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度梅全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度梅全传》二度梅全传
清嘉庆五年(1800)福文堂藏板本《二度梅全传》扉页书影 清嘉庆五年(1800)福文堂藏板本《二度梅全传》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忠孝节义二度梅全传》,又名《二度梅全集》、《二度梅奇说》、《二度梅奇说全传》、《二度梅》。六卷四十回。题“惜阴堂主人编辑,绣虎堂主人订阅”,又有题“槐荫堂主人编辑,啸虎堂主人评阅”者,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初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五年(1800)福文堂藏板本,藏英国伦敦博物院;澹雅堂刊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右文堂藏板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书业德刊行本,藏首都图书馆;文富堂刊本,藏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玉斋藏版本,藏辽宁省图书馆;友于堂刊本,藏南京图书馆。1986年山东文艺出版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福文堂藏板本,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才子佳人小说选刊”排印清钞本。 唐肃宗时,历城知县梅魁,因为官清廉,政迹甚佳,升任吏部给事。其时,朝中宰相卢杞与礼部黄嵩狼狈为奸,网罗同党,残害忠良,梅魁早有所闻,常欲劾奏。入朝之时,便将夫人与公子梅璧打发回老家常州,只身赴任;入朝以后,虽卢杞百般牢笼,却耻于为伍。卢杞知道梅魁不能为己所用,于是千方百计想法谋害,诬陷他私通鞑靼,欲行叛逆。肃宗大为震怒,拘捕了梅魁,并将他杀死在西郊。为了斩草除根,卢杞又假传圣旨,令锦衣卫发下文书至常州,捉拿梅魁家属。梅家得信,梅魁母子分头逃难:梅夫人投奔在山东的胞弟;梅璧则投奔在仪征为官的岳丈。 梅璧带着书童喜童来到仪征,打听得岳父侯鸾贪财卖友,连亲侄儿都不能相容,害怕出事。喜童假扮公子前往,以探消息。侯鸾为了讨好卢杞,果然将喜童当梅璧拿住,准备押解进京领赏。喜童为了不暴露公子,愤然自尽。梅璧知事有变,只身逃到扬州,来到寿庵寺。因为走投无路,正要寻自尽,却得寺中和尚相救,更名王喜童,在寺中住下。这和尚法名香池,俗名陈日高,乃是吏部尚书陈东初的兄长。香池本是武探花出身,征讨鞑靼,屡建奇功,升任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大元帅,因为卢杞当政,忠良遭害,故而愤然辞职,归隐禅寺。 梅璧在禅寺中住了两个月,正遇吏部尚书陈东初回乡,到寺中探访兄长,见梅璧人物齐整,颇有才华,十分喜欢他,将他带回府中。梅璧在陈府,拜家仆王正为义父,为陈府修整花木,抄写文书。 又到了梅魁的周年忌日,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陈尚书借梅花祭奠亡友,于园中梅花亭设梅魁灵位,暗暗祝祷:若梅公子有出头之日,梅家有再兴之时,梅当开得更加旺盛。