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引黄灌区下游。全市土地总面积4 454平方公里。东邻鄂尔多斯台地与内蒙古伊克昭盟接壤,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接壤,北靠黄河与内蒙古乌海市相望,南与银川市的贺兰县和银南地区的灵武县相连。
石嘴山市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和平罗、惠农、陶乐3县共36个乡(镇),4个区属国营农场和14个市、县属农林牧渔场。1994年总人口65.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5万,农村劳动力13.51万。全市总人口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20. 37%。
石嘴山市地跨贺兰山山地,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冲积平原,近代黄河冲积平原和鄂尔多斯台地4大地形地貌单元,海拔在1 090—3 475.9米之间。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面积为2 6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 3%,土壤类型主要以灰钙土、灌淤土、盐碱土、风沙土、新育土、潮土、灰褐土、粗骨质土和石质土为主。石嘴山市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大陆型气候特征,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无霜期125—16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70—447.9毫米,年蒸发量为900. 9—1 208.1毫米。黄河流经本市东部,南北贯穿全境,过境长度为146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30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为954立方米/秒。
石嘴山市自汉唐开渠引黄河水灌溉以来,有2000年的农业灌溉历史。自青铜峡水利枢纽流入本市内的主要干渠有唐徕渠、惠农渠和西干渠,年引水量达9.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65万公顷。陶乐县灌区自成体系,扬水提灌年提水量为0.5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0.67万公顷以上。全市共有耕地70 3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 79%; 园地933.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8%; 林地106 5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3%; 牧草地88 0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 78%。尚有可开垦利用的荒地76 410公顷,其中宜农荒地49 402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土质好,盐碱性低,80%的土壤为灌淤土、潮土,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宁夏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石嘴山市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兼种大豆、大麦、高粱、糜谷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甜菜、西瓜和红黑瓜子。蔬菜主要有大白菜、辣椒、大蒜等。水果有苹果、梨、桃、杏、大枣、葡萄等。境内有植物60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沙冬青、野大豆、蒙古扁桃、四合木、贺兰山丁香;野生和培植药用植物有308种,主要有枸杞、甘草、银柴胡、锁阳、黄芪等。全市有森林面积21 580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12 147公顷。天然林中乔木林3 600公顷,主要以云杉、油松、山杨、白桦等为优势;灌木林8 547公顷,主要以山榆、酸枣、白茨、柠条等树种为主。人工林面积9 433公顷,主要以防护林和经济林、用材林为主。全市有天然草场88 097公顷,人工草场1 853.3公顷,天然草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浅山区的荒漠草原、洪积冲积平原区和鄂尔多斯台地。畜牧业以农区畜牧业为主。全市现有淡水养殖面积1 948公顷,尚有可利用的荒水面积3 565公顷。天然经济鱼类有鲤鱼、鲫鱼、鲶鱼、鸽子鱼、泥鳅等22种,其中分布最广、产量较高的有鲤鱼、鲫鱼、鲶鱼。引进养殖鱼类有草鱼、白鲢、花鲢等10余个品种,其中草鱼、白鲢、花鲢及鲤鱼等已形成养殖结构上的优势品种。其他非鱼类水产动物有甲鱼、虾、蚌等。
石嘴山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能源、建材和金属3大类矿产。煤是3大矿产之首,其中以汝箕沟矿区的“太西煤”闻名中外。无烟煤储量为6.04亿吨,煤质优良,煤层厚,埋藏浅,易于开采。建材矿产主要有粘土、石灰岩、白云岩、绿岩等,储量丰富,地质结构简单,易于开采。金属矿产有铁、金、铝等。此外,冶金辅助原料——硅石(石英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品位高,为发展高耗能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石嘴山地区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遗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是旅游的好景点,主要有汉代遗址,明朝古长城遗址,贺兰山古岩画岩刻,北武当寿佛寺,古树化石,唐代田州古塔、玉皇阁等。自然风景区有贺兰山风景区、沙湖等。沙湖为新开壁的风景旅游区,湖面约1万多亩,形如元宝,有沙丘、芦苇,是一处集塞北江南于一湖的自然奇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嘴山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连续多年获得丰收。199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9 107万元(1990年不变价格,下同),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5.27倍和1.74倍。1949—1994年,年均递增6.39%,其中:1949—1978年,年均递增6.33%;1978—1994年,年均递增6.51%。
(1)种植业。
❶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在本市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平罗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石嘴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稳定粮食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指导方针,大兴“科教兴农”,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结合“丰收计划”,大力推广“吨粮田”模式化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83 67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4 111公顷,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6.62%;粮食总产量为251 900吨。1949—1994年,粮食总产量年平均递增4.92%;
