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

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1953年初, 城乡资本主义势力互相勾结, 又在粮食贸易上掀恶浪。在湖南, 外省私营粮商纠集长沙,公开与国家粮食公司唱对台戏, 到产粮区抬价抢购粮食, 成批外运, 致使国家该收的粮食收不上来, 销售却月月突破计划。
为了消灭粮食投机, 稳定粮价, 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粮食, 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1953年11月23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 《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及《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部署各省、市贯彻执行。中共湖南省委成立省粮食委员会, 下设粮食办公室, 负责贯彻落实粮食统购统销任务, 各专区、市、县亦成立相应机构, “全党动手, 全力以赴”, 培训干部, 深入农村, 宣传政策, 并采取农民自报和民主评议办法, 核实农户粮食产量和征购数量, 于1954年初把公粮、购粮数量一次定到农户。
食油的统购统销与粮食统购统销同时进行。湖南的办法是: 查实产量, 规定农民留油标准(一般年人均留1.5~2千克), 并贯彻余油不全购 “多产多吃,少产少吃”的分配原则。1953—1958年农村食油统购是当年分配任务, 1959—1961年改为 “一定三年”,1962年起又改为定乡、定购 “一定五年”。
1954年, 根据政务院发布的《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省财经委发出 《关于建立国家粮食市场的指示》, 规定“国家粮食市场是在当地政府领导下, 由农民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互通有无和品种兑换, 或农民与粮食小复制业者进行买卖, 而没有私商参加的粮食市场。”决定在集镇圩场建立农村粮食市场,到9月全省即建场1 763个。12月统计,通过市场共调剂主杂粮500多万千克,起到统购统销补充作用。市场贯彻了“有购有销,调剂余缺,稳定物价,支持生产”的方针,获得群众拥护。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有吞有吐,量入为出,统一调拨,略有微利”。针对奸商和农村自发资本主义势力进行粮食投机,破坏粮食统购统销的行径,同年8月,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严禁私商非法经营粮食,坚决消灭粮食投机的布告》,加强市场监管力度。(1956年后,由于“左”的影响,湖南农村粮食市场处于停停开开的不正常状况;1957—1959年基本关闭;1960年经济暂时困难,为解决农民缺粮,春开秋闭;1961年有所发展,全省市场达2 588个;1966—1971年又全部关闭;1972—1974年有部分县(市)开放;1975—1978年再次全部关闭。同年,粮食部门还执行中央粮食部颁布的预购粮食和预付粮款办法:国家根据农民生产情况,确定早、中稻预交任务(一般为全年征购任务的70%~80%),由基层单位与农民签订预购合同,并预付30%的预购粮价款给农民(此办法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
1955—1957年, 实行粮食 “定产、定购、定销”第一个一定三年。
1955年秋, 省人委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 (简称“三定”) 政策, 根据《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制订颁布了《湖南省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规定: 统购与公粮征收统一计算, 一次进行; 查实粮食产量, 合理确定农户用粮数量。口粮标准: 湖区、平原区每人全年稻谷265千克, 丘陵区240千克, 山区及用粮水平较低地区215千克; 饲料标准: 每户全年50千克, 公、母猪每头全年75千克, 耕牛每头全年50千克; 种籽每公顷75千克左右。据以界定余粮户、自足户和缺粮户, 进而评定余粮户的交售任务, 自 1955年起3年不变, 增产不增购; 统销改为定销, 每年秋后 (年成定局) 核定一次。全省当年定产108.8亿千克 (稻谷, 下同), 定购28.28亿千克, 定销4.64亿千克。粮食“三定”消除了农民“增产多购, 不能多留” 的思想顾虑, 解决了粮食部门每年核实农户粮食产量、计算粮食购销任务的困难。食油亦同时实行定购, 但不定产、定销。省人委还根据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产量供应暂行办法》, 结合省情, 将居民口粮定量标准分为7等30级, 并开始印发湖南省通用粮票 (以后陆续增印了专用粮票、饲料票、农村划拨粮票和购粮券)。为解决农民临时需用资金的困难, 各地粮食部门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指示, 开展了 “周转粮”业务, 同价“购销”, 义务代农储粮。
