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十二史札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十二史札记》《二十二史札记》
清赵翼撰。共36卷,附补遗1卷。内容实际包括二十四史,因当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定为正史,故仍称为“廿二史”。赵翼(1724~1814)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任广西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等官职,中年即辞官不仕,专心著述。擅长史学考订,与王鸣盛、钱大昕齐名。著作除该书外尚有《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全书按二十四史先后分卷编次,每卷以类相从,各立标题,共609条。对每部史书除校勘文字史事讹误外,对其编纂体例、沿革、方法及史料来源均分别予以探讨,评价其高下得失。尤为可贵的是,该书对历代治乱兴衰,古今社会风气的转变等,也归纳为专题加以论述,总结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尚,对初学者最为便利。如该书第3卷有《两汉外戚之祸》一条,第7卷有《魏晋禅代不同》一条,第20卷有《唐代宦官之祸》、《唐节度使之祸》等条,第32卷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明中叶南北用兵强弱不同》、《嘉靖中倭冠之乱》等条,都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其第34卷《明乡官虐民之害》指出:“前明一代风气,不特地方有司,私派横征,民不堪命。而缯绅居乡者,亦多倚势恃强,视细民为弱肉。上下相护,民无所控诉也”。列举《明史》、《朝野异闻录》、《琅琊漫抄》等史料记载为证,发出了“小民被豪占而不得直者,正不知凡几矣”的感叹,表现出了作者关心民瘼的进步倾向。该书也有不足之处。作者迫于当时清政府的压力,论事有所顾忌,其中亦有曲笔,如赞成秦桧主和,又斥明末主张抗清诸臣为书生误国,为后世所讥。史事考订方面也觉粗率疏阔,有不少错误。该书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同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在形式上相互类似,但内容上各有不同的倾向。《二十二史考异》详于校勘文字,名物训诂。《十七史商榷》详于各史沿革,评论得失。该书则史法与史实并重,对有关一代兴衰变革的重大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因此该书在学术功底上,虽不如前二书深厚严谨,但实际作用和影响,又超过了前二者。清李慈铭评论说:“此书贯串全史,参互考订,不特阙文误义多所辨明,而各朝之史,皆综其要义,铨其异闻,使首尾井然,一览可悉。即不读全史者,寝馈于此,凡历代之制度大略,时政得失,风气盛衰,及作史者之体要各殊,褒贬所在,皆可晓然”。书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初刊嘉庆三年(1789)。有嘉庆五年《瓯北全集》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雅书局刻本,光绪二十八年湖南西畬山馆刻本。1963年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旧版校正重印新1版,全2册。1984年中华书局又出版王树民《二十二史札记校证》,全2册。 二十二史札记书名。清赵翼(1727-1814)撰。36卷,附补遗1卷。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作者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字耘松,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广西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中年告归,不复出仕,专事著作。长于历史考据,述作精异,与钱大昕、王鸣盛齐名。此书为其生平力作之一,与另著《陔馀丛考》长期受史学界推重,钱大昕为之作序,尤备加赞誉。其内容为对乾隆初《明史》修成诏刊之廿二史(时《旧唐书》、《旧五代史》尚未列为正史,但已在本书探讨之列,所对者实为廿四史),不仅逐一发疑正读,补缺订伪,说明其编纂体例、修史方法及史料来源,而且对分散之史料作出比类综合,立标题共609条,于历代治乱兴衰、古今风会变化,加以评述,“持论斟酌时势,不蹈袭前人,亦不有心立异”(钱大昕序中语)。其中关于《魏书》、《北史》、《五代史》、《辽史》、《金史》、《元史》、所立之标题,约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一强,对研究中国通史及中国少数民族史均有极大参考价值。通行有上海中华书局据原刻本校刊的《四部备要》本。 二十二史札记书名。清代江苏阳湖(今常州)人赵翼著,共三十六卷,另有补遗一卷。其内容包括新旧《唐书》、 《五代史》,实为二十四史札记。初稿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曾刊版行世。是书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同为清代考史名著。但钱氏之书缺《明史》、《旧五代史》,王氏之书又止于五代,且二书皆着重于订正个别事件或字句。而赵氏之书论及全部二十四史,且史法与史实并重,故该书自行世后颇为读史者所重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