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政治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政治思想

 首先谈尚贤。尚贤的基本思想可用《尚贤中》中数语来概括,即“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其目的是要求能达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这种主张显然是对世官世禄制度的否定,是有进步意义的。不过有人把孔子所说的“举贤才”,看作和墨子的“尚贤”等同,也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不尚贤”是专门为反对墨子的“尚贤”而发的,这都是对墨子尚贤说的错误理解。应当指出,孔子的“举贤才”是在肯定宗法制度的前提下提出来的。而《老子》所说的“不尚贤”只是意味着消灭好与坏之间的差别,都不能和墨翟的尚贤说相提并论。
 其次谈尚同。墨翟主张尚同,其目的也是为息争、止乱。他说:“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正长。”这句话的意思同说“百人无主,不散则乱”的意思一样,都是强调国家的重要作用。从他的有关尚同的全部言论来看,包含有两个错误。一个是,他说:“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这是认为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是“真理”,不承认有客观真理,不承认真理只有一个。另一个是,他认为有正长亦即有国家是为“一同天下之义”。所谓“一同天下之义”,就是“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这种理论,如果付诸实践,其结果,只能是实行君主专制,而决不是“一同天下之义”。
 由此可见,墨翟主张尚同,尽管动机是好的,但实行起来,决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因为他的论点只是出于主观空想,不符合客观实际。
 至于非攻,则是他的兼爱思想在另一个问题上的表现。兼爱既是一句空话,非攻自然也不能实行。

二、政治思想 - 可可诗词网

二、政治思想

 庄子在政治上所向往的是“至德之世”,即无政府主义。他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是由于他目睹当时社会混乱不堪,到处都是陷阱,十分可怕。他认为人们都想方设法医治这个社会,拯救这个社会。岂知坏就坏在这个医治、拯救上。只有没有政治,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回到太古洪荒时代,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庄子在《缮性》篇说:“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这就是说,天下之所以乱,其病根在于治。越治越乱。只有不治,任其自然,才能得治。
 在《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这是借马、埴、木三者为喻,证明所谓“治天下”正所以害天下。
 特别是在《外物》篇,有“儒以诗礼发冢”一段话,寓意尤为深刻。原文说:“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这是对儒家的攻击,也包括其他言治的若干家。意思是说,儒家表面上诵诗守礼,道貌岸然。究其实,所干的都是“发冢”一类的勾当。用心寻求的只在墓主人的裙襦和口中珠罢了。
 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在《马蹄》篇说:“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同篇又说:“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在《胠箧》篇中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则庄子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实际是原始社会的最初时期。
 庄子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是由于他深深感到“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和“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因此,他的人生哲学就选择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就是说他既怕名,又怕刑;既怕材,又怕不材。他觉得刑和不材固然可怕,“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即名和材,尤其可怕。正由于庄子经常在怕中生活,所以,他不但看不到曲辕的栎树,商之丘的大木,觉得可以羡慕,即便是“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乃至“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支离疏,也觉得同样可以羡慕。其所以觉得可以羡慕,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正由于这样,所以庄子用力的先后次序是“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士苴以治天下”
 庄子的政治理论可用下述一语来概括,就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或者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意思是说:当人讲仁义道德的时候,正反映这是缺乏仁义道德。好像泉涸,鱼相处于陆,才觉得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之可感。假如纵游于江湖之中,一点点湿、沫又算什么呢?这些话就是庄子所以主张要回到“至德之世”的根本意义所在。
 荀况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关于天和人的解释,《秋水》篇说得好,“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看来荀况所说的天,就是因任自然,所说在人就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从庄子的全部思想来看,他确实是受了因任自然这个片面性的锢蔽,而不了解人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