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中国通史的著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中国通史的著作

 1.吕振羽著《简明中国通史》 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写中国通史的是吕振羽。吕振羽是“文革”前所称史学界四老(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之一。吕振羽(1900年—1980年)湖南人,1926年长沙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上大学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上学时听李达的“新社会学”课,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日本明治大学研究院学经济,1928年回国,在北京做过编辑、教过书,同时参加进步的学术团体,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至1931年前,主要是研究经济问题,同时研究经济史和古代史,1931年后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1933年由李达推荐到中国大学(北京私立)教经济史,后在该大学的国学系讲中国政治思想史。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回湖南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到重庆,在中共南方局工作,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41年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总部工作。1942年随刘少奇回延安,到1945年一直做刘少奇的秘书。1945年后到东北工作,1949年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1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6年任中央党校校长,其间写了许多论文。1963年突然被捕(后才得知有人诬告他),入狱四年,1967年刚出狱,又赶上刘少奇被打倒受牵连,又入狱八年,1975年出狱,重病在身不能工作,1980年去世。
 吕振羽从1939年调到重庆工作后开始撰写《简明中国通史》,到1941年写了前八篇,1941年5月由香港生活书店出版,此书因工作调动中断,到1947年在大连完成了全部,1948年由大连光华书局出版。此书出版后,由于政治原因不能公开发行,解放后才普遍应用。此书简明扼要,观点鲜明,适合于大学参考,也可以做高中课本。此书写作时吕振羽正做地下工作,没有时间搜集和核对资料,所以写得不够完备,材料不够系统和精确。解放后每次出版都修改,直到1961年作了一次大修改,出了一个大的一卷本,是最后一次修订本,比较确切了。
 2.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1893年—1969年)浙江绍兴人,从小念私塾十年,1907年上学堂(中学),1912年毕业于杭州安定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国学系,1917年毕业,毕业后从1918年开始在沈阳、河南、天津等地教中学和大学的国文。自毕业到抗战前,出版了经学、史学、文学等几部著作:《群经概论》、《正史考略》、《文心雕龙注》(《正史考略》是二十四史加《新元史》的考证,直到解放后还被引用),还出了《大丈夫》等小册子。在南开大学教书时曾参加地下活动,在政治上进步很早,但在学术上还是旧的观点。抗战时1938年—1939年在新四军游击区工作,1939年在河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开始在学术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开始写《中国通史简编》。1941年在延安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接受党中央交给的写通史的任务,助手是尹达、荣孟源等。1946年任北方大学校长(在晋冀鲁豫边区),1948年任华北大学副校长,兼任研究部主任和历史研究室主任。1950年后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中国通史简编》开始写于1940年,1941年写出上册,1942年写完中册,在延安新华书店出版(上、中写到鸦片战争),后来改成了上下两册,成了中国古代史。后此书出版修改多次,在延安写的稿有偏颇性:强调反封建,所以对帝王一再贬斥,不提进步作用;往往用古代的事影射蒋介石,把蒋介石做的事强加给古人;叙述方法比较紊乱,头绪不清,加上参考材料困难,材料有不完全和错误的地方。到1949年又重新修改分为三册,解放后所见的《中国通史简编》是1949年修改的,而不是最早延安新华书店出版的。20世纪50年代再次重新修改,即现在见到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共三编,内容写至唐代。解放后范文澜的书在大学普遍使用,当时中央为了让干部学历史把三册印成一大册。范文澜自己讲,自到延安开始终生研究历史。他的著作不是简单地引马列原话,而是融会精神。为写隋唐的佛教,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佛经,完全可以把文化部分作专史读。他的旧学根底很厚,在抗战以前,已是有名的学者了,他说研究学问不能赶时髦,要实事求是。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有许多说法是与众不同的,如孙恩卢循起义他不认为是农民起义,对有些帝王将相评价较高,范文澜说学术研究不是投票选举,要动脑筋。他治学很谦虚,他对古代、近代都有研究,有近代史专著。