1956年,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新情况, 国务院颁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统购统销的规定》, 明确国家对农业社的粮食统购统销数量, 一般以社为单位, 根据1955年分户核定的粮食 “三定”数字计算, 并据以确定余粮社、自足社和缺粮社; 为了以丰补歉, 保证城乡和灾区的粮食供应, 国家对丰收地区的余粮社, 可以在定购数量以外, 适当增购一部分余粮, 但增购的数量不得超过余粮社增产的40%。下半年湖南农村粮食 “三定” 到社 (户), 市镇则实行以人定量供应粮食。
1957年, 湖南农村普遍建立了高级合作社。省人委于9月发布《关于1957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统购统销的补充规定》, 明确国家对农村粮食统购统销以高级社为单位进行, 其 “三定” 数量依照1956年“三定”归初级社的数量合并计算, 并据以确定余粮、自足和缺粮。国家为了以丰补歉, 规定余粮、自足社增产时, 应在定购数量以外增购一般不少于增产部分40%的粮食; 缺粮社增产时, 可协商核减当年统销,核减数量一般不少于增产部分的60%。
同年, 省商业厅所属湖南省油脂公司合并于省粮食厅, 下属分支公司同时并入当地粮食局, 实行粮、油业务统一经营。
1958—1960年, 第二个农村粮食 “定产、定购、定销”一定三年。
1958年, 湖南全省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粮食“三定”数字以公社所属生产队 (原高级社) 为单位统一计算。由于实行“三面红旗”, 当时浮夸风盛行, 导致粮食高估产、高征购, “三定” 被打乱, 产购留比例严重失调, 粮食征购入库后又向农村大量返销(1959年征购率高达38.5%, 返销后农民人均口粮只有193.5千克稻谷)。“左”倾错误加上连续几年严重自然灾害, 致使1960、1961年粮食大减产, 1961—1963年度粮食征购大减少。
5月,省人委发布《关于粮食管理体制问题的规定》,对专、市、县下放5项粮食管理权限:年度结算超统购任务交售的粮食、农村统销节余的指标、每年周转粮购销差额、加工出米率溢斤差额,归专、市、县掌握。
粮油购销价格从1958年起开始倒挂。
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连续3年全省范围的大旱灾, 粮食严重减产, 城乡人口口粮实行“低标准, 瓜菜代”。为了渡过困难, 国家除按150千克稻谷标准补足农民口粮外, 还按统购价借销粮食给统购队中因种种原因造成的缺粮户。借粮只付价款,不计利息, 来年秋收如数“卖”还国家(此法一直实行到1966年)。
为鼓励生产队多卖余粮, 省人委规定, 从1960年起, 国家对增购的粮食, 按统购价加价10%付给生产队; 从1961年度起, 对生产队送交国家的统购粮奖售布票、胶鞋、卷烟; 从1962年度起, 向生产队开展议购粮食, 每50千克议购价为15~16元, 同时在城镇议销粮食 (食用植物油脂油料的统购奖售工业品、超购加价和议购从1964年开始)。
为了防止超吃浪费, 搞好城市、工矿区所有单位和居民的计划用粮, 1960年12月, 省人委批转省粮食厅《关于城镇粮食包干供应办法的报告》, 决定在全省城市、工矿区实行粮食包干供应办法。1961年,全省广泛开展核实人口、核实粮食供应的工作, 清查出虚报冒领的粮食近5 000万千克。1962年起 “双核” 工作形成 “月核、季查、年整顿” 制度。1962年5月, 省人委根据中央的指示, 决定对稻谷、小麦、玉米等14种粮食每50千克统购价由6.37元提到8.2元, 提价幅度为28.72%。为加强农村粮食管理, 利于市场调剂, 制止粮食黑市交易和大量流动, 同年9月, 省人委发出关于国家领导下的农村粮油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及市场管理布告。还出台了关于农民出售主要农副产品奖售粮食的政策, 奖售品种主要有生猪、棉花、木材、烤烟等27种, 当年奖售贸易粮3 300万千克, 对促进农副业发展和产品收购计划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但奖售品种和奖售粮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 1978年达52个品种, 奖售贸易粮2.79亿千克, 占农村粮食总销量的比例从1962年的6.86%上升到35.63%, 漏洞很大。) 从1962年起, 食油统购改为一定五年办法, 将5年定购任务分年分品种一次定到生产队。
1963年, 为堵塞漏洞, 压缩销量,节约粮食, 省人委决定在全省全面开展核实城镇及农村非农业人口、核实粮食供应的 “双核”工作。
