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调整结构实现 “两个效益互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调整结构实现 “两个效益互补” 二、调整结构实现 “两个效益互补”辽宁在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中紧紧把握四条原则: 一是切实保证粮食生产,稳定1 500万吨的生产目标; 二是不单纯追求高产或优质,而是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力争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三是努力使农村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是贯彻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一、二、三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原则。本着这四条原则,全省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两个效益互补”: 一个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用多种经营的高收入,补充粮食生产低收入的不足。在种植业上,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上。全省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中低产田改造和改洼治涝工作,积极发展水浇地,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等先进科学技术,努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在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基础上,调整种植业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发展米麦间作,提高复种指数,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在此基础上适当调减粮食作物面积,发展高效益经济作物。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26.67万公顷,粮食总产却增加了近50亿公斤。在农业内部,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 “两水一菜一牧” (水产、水果、蔬菜、畜牧),形成了一批农业商品基地和创汇基地,既满足了城乡副食品供应,又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内部的效益互补。到1996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86.3%下降到83.6%。林牧副渔业产值比重由 “七五”末期的46.2%上升到1996年的55.9%,结构日趋合理。另一个效益互补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依靠乡镇企业 “反哺”农业,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建农。采取了 “抓城带乡、抓重带轻、抓大带小” 的发展战略,打破城乡分割局面,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市带县的作用,城市向农村辐射,大中型企业与乡镇企业联合办厂,开展技术协作,进行人才交流。在1991年开始实施 “二二一” 示范工程,到199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产值超20亿元的县 (市、区)已达24个;产值超亿元的乡镇达433个; 产值超千万元的村达1 845个。农村工、建、运、商四业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52.8%上升到75.5%。特别是乡村工业发展最快,从1985年到1993年8年时间增长了9倍,已由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8%猛增到65%。由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辽宁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8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占全省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4,1993年则达到了1/3,8年间全省社会总产值的增加额中,有近一半是由农村提供的。到1996年全省乡镇企业已发展到80.2万家,职工445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45.8%和40.4%,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 222亿元,比1991年增加7.6倍,乡镇工业总产值2 585.8亿元,比1991年增加5.2倍,5年平均年递增43.3%。全省出口创汇企业2 565家,比1991年增加1 289家,完成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2 202亿元,比1991年增加67倍。在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80%,县级财政收入的70%来自乡镇企业。 ☚ 一、端正指导思想把农业放在首位 三、改善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