 3.翦伯赞著《中国史纲》
 翦伯赞(1898年—1968年),湖南人,维吾尔族,1916年在湖南常德中学毕业,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回常德教书。1924年夏到美国研究经济,1925年冬回国。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逃亡到上海,开始研究历史。1931年后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1937年5月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直到60年代才公开。抗战开始后在重庆从事抗战工作。1938年出《历史哲学教程》,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当时人们都知道他是持进步观点的,所以都不敢请他去教书。他在中英协会工作,他的同乡覃振是国民党的元老,任司法部长,是进步的,为掩护翦伯赞,让他做司法部秘书。抗战胜利后到南京、上海工作,1947年到香港教书,同时主编《文化报》副刊,1948年与郭沫若等回大连,辗转到解放区石家庄,1949年随解放军入京参加接管文化的工作,任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当时各大学还为资产阶级所把持,资产阶级史学家从资料上挑他的毛病,翦伯赞难以进历史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才当北大历史系主任。“文革”开始后戚本禹就开始写文章批判他,1966年被关入牛棚,1968年服毒自杀。
 《中国史纲》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的,但没有写完,只出了两卷,1946年出版第一卷,为史前史、商周史。1947年出版第二卷,为秦汉史。解放后他工作忙,且研究兴趣在专史,所以一直没有写全通史。《中国史纲》的特点:首先叙述中国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此书论述的很多,如历史作用、意义、影响等;文笔很好,生动流畅。北大的教材《中国史纲要》是他主编的,许多见解也采用他的,所以质量就高。翦伯赞在解放前还出版了《中国史论集》和《史料与史学》。
 上述三部著作曾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被广泛采用,因为解放前只有这三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的通史。

(二)中国通史的著作 - 中国史学 - 可可诗词网

(二)中国通史的著作

 以前讲的几部中国通史都还不算完整的,自辛亥革命以后有人以资产阶级观点写出了完整的中国通史。这时的通史特点是资产阶级观点益加鲜明,夏曾佑的书既有资产阶级观点但也夹杂着封建观点,而这时的通史以资产阶级观点对许多史事有了新的看法;编纂上更有系统有条理;作者各自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例,即各有其特点。
 新中国成立前,正式出版的通史著作大约有二十几种。现择几部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来讲。
 1.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
 《白话本国史》,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把中国历史分为六时期:秦以前为上古,秦到唐安史之乱为中古,安史之乱到宋为近古,元到清中期为近世,清中期到清亡为最近世,辛亥革命以后为现代。此书流行颇广,影响最大。其特点是:(1)第一部以白话文写的史书。白话文写史的益处在于读者广了。(2)研究有系统和条理。(3)强调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歧视少数民族。(4)既有重要历史事实的叙述,又有作者的见解和议论。(5)既可用为教材,又便于自学。此书对于历史教学和普及历史知识有很大作用。顾颉刚认为此书开了写中国通史的新纪元。
 《中国通史》上册1940年出版,下册1944年出版,皆由开明书店出版。上册专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学术,分十八门从古到今;下册专讲政治史,即政治事件。此书在各大学中流传甚广。
 吕思勉(1887—1957)一生在中学、大学教书,一度做过书籍编辑,讲过中文和历史,主要是讲历史。解放前为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解放后任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他学问功底厚实,二十四史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三遍,《资治通鉴》读了八遍。他写了上述两部通史,还写了四部大的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还出过民族史、学术史的著作。他治学谨严,每读一部书都作札记,他的札记有《燕石札记》、《燕石续札》,都已出版,还有许多未出版的。其著作多有价值,虽解放前未读马列的书 ,但许多观点是进步的,结论是合理的。如以经济原因解释政治,还用阶级之词划分士、农、工、商。他长期教书,弟子满天下,唐长孺就是其学生。
