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李 二李❶南唐词人李璟和李煜的并称。清樊增祥《微云榭词选自叙》:“五季之世二李为工,后主思深理约,致兼风雅,匪唯一朝之隽,抑亦百世之宗。” ☚ 二主 冯韦 ☛ 二李 二李唐代诗人李白和李贺的合称。元杨维桢《赵氏诗录序》云:“风、雅而降为骚,而降为‘十九首’,‘十九首’而降为陶、杜,为二李,其情性不野,神气不群,故其骨骼不庳,面目不鄙。”二人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皆受到《楚辞》、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的影响,为诗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均喜写古体,少作律诗。其相异处为,李白有较多的游仙诗,李贺好写鬼魅的题材和阴森可怖的景物,白诗风雄放而飘逸,贺诗则奇崛中带有幽怪冷峭的特色,故《文献通考·经籍六十九》载:“宋景文(宋祁)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白诗语言自然明净,清丽秀美,贺作诗锤炼推敲,呕心沥血,语言奇诡生新,宋朱熹曰:“李贺较怪得些子,不如太白自在。”(《朱子语类》卷一四○) ☚ 小李杜 三李 ☛ 二李 指盛唐诗人李白和中唐诗人李贺。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风雅而降为骚,而降为十九首,十九首而降为陶杜,为二李,其性情不野,神气不群,故其骨骼不庳,面目不鄙。”这里的“二李”,是指李白、李贺。因为李白、李贺的诗歌不仅有其鲜明的性情面目,而且气骨卓荦不凡。近代文学史家,接受西方文学理论,突出李白、李贺诗歌主观气质的发挥这一点,把他们归入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有的人并从而下延,连及晚唐诗人李商隐,合称为“三李”。二李三李的并称,有其客观依据,反映了诗歌研究者对诗人的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二李 李贺乐府数十首,流传管弦。又李益与贺齐名,每一篇出,辄以重赂购之入乐府,称为“二李”。 李益长于歌诗,德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二李 指唐代诗人李益、李贺。《旧唐书·李益传》:“李益,肃宗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长为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新唐书·李益传》亦云:“贞元末,名与宗人贺相埒。”李益、李贺诗作的风格,相去甚远。诗家只是从同宗的意义上及诗坛声誉上称为“二李”。 二李 指唐代开元间学者李善及其子碑版文作家李邕。宋人王应麟《小学绀珠》于“二李”之下注云:“李善、李邕。”明人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父子则李善、李邕。”《旧唐书·李邕传》:“李邕,广陵江都人。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以讲《文选》为业,年老疾卒。所注《文选》60卷,大行于时。”李邕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太守。初,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外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赉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新唐书·李邕传》: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人称书簏。邕之父,于碑颂是其所长,时称李北海。 二李er liThe Two Lis (poets Li Yi and Li He of the Tang Dynas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