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三、自练自测题之二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三、自练自测题之二三

 

朱自清先生


 远在25年前,我读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边的诗有一个共同的趋势: 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____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____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的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____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6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用。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____应用在诗上,____应用在散文上以及作人的态度上,据我所知,怕____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1932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过的地方谈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原普鲁士的王宫,在柏林西南)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的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市(即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①他一步步地转变②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③他认为应该怎样④便怎样⑤我们应该怎样呢⑥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⑦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1. 在第一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
 A.并且 但 只 不但 而且 只有
 B.而且 只是 但 不但 而且 只
 C.并且 但 然而 不但 而且 只
 D.而且 不仅 但 不仅 而且 只
 2.为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正确的一组是:( )
 A. ,,,,,? 。B. ,,;,。? 。
 C. ,,,,。,! D. 。,;,。,!
 3.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大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本文写朱先生的对话只有两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其含义。
 (1) 句____(2) 句____含义: ____
 4.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记叙朱自清先生质朴而崇高的人格的?
 5.概括本文所表现的朱自清先生的性格特征。
 6.概括朱自清先生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不得超过60个字)

二三、自练自测题之二三 - 可可诗词网

二三、自练自测题之二三

 ① 十年前,在一种新旧交替的朦胧和缅怀与向往混杂的心态中,我迫不及待地从遥远的大西北,回到江南寻觅昔日的“根”和未尽的人生之路。
 ② 走进那条小巷,心儿就蹦蹦乱跳,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一路的高墙,一路的蔷薇,书包变轻了,脸儿变红了,不理睬那些向你行注目礼的男孩,只盼着妈妈准备好的那碗甜香糯的“韩豆儿糖粥”和饭后读《青年近卫军》的愉悦。
 ③ 然而,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高墙拆了,蔷薇谢了,母亲随河而去。若干年后,我们那座墙门因为中河路的畅通,已不再挤缩在小巷里。她面向了开放的天地,自己却显得陈旧衰老。
 ④母亲已经“走”了多年,然而我总忘不了离家北上的那一天清晨。母亲没有去火车站送我,她怕在众人面前失态。
 ⑤ 又记得那一幕: 母亲披着头发,一手匀匀地梳头,一手抚着发际。她只送我到墙门外,握着木梳的手微微扬起,是挥手还是告别?
 ⑥ 母亲十分理智、要强,尽管丈夫早逝,生活艰难,我们从来没见她嚎啕大哭过。她不会干体力活,曾给环卫工人教文化,每每粪车从巷里哐当哐当拉过,工人们遇到她,总要尊称一声“景老师”,母亲微微一笑,既不避让也不躲闪。
 ⑦ 母亲有两个宝贝女儿,然而等她们羽毛刚丰满,就响应政府号召,送老大西南从业,送老二西北务农,宁愿自己在空荡荡的小屋给遥远的女儿写无尽的思念和殷殷的期望。
 ⑧ “蔷薇花又开了,河水涨了,我们家门前的那座石桥的桥洞在河水中映成了一个大大的圆,什么时候那个圆洞里会飞出一艘小船,把我的女儿送回来呢?”
 ⑨ “你来信说常去黄河边打草,我想黄河一定是汹涌澎湃,不似家乡的小河,我的娇女也一定会因为喝黄河水而变得粗壮结实起来……”
 ⑩ 在那些日子,面对淌着黄河水的古老秦汉渠,嗅着浓郁的夏桂花香,我常常会梦见母亲们的捶衣声和市民商贾们悠悠而过的城河。
 (11)呵,母亲河,我终于又回到了你的身旁。杨柳依依,情愫绵绵。岸边高楼里溢出来的欢笑,星星点点地撒向河面,漾开来漾开来,荡得很远很远……

 1.文中带点的“昔日的‘根’”和“未尽的人生之路”指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点拨: 作者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现在重回故乡,自然要寻觅童年时生活过的地方,同时要在故乡度过她的后半生,带点的词语指的是两段不同的人生经历。)
 
 2. 第③自然段写出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 从文中看,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4.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说说这些文字的作用。(解题思路点拨: 在叙述时根据行文需要而不依时间次序插入的其他情节称为插叙,其作用或者是突出人物的特点,或者说明和补充交代与事件有关的内容。)
 
 5. 母亲给女儿的信,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有着怎样的情愫?
 
 6. 文末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7.文章以“母亲河”为题有什么象征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