从1964年起, 国家采取超购加价、奖售物资、工农业产品换购等办法来增加粮食收购量和农民收入。从1965年到1978年, 增、超、换购的粮食由1.16亿千克 (稻谷, 下同) 增加到10.44亿千克(1983—1984年高达近50亿千克), 占总收购量的比例由4.4%提高到28% (1983—1984年高达67%~68%); 全省购粮提价、加价和经营费用补贴开支从614.2万元上升到44亿元。同时, 由于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变化和购销工作不够细等原因, 致使出现粮食大购大销情况, 购后退库、返销的粮食从0.95亿千克增至2.53亿千克。
1965—1970年,粮食征购任务由 “一定三年”改为“一定五年”。这一改变对稳定农民负担, 保证国家定购任务完成, 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 虽然10年“文革”期间粮食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但粮食征购仍能正常进行。1966年, 为了增加产粮区农民收入,缩小他们与经济作物区农民之间的生活差距, 省人委批转省物委、省粮厅关于调整粮食统购价格的报告。报告规定: 各种粮食 (除黄豆) 一律取消地区差价,实行全省统一收购价; 取消超购加价奖励办法; 早、中、晚稻收购同价; 品质差按上、中、下三等, 所有品种均以中等质量的价格为准, 上、下等分别比中等高、低0.3元。1969年, 省革委会调整并确定了下乡、加班、劳动等13大类人员的粮油补助标准(1971年修订为14大类)。1970年,由于归属变化,省政府将钱粮湖等11个省属农场的粮(7 850万千克稻谷)油(83.5万千克)征(统)购任务划归农场所在地区;1971年又决定省属农场今后以发展棉油糖为主,要求各地区不再给原省属农场分配粮油上交任务。
1971—1975年, 粮食征购任务实行第二个“一定五年”。1971年, 省革委会在《关于粮油征购任务一定五年的通知》 中规定, 中央核定湖南粮食征购任务19.25亿千克贸易粮, 折合稻谷27.5亿千克。在此基础上, 增加5%左右的机动 (省、地各掌握1%, 县掌握3%)一次定到生产队。为避免购过头粮, 并鼓励生产队的交粮积极性, 农民口粮水平: 山区180千克以下、丘陵区200千克以下、湖区225千克以下的生产队, 国家不予征购, 其农业税折收代金。一定五年任务到队后, 5年不变, 增产不增购, 一般减产不减购, 遭严重自然灾害的, 国家适当核减。纯经济作物队由国家定销, 指标一次到队5年不变; 半粮及其他经作专业队的定销也作了具体规定。在一定五年内, 为保证国家建设需要, 继续实行超产、超购、超奖 (“三超”) 办法: 每年年成定局后, 在粮食半收地区和社队, 以生产队为单位, 超购不超过其增产部分的40%。国家向生产队每超购50千克稻谷, 按统购价加价30%, 并奖售化肥10千克。“三超”粮省掌握70%, 地、县掌握30%。凡社员分配口粮: 山区、丘陵区225千克以下, 湖区250千克以下的生产队, 一律不购“三超”粮。1971—1975年, 全省每年食油定购任务为2 816万千克; 1976—1980年任务保持不变。每年食油统购数量一般占产量的30%~50%.1972年, 全国粮食销量、城镇人口和职工工资总额 “三突破”, 中央批转 《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 (44号文件)。
1973年, 根据中央的精神, 省革委会决定在全省开展整顿粮食统销工作, 主要内容: 加强户口管理,压缩一切不合理的销量; 坚决控制吃商品粮人口; 核实工商行业用粮和其他用粮。同年4月, 修订几项补助粮标准。
1974年度, 中央分配湖南粮食征购任务 (含超购)48.5亿千克贸易粮, 粮食销售32.7亿千克 (比上年实际少3 000万千克)。
1976年, 贯彻中央关于“国内粮食收支平衡并有节余, 力争多购一点, 少销一点”的方针, 中央确定湖南粮食征购任务24.5亿千克贸易粮, 销售19亿千克, 上调4.5亿千克。
同年10月, 省革委会批转省粮食局《关于进一步推广旅大粮食管理经验的报告》, 决定在全省工矿企业推广旅大市坚持依靠企业党委, 依靠工人群众,粮食部门与用粮单位、工人群众相结合, 共同管理粮食的经验。
1978年, 为贯彻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控制粮食销售的意见》精神, 5月, 省政府发文 (42号),要求全省认真清理、压缩计划外用工, 整顿粮食统销(核实人口、工种和定量), 清理工商行业用粮, 加强粮票管理, 推广旅大经验, 严格控制补助粮开支和农村粮食销量。
为调动群众积极性, 发展油料生产, 改善油脂供应状况, 9月, 省革委会发出105号文件, 决定从10月1日起, 调整菜油、花生油、芝麻油、茶油等食用和非食用油脂 (料) 奖售化肥、粮油的标准。食油议购议销从1978年开始, 议销对象主要是行业用油。
12月, 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和“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经济” 的政策, 城乡经济体制以及粮食购销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开展。省革委会根据全省粮食会议精神, 发出 《关于开放国家粮食市场的通知》, 决定有条件地重新开放国家领导下的农村粮食市场。