而这天晚上四更时候,忽然风雨大作,下起了冰雹,满园的梅花,尽被打落。尚书觉得天欲亡“梅”,天道不公,因此心灰意冷,要出家修行。陈尚书有女,名叫杏元,见父亲如此,百般劝解,但尚书不听,于是暗中祷告,望神灵护佑梅家,梅花二度开放。梅璧也在暗中祝祷。因为心诚,感动了上天,第二天,果然梅花二度开放。梅璧高兴万分,题诗抒怀,并且急忙报与尚书和小姐。尚书见诗,知道为喜童所作,十分高兴,叫杏元与公子春生也作诗相和,并讯问喜童的来历,方知喜童即是好友梅魁之子,于是将杏元许配给了梅璧。 此时,忽然边关告急,卢杞等并无退敌的良策,又素与吏部尚书陈东初不合,因此奏请让杏元和番。梅璧与春生一起送杏元来到雁门关。杏元与梅璧一对情人生离死别。临别时,杏元送给梅璧玉蟹、金钗,以为纪念。杏元来到黑水,这黑水边有座昭君庙,杏元悲愤交加,在拜庙之后,即投水自尽。不料却被昭君娘娘的神灵救起,送至大名府河南道邹御史家的花园中。番卒没有办法,害怕回去受责,便以杏元的丫环充作杏元,接回国中。 因邹御史在京供职,家中只有夫人和小姐云英。杏元被邹家发现,夫人、小姐见而怜之。杏元怕暴露身份,假说自己名叫汪月英。夫人将杏元认作义女,云英与她姐妹相称。 陈尚书在京,又遭到卢杞的诬陷,被打入天牢。家属也遭到株连被收监。大学士党进私下里将春生、梅璧放了。逃难途中,两人复遭强人打劫,衣物行李尽失,后又被乱兵冲散。梅璧被官军捉住,却为都察院官员冯天乐收留。梅璧化名穆荣,被冯天乐推荐到往河南赴任的邹御史处当幕宾。春生走投无路,投水自尽,被一个打鱼的老妇人救起。渔婆有个女儿,名叫玉姐,生得眉清目秀,与春生年貌相当,渔婆便将玉姐许配给了春生。 本地江知府有个公子,因见玉姐美貌,将她抢进府中,要强迫她为妾。待邱军门大轿经过,春生当街拦轿告状。江公子被军门痛责。这军门却恰好是梅璧的舅舅,此时,梅夫人正好也在军门府中。而邱军门的夫人又恰好是冯乐天的妹妹。后来,一家子知道春生乃是梅璧的内弟,于是,冯氏将春生收为义子,更名邱魁,同时将玉姐母女也接进府衙居住。冯氏有个女儿云仙,与玉姐也十分相得。从此,邱魁便安心在邱府攻读。 梅璧随邹御史来到河南任所,帮御史处理衙中一应文书。邹御史见他人才出众,想将女儿云英许配给他。这时,皇上降旨,召御史进京,于是邹御史便修书一封,命梅璧送回家中。梅璧也暂时在邹家住下。终于,杏元与梅璧二人在邹府相会。 邹御史进京面圣,被升任兵部侍郎,因得告假回家。至家后与夫人商量,将杏元、云英同许梅璧。梅璧也在邹府用心攻读,并以穆荣之名,入了大名府籍。 科考开始,穆荣得大名府试第一。进京会试,与春生相逢。穆荣会试第 一,春生第二。殿试,穆荣状元及第,春生得中探花。奸臣卢杞,见春生少年高第,要将女儿许配给他,以为笼络。春生坚辞。卢杞大怒,要将春生治罪。春生挂冠而逃,又为卢杞派人捉回。这激起众进士与举人的公愤,痛殴了奸人,又一起面圣,劾奏卢杞等奸恶。皇上震怒,卢杞、黄嵩被下在狱中。三法司勘明案情,二奸人被治罪,当场受刑。于是,穆荣与春生恢复原来的姓名,陈尚书得官复原职,梅魁之冤也得昭雪。后来,梅璧奉旨,回乡安葬父亲,又代天子巡狩,于是惩治了卖亲求荣、贪婪无耻的侯鸾,为喜童建了牌坊。 巡视完毕,梅璧回京复命。皇上大悦,钦赐完婚,娶了杏元、云英。春生也与云仙、玉姐成婚。 二度梅全传此书托言唐肃宗时故事,实为揭露影射明末政治黑暗的。按卢杞为唐德宗建中年间宰相,其为人确实阴贼狠毒,干尽了坏事,当时士庶皆恨之入骨。但小说所写情节,却没有一点史实依据,并且跟卢杞狼狈为奸的黄嵩,也史无其人,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明代宣德年间虽有个黄嵩,但那是一位干吏,与这毫不相干。