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集镇建设成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集镇建设成就

二、集镇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上海乡镇工业的发展,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特别是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以后,上海郊区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郊区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即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厂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城镇建设。1992年以来,郊区崛起了一批以工业、外贸、商品、旅游、农业等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到1997年底,上海郊区城市化水平已达39.21%。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城市化创造良好条件。上海郊区的乡镇,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部接入电网。
进入90年代,按照发展农村城市化、重在基础的思路,以路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很快。据统计, “八五”期间,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50多亿元,其中用于路桥建设占53%。经过连续几年的高强度投入和高质量建设,上海郊区公路网络框架基本建成。现在郊区有好几条出上海市的公路通道,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沪太路、沪青平公路等。沪嘉高速公路将延伸至太仓。从市区到各区县都有高等级公路相通,如莘松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沪闵公路、浦建公路及逸仙路高架等。这些几乎都已扩建成4车道或6车道的高等级公路。县(区)与县(区)之间有4车道的高等级公路相连接,形成了郊区环线。县(区)与乡镇之间也都有黑色公路相通,而且都开通了公交车。各乡镇之间的交通也已经联网,四通八达。到1997年底,上海市郊区实有公路已达8 881.3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为4 011.17公里。
80年代,郊区各乡镇都用上了经过净化的自来水。1990年,各乡镇都已接水进户,分户安装水表,实现了饮水自来水化。
到1995年,郊区全面实现了电话自动化和电话程控化。乡镇居民的电话普及率已达70%以上。
80年代,各县县城的居民用上了液化气或管道煤气。90年代,郊区各乡镇的居民也大都用上了液化气或管道煤气。浦东有些乡镇已开始使用天然气。
(2)农村城镇体系框架初显端倪。按照郊区城镇建设规划起点要高,建筑风格各异,具有时代特色,建一片成一片的要求,郊区各区县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集镇建设规划,200多个乡镇重新调整和编制了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实施。采取配合市区旧城改造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个人入股集资与政府拨款投资相结合,吸引外资与扩大内联相结合等办法,加快集镇建设。到1997年底,郊区集镇建成区面积已达270平方公里,比1992年增加近一倍。1996年和1997年两年,共有24.42万农民告别乡村,迁进城镇。1997年,上海郊区非农人口比重已达39.21%,以新城(县城)一中心镇——般集镇为框架的农村城镇体系已初显端倪。
(3)农村集镇建设试点工作成果丰硕。1986年,上海根据建设部关于“以集镇建设为重点,带动整个乡村建设”的指导方针,确定上海县的虹桥,嘉定县的娄塘,宝山县的杨行,川沙县的王港,奉贤县的洪庙、泰日、柘林,南汇县的瓦屑,松江县的佘山、九亭,金山县的吕巷,青浦县的赵巷和崇明县的庙镇共13个乡镇作为建设部试点镇,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提高集镇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990年底,赵巷镇和洪庙镇被建设部评为“全国村镇建设文明集镇”。1996年,上海郊区已有36个乡镇被列为国家级、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经过10余年建设,上海郊区已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住宅新颖、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集镇。如金山县的枫泾镇,充分利用其毗邻浙江省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办起了沪郊第一座农民“贸易城”;奉贤县的新寺镇,以农业为依托,以田园风光为特色,以大自然和城区融为一体为特征,建设起“庭园式”现代化集镇;松江县松江镇,以工业为依托,以工业为城镇特征,建设起“工业城式”的现代化城镇;奉贤县的洪庙镇,以第三产业为依托,以“商贸走廊”为特点,以旅游服务为特色,建起“休闲式”现代化集镇,城镇建设同旅游开发相映成辉。
(4)农村城镇生态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上海郊区各级政府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注重为郊区集镇居民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在一手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手抓环境保护,促进了农村城镇面貌的全面改善。首先是兴建公园, 其次是居住区绿化。上海郊区各区县先后建成公园40多座, 不仅每个县城有公园, 而且不少集镇也建成了自己的公园。到1997年, 郊区各区县投入了数千万元资金, 用于以 “净化、绿化、美化” 为目的的农村环境整治, 创造具有田园风光、优于城市的环境、景观, 营造田园都市氛围。1997年, 上海郊区各乡镇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 579.35公顷, 园林绿地面积975.65公顷, 公共绿地面积657.57公顷。绿树、草坪、鲜花, 已成为郊区许多小城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农场集镇建设。上海农场集镇都建在国有农场土地上, 是随着农场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60年代中期以后, 农场人员大量增加, 特别是在1968年以后, 大批城市知青被安置到农场。1970—1978年间, 为解决农场大量劳动力出路, 扭转农场亏损局面, 先后由城市下放工厂147家, 开始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农场集镇建设开始摆上了议事日程, 但此时主要是以场部建设为重点, 建成农场的中心。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集镇建设只能因陋就简, 没有建设规划, 大多数农场工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工厂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对农垦实行财务包干政策, 为农垦系统的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上海农垦系统按照依托城市、为城市服务的方针, 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 大力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 使农垦经济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农场集镇规划建设得到了重视, 并迅速发展。农场开始为职工建造单元宿舍, 职工宿舍大都盖在场部周围。新建工厂相对集中。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 农场又改建和扩建了相配套的商店、饭店、学校、文化设施、医院、邮电所、储蓄所等。这样, 在原来场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农场集镇。到1997年底, 郊区15个农场集镇, 常住居民共有82 555人, 城镇占地25.06平方公里, 平均每个城镇5 504人, 占地1.67平方公里。

☚ (二) 新中国成立后   三、农村集镇典型 ☛
000095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