表5-1-4 湖南省1953—1978年度粮食产、购及商品率


单位: 稻谷、亿千克

年份粮食产量总收购量商品率
%
其 中年份粮食产量总收购量商品率
%
其 中
农业税统购市场
收购
农业税统购市场
收购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03.41
92.84
112.68
103.56
113.24
122.76
110.88
80.24
80.34
30.15
26.67
29.36
24.97
27.71
34.79
38.53
26.71
20.87
29.16
28.73
26.05
24.11
24.47
28.37
34.75
33.28
25.98
15.20
12.84
14.73
13.09
15.75
18.66
16.55
12.84
8.23
14.95
13.83
14.63
11.88
11.96
16.13
21.98
13.87
12.64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26.33
127.46
131.75
131.00
148.13
158.89
153.85
168.38
170.15
180.87
181.90
182.00
29.27
23.82
28.11
27.40
29.41
29.86
29.56
33.81
33.72
35.37
35.24
35.88
23.17
18.69
21.34
20.92
19.85
18.79
19.21
20.08
19.82
19.56
19.37
19.71
10.76
9.72
11.47
11.00
11.59
11.16
10.35
11.14
10.87
10.45
10.43
10.53
17.51
13.31
16.48
16.40
17.82
18.70
19.21
22.67
22.85
24.92
24.81
25.35
1.00
0.79
0.16
1962
1963
1964
1965
102.45
90.93
108.68
110.22
24.15
24.62
27.20
27.39
23.57
27.08
25.03
24.85
10.05
8.46
11.09
10.87
13.98
14.24
15.73
15.35
0.12
1.92
0.38
1.17
1978190.0038.4120.2210.4726.711.23

注:
❶总收购量包括农业税、统购和市场收购量, 三者之和除以产量则为商品率。
❷1970—1973年无议购, 1969、1974—1977年议购数量很少, 故未填列。
❸1953—1978年, 年均征购粮食20.6亿千克 (贸易粮)。