书中其余主、次要人物,也全是虚构的。所以,《二度梅全传》尽管用了唐肃宗的年号,尽管借用了历史人物卢杞的名字,却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是将忠奸斗争和才子佳人两种题材合而为一的一本特具风貌的通俗小说。 小说写山东济南历城县知县梅魁,居官清廉无私,为人忠直不苟,当他接到升任吏部都给事的喜报后,并无欣喜之色,反下决心将夫人和公子梅良玉送回常州老家,只身进京,准备与卖官鬻爵、朋比为奸、残害忠良的奸相卢杞、礼部黄嵩决一死战。 梅魁进京后,卢杞多方牢笼他,不计他初谒傲慢无礼和祝寿礼品轻薄之罪,想收为己用。但梅魁不仅不受其笼络,反而在寿筵席上将黄嵩大大羞辱了一番。黄嵩便挑唆卢杞,诬梅魁私通鞑靼,致使皇帝大怒,将其斩首于西郊。卢杞想斩草除根,又矫诏令锦衣卫赴常州捉拿梅良玉母子,幸得常州府衙役屠申报信,梅夫人投奔山东胞弟邱军门,梅良玉逃往仪征岳丈侯鸾处。 梅良玉至仪征,听说侯鸾贪财卖友,连亲侄都不认。喜童主动提出,与梅良玉互换衣服,主仆易位,防止侯鸾翻脸。果不出喜童所料,一见面侯鸾就将喜童当作梅良玉锁住,欲解京师去请赏,喜童即吞服事先准备好的砒霜而代主殉难,梅良玉仓皇逃至扬州。 梅良玉在寿庵寺旁徘徊,因走头无路而自缢于树,幸得一僧人出恭撞见,由长老将其救活。便在寺内暂时安下身来,为寺僧收拾盆景,浇灌花草。长老法名香池,俗名陈日高,乃吏部尚书陈日升之兄,昔年曾中武探,征鞑靼,建奇功,后升任天下提调兵马大元帅、兵部尚书,因看不惯卢杞的结党营私、屠戮忠良,故愤而出家。 再说当初卢杞为了陷害梅魁,故意上奏令文官吏部尚书陈日升领兵出征鞑靼,都察院冯乐天参赞军机,梅魁必然要阻止,然后乘机将其斩首。梅受刑后,陈、冯二人亦被削职为民返回原籍。陈日升回扬州后到寿庵寺探望兄长,遇见化名王喜童的梅良玉,甚喜,将其带回,令其修剪花木,抄写文书,王喜童认陈府家仆王正为义父。时值梅魁周年忌日,陈日升在后花园设祭悼念亡友,并暗祷梅公子若有成名之日,梅家如有再兴之时,梅花当开得更盛。谁知当夜风雨冰雹大作,将梅花打尽,陈日升认为天意也不佑忠良,心灰意冷至极,誓欲出家修行。其女杏元、其子春生一再苦劝均无用,陈日升表示,除非梅开二度,方能消除他出家之念。于是杏元小姐虔诚地祷告上苍,希望上苍保佑忠良,梅开二度,并令王喜童随时关心,一旦梅花复开,速速报告。王喜童亦暗中祷告,结果感动了上苍,果然梅花二度重开,并且都成绿蕊,异常整齐,奇香扑鼻。他兴奋至极,题诗一首于壁,立即前去报信。陈日升赏梅见诗,令春生、杏元和诗。杏元小姐从王喜童的种种迹象中,对其身份生疑,后从他处住所供其父牌位,察知王喜童原来就是梅良玉。陈氏全家大喜,陈日升并决定将杏元许配给良玉为妻。 谁知祸从天降,边关告急,卢杞为了陷害陈日升,又奏请其女杏元去和蕃。梅良玉、陈春生送行,至邯郸,登重台,杏元与良玉相抱痛哭,赋诗惜别,杏元赠玉蟹金钗给良玉,以示深情。杏元行至昭君庙,祈祷昭君娘娘托梦,果然昭君梦示杏元,如参悟醒来,便可得救。于是至落雁崖杏元跳崖自尽,昭君派神灵护佑杏元,送至大名府河南道邹御史家后花园中。后被邹夫人收为义女,杏元化名为汪月英,与邹女云英姐妹相称,暂在邹府安身。杏元跳崖后,蕃将无法,只好将婢女翠环扮成贵人,冒充杏元去和蕃,并骗住了蕃王。 卢杞进一步陷害陈日升,将其夫妇打入天牢,又派人捉拿陈春生、梅良玉。和蕃使臣党进,计释陈、梅二人。逃难途中,二人又遭路劫,衣物钱财全失。梅良玉被官兵当成贼抓去,幸遇起复之左都察御史冯乐天赏其才华,收留了他,他化名穆荣。正巧途遇冯的得意门生邹御史,冯便将梅荐给邹当幕宾。