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腾飞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在改革开放中,河北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农业的各项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两个根本性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民收入较快增加,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6年,在战胜特大洪涝灾害的基础上,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4 987亿元,比1978年增长9.6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14%,全省大农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达2 117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2.9%提高到61.3%; 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八五”末的51%上升到58%,比1978年增长33.8倍 (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21.8%。全省农民年人均收入达2055元,比1978年增长18倍。1996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业与农业的比例由 “八五”末的67.9:32.1调整为74:26; 大农业内部农业与林牧渔业的产值比由66:34调整为62:38; 种植业内部,油料、蔬菜、水果等高效益品种明显增加。199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达65.2%。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537.7亿元。全省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达358亿元,比“八五”末增长16%。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机总动力和农用排灌动力均居全国第一位。
种植业。河北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料、蔬菜为主,播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45%、4.82%、6.78%和5.96%。1996年全省粮食总产达2790万吨,其中玉米、小麦产量分别为1 183万吨、1 060万吨,居全国第4位和第3位。油料总产12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第8位。河北粮食总产连续三年跃过2 500万吨台阶,总产由1990年的全国第9位升至第6位; 年人均占有粮食426.5千克,1996年为全国第10位。“八五”期间,全国增产粮食1 475万吨,其中河北增产463万吨,占31%。
蔬菜生产贯彻优种优法,规模生产,适应市场,积极发展,加速蔬菜产业化进程的方针,重点抓好环京、津、省会及中心城市的30个蔬菜规模种植大县的建设。全年蔬菜种植面积62.81万公顷,其中棚室蔬菜面积9.6万公顷,总产2 700万吨,总产排全国第2位,蔬菜商品率达到84%,外销率达到64%。
牲畜业。河北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1996年,全省畜牧业创产值437.6亿元,占全省大农业总产值的34%。全省肉类总产352万吨、鲜奶产量48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 禽蛋产量268万吨,居全国第2位; 鸡出栏4亿只; 生猪出栏2 740万头; 牛年存栏、出栏总量超过1 000万头。科技兴牧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推广了暖棚饲养畜禽综合配套技术和优良品种引进。全省累计引进畜禽良种8 000万头(只)。牛、羊、猪、鸡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9%、58%、89%和89%。全省发展畜禽商品基地县102个,各类畜牧养殖专业村达到3 000个,养殖专业户56万户。建成具有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与带动能力的畜牧业龙型经济项目30多个,如滦南中红肉鸡公司,秦皇岛正大肉鸡有限公司,三河市福成养牛集团公司等等。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兽药、畜牧机械、毛纺、皮革、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的拉动下,特种动物养殖也悄然兴起,发展较快的有狐、猊、山鸡、乌鸡、鸵鸟、鹿、貂、肉鸽等30多个品种。
渔业。河北省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与内陆水域资源优势,坚持“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渔业生产方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实施“海上秦唐沧” 和内陆“养鱼富民”战略为重点,大力推进渔业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强化管理,加快向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和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渔业迈进。渔业生产已发展成为海洋及内陆、捕捞与养殖、加工与流通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八五”期间,全省渔业年平均发展速度达到16%。1996年河北水产品总产量达50.7万吨,比1995年增长28%,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海水产品增长34.6%,淡水产品增长20.5%,水产品单位公顷养殖面积产量达1 900千克,比1995年提高14%。河北省海洋滩涂开发初具规模,其中,对虾养殖面积达1.67万公顷,总产1万多吨,居全国第二位。河北省远洋渔业发展较快,全省拥有海洋捕捞渔船8 700艘。全省内陆养殖水面发展到8万公顷。
林果业。“八五” 以来,河北林业建设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与发展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实行造林、开发、治理三位一体,加快发展林果商品基地,推进立体、系列开发,使林业生产进入了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到1996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34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2%; 人工造林、更新面积由全国第12位前移到第3位; 保存面积和林木资源增长速度均排全国第8位。全省有88个县 (市、区)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占平原县 (市)总数的93%。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6%。首都周围绿化工程成效显著,被林业部授予全国京津周围绿化先进省。1996年全省果树面积达120万公顷,果品总产量达510万吨,为全国第2位。其中,梨、板栗、柿子、杏扁均居全国第一位; 红枣、葡萄居全国第二位; 苹果居全国第五位。全省人均果品占有量达80多千克,居全国前列。
农垦经济。河北省垦区共有31个农牧场,人口39万,土地总面积35.4万公顷。其中耕地9.47万公顷,草场9.35万公顷,林地2.8万公顷,养殖水面1.55万公顷,宜垦荒地2.53万公顷。改革开放以来,农垦企业打破单一农牧生产格局,发展以农、牧业为基础,工业、商贸为两翼的经济联合体,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6年,农垦系统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96亿元,职工人均纯收入3 800元。起源于农垦的绿色食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目前,绿色食品总数已发展到59个,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乡镇企业。到1996年末,全省乡镇企业总数达181万家,从业人员912万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4 776亿元,完成增加值1 416亿元,实现利润478亿元,上缴税金63.5亿元,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冶金、建筑建材、化工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线电缆等六大支柱行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9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河北大地蓬勃兴起,特别是“九五” 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全省已形成依托资源和市场优势,具有特色的粮、棉、油、蔬菜、果品、牛、羊、猪、鸡、水产品等一批主导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到1996年,全省有56个县 (市)形成了105个较大规模的主导产业,年经营额达452亿元,约占全省农村社会总收入的10%左右; 初步建成各类农、林、牧、渔业生产基地280多万公顷; 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到12000多个,建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 “龙头”企业164家,其中24家企业年经营额超亿元; 建成了产业链条较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项目2 000多个,其中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农工贸一体化项目60多个,有20多个龙型经济项目年销售额超10亿元。如大厂、三河肉牛产、加、销项目,滦南等地的肉鸡,正定、藁城的禽蛋,遵化的蔬菜出口加工项目等。同时,创出了一批特色、名牌产品,如三鹿牌奶粉、长城牌葡萄酒、露露牌杏仁露、旭日升饮料等享誉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