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安徽人民即从新文化运动中吸取了新思想武器。陈独秀离开家乡时决心搞全国性的救国救民运动。他在北京办《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和民主,进而介绍马克思主义。同陈独秀关系密切的安徽先进知识分子刘希平、朱蕴山、高语罕、李光炯等,留在安徽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并开展革新教育的斗争。同时,《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等几十种进步刊物陆续传入安庆、芜湖等地;省内也先后出版了《黎明》、《周报》、《安徽学生》等传播民主思想的刊物。广大青年在先进知识分子和报刊的影响下,大大提高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觉悟。这也是五四爱国运动所以迅速在安徽广泛深入发展的原因之一。
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陈独秀的知交汪孟邹所办芜湖科学图书社,集中力量经营新书刊,积极销售《新青年》、《中国青年报》、《响导》、《创造周刊》、《共产主义ABC》、《辩证唯物论》等书刊。在安庆,蔡晓舟开办文化书店,除售书外还经常召开座谈会,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省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日益增多,据泗县中共党员王子玉当时向青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目表所载,计有《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浅说》、《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阶级斗争》、《俄国共产党党纲》、《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等22种。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动亦由沿江城市逐步扩展到县城、乡镇。1921至1922年间,霍山、凤阳等县就有进步教师向学生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1923年,安庆、芜湖分别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为避免官厅注意,改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会。参加者,安庆有柯庆施、杨溥泉等,芜湖有余小宋、王坦甫、龚念祖、曹蕴真等。1920年恽代英来宣城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后,也在教职员中组织过社会科学研究会,还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社团。他常在校内外发表演说,指点江山,抨击时政,有很大影响。
各地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日益增多,不少人开始注意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安庆、芜湖、寿县、六安、宿县等地相继出现了工人夜校、平民学校、工读学校等团结工人群众的机构。怀宁青年则到农村中去办义务学校。
这一时期,省内宣传新文化、劳工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也不断推出。1920年,朱蕴山、宋竹荪等在安庆创办了《平议报》。1922年五一节,该报特刊集中宣传劳动者要争取自身解放,并转载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一篇指出:“欧美劳动者已从国内的团结,进而为世界的团结了”,我国产业劳动者团结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府,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府,那时候才是无产阶级的世界”。
宿县、滁县、全椒、凤阳、濉溪、萧县等地,也办起了各种名称的宣传民主和马克思主义的报刊。
这时,高语罕为芜湖商业夜校编的讲义《白话书信》,对青年思想教育起了积极作用。该书1921年1月初版,到1923年9月共出了8版。全书以书信形式广泛介绍社会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以至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知识。它在社会政治方面通俗地介绍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以及研究社会主义的应有态度,并介绍了《社会主义史》、《共产党宣言书》、《共产党月刊》、《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旅俄六遇见闻记》等中文译著。该书还揭露了私有制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危害和军阀统治的反动本质,强调指出袁世凯、段祺瑞一类军阀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历史的产物,袁世凯、段祺瑞虽倒或将倒,但产生他们的社会历史根源没有消除、没有改造,将来还会出现许多的袁世凯。作者大声疾呼:“我们要赶紧联络农民阶级和劳动阶级,一致的和武人官僚战争,把他铲除净尽,不使再为国家社会之害。”该书虽然也夹杂着一些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政治观,但其对宣传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还是应当肯定的,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