梅良玉随邹赴任,精明干练,邹极为敬重,欲将女儿云英许配给他。正值皇上命邹进京,邹便修家书一封,要良玉先送至邹府,面呈夫人,信中论及女儿云英婚事。良玉至邹府,经过许多周折,方知杏元亦在邹府。至此,梅良玉与陈杏元方露出各自的真实身份。邹御史进京面圣后升任兵部侍郎,回家探亲,尽知前情,便将杏元、云英同许良玉为妻。 陈春生被官兵冲散,走头无路,便投水自尽,被一渔婆救起。渔婆有女周玉姐容貌姣好,举止大方,许予春生为妻。春生亦安心生活于渔舟。谁知祸生肘腋,知府之子江魁在船上瞥见玉姐美貌,竟强抢入舟,逼其为妾。陈春生拦街向邱军门告状,军门痛责江魁,救出玉姐。原来邱军门是梅良玉的舅父,梅的舅母邱夫人又是冯乐天之妹。邱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云仙,尚未婚配。投奔兄弟的梅夫人知悉陈春生即梅良玉的妻弟后,即令其弟收陈为继子,改名邱魁,号春生,准备将来把云仙亦配他为妻。于是,周玉姐母女和陈春生均在邱府安下身来。 后来,梅良玉以穆荣之名入大名籍,科试举案首; 陈春生以邱魁之名入河南籍,科试亦举案首。入京会试,二人相会。良玉中第一名,春生中第二名。殿试良玉中状元,春生中榜眼。卢杞欲强招春生为婿,春生骂奸挂冠逃婚,被卢贼追回,欲办其罪。落第举子大为不平,午门殴奸后,同上奏章,要求皇上惩奸。皇上震怒,下卢杞、黄嵩于狱,经过审讯,其残害忠良等前情尽露,黄判斩,卢拟绞。梅、陈二家之冤昭雪,良玉、春生,恢复原名,陈日升官复原职,梅魁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良玉奉旨葬父,并代天子巡狩,考察地方官吏,惩恶旌良。于是良玉杀侯鸾,提拔屠申为县令,为喜童建树牌坊。巡视完毕,良玉回京复命,御赐梅、陈二人同日完婚,良玉娶杏元、云英,春生娶玉姐、云仙,均为多子多福多寿云云。 《二度梅全传》虽也有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之通病,诸如一夫二妻、难尽中举、奉旨完婚等老套,以及忠孝节义、富贵荣华的鼓吹,但它也确有比一般才子佳人小说高出一筹之处。 首先,它立意较高,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较为宽广。它在梅、陈与卢、黄这根忠奸之争的主轴上,辐射出两条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线索: 一条是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生离死别、死而复生、散而复聚,附带上梅良玉与邹云英的遇合;另一条是陈春生与周玉姐的邂逅相逢、缔结良缘、横遭波折、祸去福来,附带上陈春生与邱云仙的遇合。这两组才子佳人的痛苦与灾难并不是由拨乱其间的某一小人或插足其间的第三者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天子昏聩、政治黑暗、奸臣得势、残害忠良的结果。而他们的婚姻幸福也并不是建立在手帕传递情诗、后花园私订终身等偶然相遇中,而是建立在他们的家长都是忠君报国的良吏贤臣这一政治基础上,即使如周玉姐与陈春生的结合,虽不门当户对,但她们母女二人秉性良善,同情落难之人,而玉姐又姿质美丽,有大家女子风范,因此其结合也完全合情合理。