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人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人传曲艺名。史称小秧歌、蹦蹦,又称对口、双条、棒棒、碰碰、边曲、凤柳、春歌、天平、悠喝腔、莲花落、小落子、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一名,始见1934年《泰东日报》。建国后,统称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多种姊妹艺术,发展而来。大约形成于清代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 (公元1700年至1800年间)。最早形成于辽宁西部与南部地区,逐渐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河北、内蒙古地区。民间艺人的演唱活动深入到每个村庄。东北三省的一些省、市、县均有专业二人转剧团,一些省、市设有专门的协会和研究会。二人转会演及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二人转艺术历来为东北广大劳动群众喜闻乐见,尤得农民群众喜爱,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和普及性的一种民间艺术演唱形式。早期有西路、南路两大流派。西路以黑山为重点,突出说唱、杂耍;南路以海城、辽阳为重点,突出舞蹈、戏剧性。其后,各地二人转都向说唱扮舞绝活综合发展,同时也还遗留不同程度的历史影响。二人转包括双玩艺、单出头、拉场戏、秧歌帽、坐唱、表演唱等分枝。它是以说说唱唱、叙述代言、转进转出、分包赶角为根本特征;以滑稽性、秧歌性、鼓书性、戏剧性为基本属性;以歌唱、扮演、说口、使相、舞蹈、绝技为重要功能;以演唱诗体故事为主要内容; 以两个演员中性扮的形式为主干。是一树多枝、简单多变、短小活泼、形态独特的东北民间艺术。唱词以七言、十言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通俗易懂,多方言俗语。音乐质朴高亢,平易近人,是联曲体为主导的综合体音乐,共有四百多个曲牌(调),分为歌谣体和上下句曲体结构带甩腔的曲调。舞蹈由三场舞和小帽、胡胡腔的载歌载舞以及甩腔、过门的间舞等组成,火热风趣、抒情细腻。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板等技艺。传统曲目有三百余个(不包括说口、小帽)。代表曲目有《大西厢》、《蓝桥会》、《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王二姐思夫》、《梁赛金擀面》、《冯奎卖妻》、《红月娥做梦》、《马前泼水》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