表5-1-5 湖南省1953—1978年度城乡粮食销量统计表


单位: 贸易粮、亿千克

年份非农业
总销量
其中定
量口粮
农业
总销量
其 中年份非农业
总销量
其中定
量口粮
农业
总销量
其 中
经作
定销
因灾
统销
返销奖售经作
定销
因灾
统销
返销奖售
19535.214.808.67----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9.19
8.79
9.28
7.41
9.90
10.25
10.71
10.66
10.85
11.59
12.01
12.85
11.86
7.76
7.41
7.72
7.85
7.90
8.02
8.25
8.29
8.40
8.97
9.09
9.19
8.78
5.42
4.96
4.49
5.08
6.24
4.83
5.40
5.92
6.17
6.73
7.52
8.18
7.76
0.72
0.77
0.74
0.72
1.50
1.30
1.67
1 .73
1.75
1.83
1.97
2.01
1.93
1.66
1 .70
1.66
1.88
1.52
0.48
0.31
0.85
0.70
0.77
0.55
0.34
0.27
1.17
0.96
0.58
0.74
0.79
0.90
0.84
0.95
0.64
0.81
1.48
2.53
2.14
1.46
1 .30
1.37
1.23
1.22
1.28
1.78
2.18
2.53
2.64
2.64
2.63
2.77
19546.065.221 1.50----
19555.404.588.07----
19566.425.186.83----
19576.545.378.28----
19587.816.707.02----
19599.357.359.49----
19608.717.169.18----
19617.896.496.72----
19627.088.316.09---0.33
19637.026.526.21---0.25
19648.226.866.61---1.49
19658.487.185.710.662.210.951.57

注: 1965年以前无返销粮统计数字; 农村销售未分对象统计。1953—1978年, 城市年均销售9亿千克 (贸易粮, 下同),农村年均销售6.9亿千克: 1965—1978年, 年均向灾区销粮1.06亿千克贸易粮, 其中1965年最多, 达2.2亿千克。

表5-1-6 湖南省1950—1978年度省际粮食调拨数量统计表


单位: 贸易粮、万千克

年份纯调拨
(+、 -)
调出省外其中出口省外调入其中进口年份纯调拨
(+、 -)
调出省外其中出口省外调入其中进口
195013 50013 500 1954
1955
1956
1957
12 750
79 100
49 750
60 500
19 764
90 351
65 301
71 407
8 850
16 450
18 300
14 550
7 014
1 1 251
15 551
10 857
 
1951
1952
1953
25 800
42 600
53 150
26 216
43 150
59 908
593
5 010
15 400
416
550
6 758
 


(续)

年份纯调拨
(+、 -)
调出省外其中出口省外调入其中进口年份纯调拨
(+、 -)
调出省外其中出口省外调入其中进口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64 450
90 600
30 700
17 600
22 450
18 350
48 300
39 650
42 750
40 800
46 980
71 242
97 577
38 750
24 845
35 702
26 708
69 353
75 497
60 130
58 180
55 806
18 250
25 900
3 354
9 914
19 350
11 450
3 650
5 200
17 650
14 900
5 000
6 792
6 977
8 050
7 245
13 252
8 358
21 053
35 847
17 380
17 380
8 826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44 550
44 850
48 200
46 850
50 800
57 207
60 950
60 900
53 788
59 553
51 297
52 643
61 750
60 100
62 350
70 707
71 500
71 450
69 138
65 753
3 400
12 300
13 650
18 500
37 300
28 200
18 450
4 523
14 560
15 286
6 747
7 793
13 550
13 250
11 550
13 500
10 550
10 550
15 350
6 200
 

注: “其中出口”1951、1952年为日历年度,其余为粮食年度(4—3月); 1953—1978年, 年均纯调拨4.79亿千克,其中出口贸易粮1.44亿千克。

表5-1-7 湖南省1953—1984年稻谷购销价格表


单位: 中等稻谷、元/50千克

年份购价销价年份购价销价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1959
5.36
5.36
5.36
5.36
5.45
5.90
5.69
5.71
5.71
5.83
5.87
5.87
1960
1961—1964
1965
1966—1978
1979—1984
6.19
8.00
8.30
9.50
11.55
5.87
5.87
8.04
9.50
9.50