正是由于这部小说将忠奸之争和才子佳人的题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不仅使书中这些才子佳人的结合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使人觉得可信程度较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生活面较宽,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较为深刻,诸如皇帝如何昏庸糊涂、草菅人命,奸臣如何瞒上欺下、残害忠良,赃官如何见利忘义、出卖亲人,恶棍如何无法无天、强抢民女,强盗如何抢劫钱财、危害行人等,都有相当具体生动的描写。这是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所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 其次,它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悬念丛生,波澜起伏,具有一定的引人入胜的魅力。小说从梅魁升任吏部都给事写起,在封建社会中,升官当然是喜事,夫人、公子都未能免俗,向他贺喜,谁知他竟说出“也是命该如此”的话来,不仅使夫人、公子大惊,也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下面便顺理成章地写出他忠心耿耿、鲠直无私、嫉恶如仇而又有点迂腐 (按指不讲斗争策略) 的性格,使读者不得不为他的进京捏了一把冷汗。果然他进京后初谒卢杞不送规礼,丢下手本便走; 祝寿时别人为了巴结卢杞,送的都是古玩玉器、寿庆屏轴,唯有他只送粗面四五斤、红烛一对。这又使读者为他担心,却不料卢贼为了笼络他,都不与计较。但他在寿筵上冷嘲热讽,辱骂黄嵩、卢杞,促使他们设谋陷害,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并由此牵出另外两位忠臣——陈日升与冯乐天,他们今后的命运也就此埋下了伏笔,梅、陈二家的婚事亦就此生发,在情节上安排得紧密无罅。当梅魁被斩后,卢杞又矫诏派人赴常州捉拿夫人、公子,至此,小说又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为梅良玉母子的命运担心。幸得屠申报信,二人出逃,一投山东胞弟,一投仪征岳父。从此分出两条线索,以后又分而复合,颇能引人入胜。梅良玉到仪征几遭岳丈侯鸾毒手,令人提心吊胆,幸书僮有见识而代其丧命; 至扬州寿庵寺上吊,使读者仿佛冷水浇背。然后又绝处逢生,因祸得福,进入陈府,令人心情为之一宽。陈日升以梅花祭奠亡灵又生风波: 起先是雹打梅残仿佛天意亦不佑忠良令人惨然,继而是梅开二度出人意外点题有力使读者精神大振,非现实的情节虽令人有鹘突之感,但表现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又符合读者的心理,故亦无可厚非。梅良玉真情显露得配杏元,情节发展至此,充满了喜剧气氛。然而风云突变,和蕃途中,重台生离死别,惨不忍睹; 落雁崖杏元跳崖殉节,又达到悲剧的顶峰。可是峰回路转,借助于昭君的神力,杏元竟被摄至河南道邹御史家花园,为以后的团聚遥设伏笔。这一情节描写,虽有“戏不够,神鬼凑”之嫌,但从表现作者美好愿望来看,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失是一种办法。 此后,卢贼又追捕梅良玉、陈春生,使小说又分出二线。从良玉被抓巧遇冯乐天,到被荐充当邹御史幕宾,再到送家信去邹府与杏元团聚、跟云英缔结良缘,既凑巧又自然,既曲折又合理。