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艺术
宁夏回汉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因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态。他们的文化艺术形式,风格迥异,特色鲜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发展提高。
1.民间音乐。宁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各种吹打乐、戏曲音乐等。其中宁夏花儿最具代表性。花儿是流传甘、宁、青农村的民歌形式,是回汉族群众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宁夏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歌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较高的文学哲学和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宁夏专业和业余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创作了一大批 “花儿”诗歌、歌曲、歌舞。曾举办过3届全自治区民歌(花儿)演唱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花儿歌手。其中回族青年歌手马汉东随宁夏代表团出访日本,高亢、优美的宁夏花儿受到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盛赞。
2. 民间乐器。
(1)口弦(俗称“口衔子”)宁夏回族妇女表达情意,自娱解闷的小型简便弹拨乐器。分竹制和铁制两种,声音宏远、柔和,风格明快,细腻,受音量和音域制约,表现力有限。
(2)泥哇鸣 (埙) 广泛流传于农村的古代民间乐器。用黄胶泥捏塑为圆球、鸡蛋、牛头等不同形状,烧制而成。上端正中有一吹孔,正面和背面有若干音孔,吹奏方法与箫、笛相近。音色圆润,有神秘、久远感。原流传泥洼鸣表现力差,经宁夏群众艺术馆冯会耘与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有关同志共同研制后,新一代“牛头埙”音域扩大到两个8度,可吹奏半音,音量、音色、音域都有很大突破,外型质感厚重古朴,工艺精细,可在乐队中独奏或作特色乐器使用,古老民间乐器重放异彩。
(3)咪咪。根据材料有“柳叶哨”,柳叶或鲜活嫩柳枝管制,“杏核哨”,干杏核凿一小孔制成,“马莲、燕麦哨”,取田间马莲花或燕麦杆制。夏秋随处可得,音色如鸟鸣,常常飘荡在幽深的山间或绿浪翻滚的田野,显示了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热爱生活的内心情感。
3. 民间美术。
(1)农民画。以隆德县农民画家群为主体队伍。画者以农民群众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以及对家乡生活的认识,饱蘸鲜艳、厚重的色彩,将青山绿树、农家新舍、梯田粮垛、果园风光及车水马龙赶集场面绘于纸上。构图视角顺其自然,依实描绘,富于想象,浪漫诙谐,手法无固定模式,写实有变形。代表画家靳守恭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女农民画家王玉秀的《马社火》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参加国际展出。1992年,隆德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现代民间美术绘画画乡”。
(2)剪纸。广泛流传于宁夏农村,结合民俗用于民居门笺、墙花、窗花等装饰或绣品图样。内容和风格,分为回族剪纸和隆德、固原剪纸。回族剪纸依习俗多以花卉为题材;隆德、固原剪纸内容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及各类戏剧人物、动物等。依据意象、直觉信手剪来,天真、质朴,刀法流畅、细腻,图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反映区域民俗,展示真挚、自然、外朴内秀的性情及风貌。
(3)刺绣。宁夏回族妇女十分喜爱刺绣。绣品有嫁妆、服饰、炕围、枕套等生活用品,以及家居、经文、中堂等饰物。图案以花草为主,追求和谐对称,注重守恒中的变化;丝线色彩搭配和谐,以素静为基调,针法质朴、细腻。
(4)立灯架。是宁夏中卫地区的传统艺术。每逢春节沿街立起,十分壮观。灯架由先制做的 “亮子”(灯)组装而成。亮子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用松木条做框架,纱或绢围罩,纱面绘山水、花鸟、草虫图案或传统故事人物,或书诗词对联。一座灯架约需二三百个亮子,造型依需要搭成“牌楼”、“塔灯”、“金山银桥”等。
4. 民间舞蹈。
(1)回族“踏脚”舞。以泾源县回族男青年健身游戏动作为素材创作的集体舞蹈,风格粗犷、刚劲,有较强的表演性和娱乐性。
(2)单鼓舞。中卫俗称单贡子。是以单面皮鼓为道具,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
(3)社火。宁夏农村逢年过节走乡串村表演的舞蹈,种类有:舞狮、耍龙、扑蝶、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
5. 民间戏曲。宁夏农村群众尤为喜爱秦腔、眉户和皮影(牛皮灯影)。逢年过节,或请戏班或自己搭台自己唱,自娱自乐,有的村竟有几个自娱戏班。中宁、中卫流传以当地方言念白,配以宁夏道情音乐表演的茨乡戏、说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