注:
❶1950—1965年为平均价, 1966—1984年为统一价。
❷1953—1984年, 省内稻谷统购价格调整6次 (1958、1960、1961、1965、1966、1979年),统销价格调整3次 (1958、1965、1966年)。此期间, 销价高于购价的有5年 (1953—1957年),购销价格持平的有13年 (1966—1978年), 购销价格倒挂的有14年 (1958—1965年, 1979—1984年)。1984年比1953年, 购价提高1.15倍 (由5.36年提到11.55元), 而销价只提高66.95% (由5.69元提到9.5元)。
❸1985年粮食实行合同定购, 定购实 “倒三七” 比例计价, 为15.59元, 统销价仍为9.50元。

表5-1-8 湖南省1962—1985年国家议购议销粮食数量表


单位: 贸易粮、万千克

年份议购数量占统超议购
总量的%
议销数量年份议购数量占统超议购
总量的%
议销数量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4
1975
844
13 464
2 630.5
8 206
7 062.5
5 537.5
1 138.5
17
29.5
9.5
0.49
7.81
1.38
4.28
3.45
3.32
0.57
0.01
0.01
-
1 600
12 150
12 100
9 513
11 138.5
7 453.5
4 378.5
3 340.5
3 504.5
3 707.5
19766.53 625
19776.53 395.5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8 616
19 900
85 450
93 900
154 450
7 806
5 519
32 143
3.14
6.47
24.89
25.60
35.34
1.59
1.21
10.27
3 330.5
6 739
6 243.5
9 187.5
22 436
29 133
89 809.5
50 081

注:
❶1970—1973年无议购,而议销数量分别为1 152.5、2 949.5、3 325.5、3 101.5万千克贸易粮;
❷1982年议销不包括省外议销3.52亿千克、代部超购(议转平)7亿千克贸易粮, 1983年议销不包括代部超购18.47亿千克贸易粮;
❸1969—1978年议销中包括计划内议销, 1979年后计划内议销统计在平价销售内。

表5-1-9 湖南省1962—1985年粮食议购议销价格表


单位: 中等稻谷、元/50千克

年份议购价格议销价格年份议购价格议销价格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75
1976
12~14
12~14
15~16
15~16
15.5
15~16
15~16
15~16
15~16
16
16
19
19
19
19
19
19
19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
19.5
20
20
19.5~20
17.32~20
18
21
21
21
21
21
20.5
21
20
23

注: 1969—1974年以及1979年因粮食征购量大, 库存较丰, 购销平稳, 未进行粮食议购议销。

表5-1-10 湖南省1953—1978年度食油产、购、销、调数量统计表


单位: 万千克

年份产量
收购
其中议、
加价

销售
其中定
量口油
纯调拨
(+、 -)
年份产量
收购
其中议、
加价

销售
其中定
量口油
纯调拨
(+、 -)
19536 5863 1032 24677230519668 6042 9769172 5321 371290
19546 2154 3752 6511 10716119678 5891 7242632 4721 409419
19556 1372 7063 1481 4563619689 0842 3653922 0751 31281
19567 4423 3903 1511 597-25219698 7282 2333662 2101 359175
19578 1813 6222 6281 448-37219707 8391 6062 3951 402117
195810 9133 5584 1212 175565197111 2833 5861 0992 2511 23363
19598 9405 2994 1181 898430197212 8494 0111 2642 7471 312445
19604 8221 4793 9491 297246197311 4143 7731 1133 0691 383854
19613 4641 3461 55684390197411 7833 2573 2181 4161 033
19623 8681 2511 37484711019759 6452 2703 4731 536548
19635 5221 7631 7091 03918019768 6961 9093 0911 560300
19646 7492 1262641 8631 417265197710 6623 1683 4192 5211 35791
19658 2743 2781 2822 1791 256249197813 8663 5509223 3171 647565

注: 1953—1978年 年均收购食油2 830万千克, 销售2 690万千克, 纯调拨255万千克。
☚ 一、粮食自由购销时期   三、粮食放开搞活时期 ☛
000138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