❷经济作物:1994年全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4 946公顷,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91%,油料总产量8677吨。甜菜是石嘴山市的优势产品,也是宁夏主要的糖料基地。1994年甜菜种植面积8 117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7%,总产量为287 473吨,单产2 360公斤,产量占自治区总产量的1/3;
❸蔬菜生产:石嘴山是自治区建设最早,面积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其中主要有惠农县的尾闸乡、大武口区的大武口乡、平罗县的城关镇。全市蔬菜面积达到3 900公顷,其中节能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36.6公顷。1994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159 899吨。
(2)林果业。1990年,全市有林地21 58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林木总蓄积量达到95.46万立方米。在第一期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初步建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绿色林网工程,起到了防风固沙、农田保护、黄河护岸和改善环境的作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林的面积逐步增加,1990年经济林果面积达到3 474公顷,水果产量达到5 827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4.85倍和7.92倍。由于光肩星天牛的危害,一代林网几乎全部被毁,从1986年开始,实施第二代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这一时期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更新治理,进行林木树种结构的调整,到1994年,全市累计完成防护林面积9 443公顷。
(3)畜牧业。畜牧业是石嘴山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各级政府将发展畜牧业做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制定了优先发展畜牧业的产业政策,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8 296.8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2%,其中大家畜存栏量74 517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0.98倍和0.37倍;生猪饲养量100 256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8.17倍和0.14倍;羊只饲养量325 365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4倍和0.23倍;禽类饲养量208.6万只。1994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4 134吨,禽蛋产量2 046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36倍和52.2倍;牛奶产量1 370吨,比1981年增长3.39倍。到1994年,全市共有养殖专业大户958家,其中孙登山一户养奶牛270头,肉牛100多头,养牛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平罗县银光村现有养鸡户145家,占全村农户的31.7%,户均养鸡5 000只以上,年出栏肉鸡60多万只,仅养鸡一项全村年收入增加60万元。
(4)渔业。1958年以前,当地群众没有淡水养殖的习惯;1958年后,有零星的养殖,但养殖水平很低,规模很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产养殖迅速发展。
❶改变了过去的陈旧思想观念,经历了起步发展、投资建设和科学养殖3个发展阶段;
❷各级政府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优惠和支持,鼓励农民开发利用水面资源,建设了一批商品鱼生产基地。1994年,全市养殖水面达到1 948公顷,占可利用水面的35.33%,其中池塘养殖685公顷,湖泊养殖1 24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1 971吨,渔业产值达到1 105.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2%。
(5)乡镇企业。石嘴山市在乡镇企业发展上,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政策,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乡办、村办、联营多种形式的格局。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5 751个,从业人员35 721人。改革开放以来,各县乡镇依据各自的条件,先后创办了碳素制品、炼焦、机砖、铁合金、碳化硅、烧碱以及造纸、脱水菜等乡镇企业。现已基本形成采煤、机械、建材、化工、陶瓷、冶炼、造纸、服装、地毯、农副产品加工、商品零售、饮食服务等产业,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了路子。其中铁合金、脱水菜出口日本、东南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39 482万元(当年价),利税总额3 78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 628万元。平罗县前进乡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 000万元,1990年总产值1 800万元,被国家授予 “全国乡镇企业百强之星”称号,1993年该乡镇企业产值达4 017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71.5%,上缴国家税金256. 5万元,被自治区评为 “乡镇企业先进乡”。
(6)交通运输和邮电。石嘴山地区境内交通运输有铁路、公路和少量的黄河水运。包兰铁路、109、110公路国道南北贯穿全市境内,平汝铁路支线经内蒙古阿左旗的呼鲁斯太至汝箕沟。境内铁路总长229.4公里。公路干线以大武口为中心,通往石嘴山、石炭井、惠农、平罗、陶乐以及各乡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通汽车村数179个,公路总长282公里,1994年货运量818万吨,公路客运量699万人次。纵贯南北沿黄河的公路正在修建。
全市有邮电局、所41处,其中设在农村的有14个,1994年邮电业务总量2 402. 26万元,其中农话业务总量44.93万元,市话交换机总容量22 408门,全部为自动电话。电话机总数29 674部,其中农话1 266部。全市长话电路235条,电报电路23条,特别传递、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等业务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
(7)农村商品流通。石嘴山市是宁夏以煤炭、电力、陶瓷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36个乡镇,大部分靠近城镇,交通方便,形成了以城市区为中心的城郊型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改造和扩建、新建了一批集市贸易场所,加快了集镇建设和沿109、110国道以商贸流通为中心的市场建设,全市3个县城和7个农村集贸市场商品交易十分活跃。1993年,全年成交额达到2.22亿元。农村从事商品批发零售的劳动力2 689人,进一步繁荣了城乡市场经济。
