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方向
即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是毛泽东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正确方向的继续和发展。在现阶段,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就是把人民群众当作文艺服务的对象。党的文艺宣传工作遵循“二为方针”,才能使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增强人民建设新生活的信念。
文艺家只有遵循这一方针,深刻理解这一方针的时代意义,才能使文艺创作达到时代的高度。如果文艺界忽略对这一方针的把握,就会使艺术活动迷失方向。邓小平指出:“一些人对党中央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表示淡漠,对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表示淡漠,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缺少加以表现和歌颂的热忱,对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站在党的积极的革命的立场上提高群众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热情,坚定他们的信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0页)文艺创作不解决方向问题,不可能出现好的作品,人民对艺术家的期望就要全部落空。有价值的文艺历来要表现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力量,表现人民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追求。文艺脱离人民的需要,不再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文艺。人民需要艺术,不应当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广大人民群众有权利享受艺术,而应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来理解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不单纯是一种精神消费品,它更主要的是人民群众用以增强精神力量的武器。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传播先进思想,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文学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重要手段。它通过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塑造鲜明的生活图景和具有浪漫色彩的形象,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和不断调整这种关系的最美好的理想,完成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道德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感,陶冶人们性情的历史任务。
文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样基于对社会发展趋势和历史任务的认识。文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文艺与之相适应,即文艺要从各方面表现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忘我劳动热情,激励人民把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断推向新的阶段。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的文艺作品,就做到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不符合这一目标的创作,也就背离了我国文艺宣传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