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 陕西省人民政府兴办了一大批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文化馆 (站), 同时对旧有的文化机构进行了改造。1949—1952年, 县县都有文化馆,陕西县市文化馆(站)达到了135个, 有专职文化干部512人。各地文化馆(站)通过举办展览、黑板报、广播、放映幻灯、文艺演唱等活动, 积极配合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 等运动, 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到1954年, 全省文化馆 (站) 发展到152个, 编制655人; 同时从1952—1957年, 省上先后举办了6期有674人参加的文化馆 (站) 干部培训班, 提高了文化馆 (站) 干部的业务素质。文化馆 (站) 在农民群众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据1955年107个文化馆(站) 的调查统计: 试办农村俱乐部120个; 举办各类展览1 020次, 观众达270 895人次; 有图书流动站1 092个; 举办各类讲座558次, 听众达220 857人次; 放映幻灯320次。此外, 有56个文化馆还举办了农村业余剧团骨干训练班或座谈会, 有2 749人参加, 并辅导农村业余剧团512个。
1955年以后, 陕西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有了新发展, 这就是兴建俱乐部, 附有图书室、阅报组、歌咏队等, 由1956年的120个俱乐部, 发展到1957年的14 235个。1956年5月, 省文化局发布了 《关于巩固发展农村俱乐部工作的通知》, 全省有89个县、市在1956年冬和1957年春, 举办各类训练班和座谈会,培训了19 364人。1957年春, 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在陕西考察了咸阳昭村五一俱乐部, 肯定了这个俱乐部的经验, 提出了 “业余、自愿、小型、多样” 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 “八字方针”, 在全国推广。在此期间, 陕西一些地方受浮夸风的影响, 追求俱乐部的数量和竞相发展农村业余剧团, 又新建3 513个农村俱乐部, 农村业余剧团多达2 311个。
1958年, 省上举办了 《陕西社火、社火芯子会演》, 会后选出优秀节目赴京表演。1956—1957年,举办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训练班35期, 培训群众文化骨干1 152人次; 举办美术讲座34次, 听众3 803人。省音乐工作组搜集整理的山歌民歌、戏曲音乐、古曲3 116首, 组织群众创作的歌曲242首。省美术工作室整理民间美术作品2 380件, 创编各类美术作品5 000余幅。两年共搜集民间美术作品4 189件。经整理出版的有 《陕西皮影集》、《陕西民间歌曲选》、《陕西民歌演唱集》、《渭华秧歌选》、《弦板腔音乐》、《合阳线戏音乐》、《陕西民间吹鼓乐》、《商洛花鼓戏音乐》、《陕西民间剪纸》、《陕西木板年画》。为适应群众要求, 还编辑出版了 《怎样拉二胡》、《怎样画漫画》、《怎样美化黑板报》等辅导材料27种, 印发演唱材料14 000多份。
3年困难时期, 农村文化生活受到影响。1961年, 还组织了民间剪纸、皮影、木板年画和泥塑等美术工艺品出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