而从春生投水被救得配玉姐,到恶棍抢亲横遭波折,到拦街告状得以申理,再到进入邱府巧遇梅母,波谲云诡而又势所必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最后,数线合流,良玉、春生高中状元、榜眼。虽然诛恶锄奸、旌表忠烈、奉旨完婚等都是老套,但由于整个情节发展紧凑自然、波澜迭起,所以这部小说仍有一定的感人力量,其故事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不衰。 最后,由于这部小说有一些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人物性格较为鲜明生动,不象一般才子佳人小说那么苍白无力。例如梅魁给卢杞祝寿,只送四五斤粗面一对红烛,卢杞为了笼络他,不嫌礼轻,叫黄嵩照数收下。接着,有一段细节描写: 接着,黄嵩老羞成怒,指桑骂槐地说他好不识抬举,他干脆肆口痛骂他们是狐群狗党的畜生,终于招来杀身之祸。通过以上细节描写,梅魁鲠直无私、嫉恶如仇而又有点迂的个性便跃然纸上,显得相当鲜明。 又如陈春生被周渔婆救起,将玉姐许他为妻后,共同在船上生活,有如下一段细节描写: 这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划了这一对少年未婚夫妇之间的浓情密意,而且还传神地描写了周渔婆喜悦而甜蜜的心理活动,对丰富人物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尽管这一类出色的细节描写在《二度梅全传》中还未能占很大比重,但比起一般才子佳人小说干巴巴的叙述和连篇累牍的情诗艳赋来,毕竟是高出一筹了。 二度梅全传长篇小说。清“惜阴堂主人编辑, 绣虎堂主人订阅”。内封又题“天花主人编次”,复有题“槐荫堂主人编辑,啸虎堂主人评阅”者。四十回惜阴堂主人另有小说《金兰筏》、《善恶图》。天花主人有《云仙笑》、《惊梦啼》。《云仙笑》之作当是清顺治三年(1646)到康熙十二年(1673)间事,作《二度梅》的可能性不大。书叙唐肃宗间,山东历城知县梅魁,居官清正廉洁治民有方,升吏部都给事。梅魁安排夫人与公子梅璧回家乡常州,只身进京赴任。朝中宰相卢杞,礼部黄嵩,皆奸恶小人,杀害忠良,梅魁耻与为伍,卢杞诬其私鞑靼,上震怒,斩梅魁,又假传圣旨,捉拿家属,梅璧母子得信,母投山东胞弟家避难,璧逃仪征岳父任所。闻岳父亦为不良之辈,与书僮换名改装逃出,更名王喜童(而喜童扮婿被押解京请赏,自尽)逃至扬州,依寺僧陈日高,陈弟尚书陈东初有女名杏元,子曰春生。值梅魁周年忌日,花园梅花盛开,陈尚书借梅花奠亡友暗中祝祷,若梅公子有成名之日,梅家有再兴之时,花当更盛。然夜四更时,忽风雨冰雹大作,梅花打落罄尽。杏元亦暗中祝祷,期梅开二度。璧亦暗祝,至诚感天,果二度花开。璧乃题诗于壁,并急报尚书,杏元。尚书喜极亦令杏元与春生和诗以庆,后知喜童即梅魁之子璧,因以杏元许之。后边关告急,卢杞乃奏请杏元和番。送别时杏元至黑水拜过昭君庙,投河自尽,得昭君神灵护佑为河南道邹御史救活收为义女。番卒以杏元婢翠环代为和番。后陈尚书亦被卢杞陷害入狱。指旨令捉拿其子侄,大学士党进私放春生、梅璧。几经周折璧与杏元相会,邹御史亦将自己女儿云英许配梅璧。后梅璧高中状元,春生得中状元。卢杞黄嵩伏法。有嘉庆五年(1800)福文堂刊本,光绪辛卯(1891)金镌京都文成堂梓行本(以上繁本)、乾隆壬寅(1782)文富堂本,同治己巳(1869)文玉斋刊本(以上简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