(8)农业基本建设。石嘴山市90%以上的耕地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自流灌溉条件好,但土壤盐渍化面积较大。多年来,全市人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沟挖渠,形成了灌排配套的水利系统,减轻了土壤盐渍化程度,扩大了耕地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全市有3条干渠,总长111.8公里,支干渠4条,总长139.33公里; 有排水干沟3条,总长143. 9公里; 支干沟8条,总长133.4公里;有电灌站53座,抽水机井2 452眼,电排站99座,形成了渠、沟、井、站四位一体的灌排系统。1989年以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效益,第一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1. 1万公顷,开荒1. 1万公顷。第二期工程正在实施。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61 731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674台,小型拖拉机23 662台,农田排灌总动力28 759千瓦,联合收割机151台,农用汽车463辆。
(9)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市建立科技示范村24个,科技示范户1 820户,聘请村级农民技术员172人。农业服务机构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区划,中低产田改造,引进培育良种,科学施肥,农田化学除草、地膜覆盖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白绒山羊改良,抗虫树种选育等方面,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现有电影放映单位40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各县乡结合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农民体育运动不断发展,市县乡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活跃。1989年平罗县被评为自治区体育先进县,1990年被命名为全国田径先进县,1992年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农民运动员多次在全国全区及区域性运动会和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农村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全市有农村小学192所,农村中学33所,农村职业中学2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级分校1所,县级分校3所,累计为农业和农村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474人,短期培训144人。从1990年开始实施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科盲,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为内容的 “231工程”,使全市农民文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到1993年3县共扫除文盲68 511人,扫除科盲12 026人。199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检查验收,石嘴山市所辖3县全部荣获高标准扫盲合格县。
1994年,全市卫生机构167个,病床位2 480张,各级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 017人,全市每万人拥有医生26人。全市计划免疫率提前达到了部颁标准,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下降,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 92‰。平罗县高庄乡于1993年获得“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的光荣称号。
(10)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140.52元,比1978年的88.9元增加1 051.62元。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高档家用电器、摩托车等开始进入农民家庭,1994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88辆,缝纫机75架,电风扇16台,洗衣机36台,大型家具680件,彩色电视机52台。
以小康目标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
“八五”期间,特别是199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小康目标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从1994年开始,全面实施小康建设规划。并确定了 “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市上每年从市、县、乡抽调350名干部抓1/3的试点村。在具体工作上,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高效农业、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推广和引用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一村一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施意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和农村的主导产业、提出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在产业结构上,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新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实体,以达到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尽快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新格局。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确定大武口乡和3县的10个村为小康示范村,要求小康示范村要在农民人均收入、集体收入、农业产业化、农民住房上有新的突破,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有新的进展。为全市培养典型、树立样板为保证示范村各项任务得以落实,确定每个示范村有1名县级主要领导负责,2名市级领导联系,3个市直部门挂靠,一个中央、区属大企业对口支援,市上选派1名年青科级干部驻村挂职,帮助工作,做到头年有突破,二年上台阶,三年实现小康目标。对面上的工作,要求继续抓好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每年增加200元;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奔小康的后劲,要求各县区集中力量抓亿元乡镇和千万元村的建设;抓好以改变农村面貌为重点的农民住宅建设,用3—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打一场建设新农村的攻坚战。通过这些措施,加大小康工作力度,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重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小康建设的各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