰盂)
竽(滥竽充数)
上声:宇(宇宙)
去声:吁(呼吁)
芋(山芋)
相关链接
以“亏”(yú)为声符的字有:粤、雩(雩都,县名,在赣南,现已简化为“于”)。

于(yú)

,於也。象气之舒于。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于之属皆从于。今变隶作于。”(羽俱切)
段玉裁注:“於者,古文乌也。……《释诂》、毛《传》皆曰:‘于,於也。’凡《诗》、《书》用于字,凡《论语》用於字。盖于於二字在周时为古今字。故《释诂》、毛《传》以今字释古字也。”王筠说“于”当为“吁”之古文。
甲骨文中有等不同形体,商代金文作,西周金文或作。关于其构意,说法不一。徐中舒说:“象画大圆的圆规,从即表示圆规的直径可以上下移动之形,于即之省,于画大圆,故从于之字如迂、纡,就有迂远纡回之义。”[1]裘锡圭说为“竽”的象形。李孝定说:“契文不从丂一,其字形何以作于,无义可说。卜辞用于与经传于字用义皆以示所在,胡先生说是也。”[2]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于”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
于部有四个属字,两个重文。如:“虧,气损也。从于,雐声。,虧或从兮。”“粵,于也。审慎之词者。从于,从宷。《周书》曰:‘粤三日丁亥。’”“平,语平舒也。从于,从八。八,分也,爰礼说。,古文平如此。”“于”作为声旁派生的字多有大义,如“芋、竽、吁、盂、宇”等。

于於yú

(3画)

【提示】《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将 “於” 作为 “于”的异体字予以淘汰;《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确认 “於”在读wū、yū时为规范字,读yú、作介词用时仍是“于” 的异体字。不要错写成干。

*于yú

3画 一部 介词。
 1. 引进处所、时间: 处~二者之间|毕业~北京大学|生~1946年|会议~下午两点开始。
 2. 引进对象、方向、目标: 趋~平稳|有求~人|致力~统一大业。
 3. 引进范围、原因: 敢~斗争|羞~启齿|出~同情。
 4. 引进行为主动者: 见笑~大方之家。
 5. 引进比较对象: 重~泰山|高~一般水平。

于()


甲骨文合集4722,殷
貞于果京。

甲骨文合集38762,殷
丑用于義友。

婦未于方鼎, 殷周金文集成1905,殷
𡞒(婦)未(于)。

鼎, 殷周金文集成2694, 殷
王令宜子䢔(會)西方, (于)省隹(唯)反(返)。

小子卣, 殷周金文集成5417,殷
乙子(巳)子令(命)(小子)(以)人于堇。

揚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612,西周早期
(揚)見(事)(于)彭。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今我隹即井(型)于玟(文)王正德。

觶, 殷周金文集成6509, 西周早期或中期
易(賜)貝(于)公中(仲)。

不其簋,殷周金文集成4328,西周晚期
王令我(羞)追于西。

𪠁簋, 殷周金文集成4197, 西周晚期
王各(格)于大室。

王子午鼎,殷周金文集成2811,春秋中期或晚期
𪫥(淑)(于)威義。

𦅫鎛, 殷周金文集成271, 春秋中期或晚期
用亯(享)用孝于皇祖聖弔(叔)。

石鼓文·田車
右驂騝騝, 吾以隮于邍。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32,戰國
《寺(詩)》員(云): “(叔)(慎)尔止,不侃(諐)于義(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42,戰國
(假)于(廟), 利見大人,卿(亨),利貞。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彭祖2,戰國
于(吁),女(汝)孳(孳孳)尃(布)昏(問),(余)告女(汝)人綸(倫)。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40,戰國至秦
盜出朱(珠)玉邦關及買(賣)于客者,上朱(珠)玉内史,内史材鼠(予)購。

張家山漢簡·蓋廬18,西漢
鼓于陰以攻其後,陳于陽以觀其耳目。

池陽令張君殘碑,東漢
君耻侉比,愠于群小。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于胥樂兮,傳于萬億。

徐義墓誌陽,晉
傾覆之禍,在于斯須。

元文墓誌,北魏
方悕合抱,右戚于朝,風霜早至,未春已彫。

胡明相墓誌,北魏
以孝昌三年歲在丁未四月癸巳朔十九日辛亥薨于建始殿。
《説文》: “亐,於也。象气之舒亐。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亐之屬皆从亐。”
介詞“于”乃是由“竽”字象形初文用簡化方式分化而來的一個字。《宋本玉篇》: “亐,禹俱切。於也,曰也,歎也。于,同上。今文。”

☚ 于部   虧 ☛

于於yú

甲骨文和两周金文至秦篆从两横,一竖从上横中间起,穿下横,竖下端略弯作弧形。作于。春秋初石鼓文和《说文》所载六国文字中竖略多曲折,作亐。只小篆从一横,下从丂,中不穿过。可能有误。汉隶多似甲金文,少数似石鼓文。楷书则基本像甲金文。商代和周初很少数于字在右旁(少数在左旁)作一曲折笔形。或说于字象大圆规,上一横象定点,下一横可以移动,加半轮廓表示移动义。或省略。甲骨文用为介词,表示所在。如:于九月|告于东西|又(侑)于母辛。春秋后古书或作“於”。现以於为异体字。见《异体字表》。於或作姓用,读阴平。在古书中又同乌呼的乌,於本是乌的别体。于的介词义后有对于,对义。如:于人民有益|忠于祖国。又有到义。如:勿诿过于人。又为自,由,给。如:出于自愿。又为向义。如:问道于盲。又有过、超过义。如:重于泰山|高于一切。又表示被动。如:见笑于大方。组词如:于是。

于於★异、规◎常★常◎常


于,甲骨文、金文造字本义未详(一说象大圆规),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于”(又作“亏”,与“虧”的简化字不同)。读yú,用为介词,引入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的对象等,相当于“在”“向”等。《说文》古文隶定为“於”,本义读wū,乌鸦(是“烏”的分化字),又用于“於乎”“於戏”,叹词;又读yú,用于介词,与“于”同;又读yū,假借为姓。《异体字表》以“於”为异体字。《通用字表》以“於”为规范字。
【辨析】
❶“於”读wū和yū时,是规范字,与“于”不是等义异体字。
❷以“于”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yú:盂、竽∣yū:迂、纡∣yǔ:宇∣yù:吁、芋∣xū:盱∣wéi:圩。
❸于/於 a.这两个字的读音,古代不同,现在相同。b.在古汉语中作介词,这两个字常通用。习惯用法上稍有区别:表示至于某地时,多用“于”;表示甚于时(如“冰寒於水”)和被动时(如“劳力者治於人”),多用“於”。
【构词】
于飞(于飛)∣于阗(于闐,古国名)∣单于(單于,匈奴君主称号)∣于是(於是)∣于事无补(於事無補)∣寓教于乐(寓教於樂)

(yú)

於也。从丂,从一。

*于vjwav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於也。 象气之舒丂。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也。凡于之屬皆从于。(五篇上)
可能與平字為同類事物,稱重之天平桿,承受重量,故桿經經常要加以強固,表現加固之狀。

☚ 奴   "> ☛
000001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