2.章嵚著《中华通史》
 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原称《中华新史》,出版时改为《中华通史》。1913年开始写此书。1920年基本写成,但屡次修改。他去世以后两年,才由人为之整理出版。正文即一百万字,附录是对中国通史的研究。将中国历史分为四期,战国以前为上古,秦后为中古,五代到明为后古,清为近世。出版后风行一时,是第一部最适当的大学参考书。这部书的特点是:(1)以民国年号纪年,民国前标为“民元前×年”。(2)着重民史。当时资产阶级史学观点是打倒君史,提倡民史。以很多资料研究民数(历代户口)、民级(即阶级:士、农、工、商四类,士,指知识分子,一般士是包括做官的,而此书特意声明士不包括做官的知识分子)、民德(中国民族的好传统好道德)、民风(风俗和风气)。(3)强调民族团结,当时中华民国提倡五族共和(当时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标志汉、满、蒙、回、藏)。此书说各民族应当“力为团集,永相结合”。他重视研究五族的历史,指出五族都建过朝代,汉族建了十九个;满族建了五个朝代(满源于东胡,后有鲜卑、女真、契丹,皆属东胡族统系);蒙族建元朝;回族在五代时建了三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沙陀即回族之先);藏族建西夏(西夏是党项和羌建的,羌是藏族之先的一部分),吐蕃也是藏族建立的。(4)注重典章制度和文化,研究的范围很广,艺术、医学等皆有。(5)强调地理的重要,强调地理与历史的关系,指出中国地理有三大优点:一为形势善,益于振兴;一为变更屡,而终归于一统;一为建国古,而区划之方随时而改。
3.邓之诚著《中华二千年史》
 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邓之诚写的《中华二千年史》,此书列为大学丛书,解放前出版了前四卷,后一卷为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邓之诚认为秦以前许多事实不确,材料无证,故自秦开始写。分历史为五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此书流行很广,以纲目史的方法写成,纲是叙述,目是史料。因此作大学的参考书很适用。此书对民族关系、经济状况、社会风俗习惯都很重视,所引的史料都很珍贵,有的珍贵到如果他不引那史料,读者根本不知有此史料,所以有搜集史料的指导作用。邓之诚解放前在燕京大学,1960年退休。
 4.钱穆著《国史大纲》
 此书自1940年出版后到解放前夕是最盛行的中国通史,此书的特点是:(1)全书贯彻着作者独到的见解,有分析、综合、论断,对通史有通盘的研究而非材料编纂。(2)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说明时代的特点(即便是现在的通史也有的不能联系综合这三方面)。(3)简明扼要。是章节体、纲目式,纲是见解,高一格,目是事实,低一格。其纲目与邓之诚的纲目不同,邓之诚的目是引原书的史料,钱穆的目则是从各种史料中综括的事实;邓之诚是引一部书的史料,钱穆是引多部书的史料。(4)有重点、有条理、有自己的体系。有重点是指不把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写上,而是选择与时代关系密切的重要方面写。有条理是指其既是纲目式,又是章节体。(5)分中国史为八段:一西周,二春秋战国,三秦汉,四魏晋南北朝,五隋唐五代,六北宋,七元明,八清。八编四十六章,每一编都与前后相比较,说明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说明其时代的特点,所以每一章每一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相联系。钱穆自称著此书的宗旨是“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
 钱穆是资产阶级史学家中的杰出人物,他从农村小学教师到全国第一流教授,当小学教师九年,打下了学术基础,时曾发表文章,就教于吕思勉,后称吕思勉为老师。后任中学教师(苏州中学)五年,其间写了几部书,参加了古史辨的讨论,其先秦史研究很精。后以中学教师升到大学教授,1930年由顾颉刚推荐到燕京大学任教,1931年被胡适聘到北大,抗战时期到西南联大,后到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临解放到香港创办新亚书院,20世纪60年代退休到中国台湾。
 其学术特点:(1)擅长考据,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考辨》,1936年出版。其考证先秦诸子系年的成果多已成为定论,解放前后的研究者多引用之。(2)融会贯通,有独到的见解。其第二部大部头著作是1937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书颇能融会贯通。(3)极力宣扬中国的民族文化。20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学术界有一场关于文化的争论。有两派: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主张本位文化,即以传统文化为主。钱穆所谓的民族文化就是传统的封建文化,所以他反对当时一些进步学说,也包括马克思主义。20世纪40年代写了一些政论性的文章,他对现实政治也不怎么懂,只是出于维护传统的封建文化,就反对中国搞马克思主义,搞社会主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