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发的成效
1. 扩大了耕地面积。国家项目区1988—1993年的6年间,共开垦低丘红壤宜农荒地14. 49千公顷,开垦海涂4. 53千公顷,新增耕地19.41千公顷。再加面上的造田造地,全省新增耕地46. 7千公顷,这对缓和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绍兴县农垦场两期投资1 076万元,开发新围海涂1. 37公顷,建成耕地653. 1公顷、鱼塘387公顷、防护林79.8公顷。1993年收获粮食280万公斤、棉花13. 7万公斤、油菜籽10.8万公斤、水产品264万公斤、瓜菜600万公斤,比开发前增长1.9—3. 6倍,经济收入从625万元增加到2 250万元。
2.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内,建设了大量农田基础设施。6年间,共新增灌溉面积27.7千公顷、排涝面积25. 6千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18.9千公顷、排涝面积112千公顷。同时,改良土壤面积66. 9千公顷,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水、肥、气、热状况已能基本满足高产和中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如嘉兴市郊区的高照乡,经土壤样品地力动态监测,有机质含量从2.99%提高到3.16%,全氮含量从0. 197%提高到0. 200%,速效磷含量从8. 3 × 10-6增加到9. 6×10-6,基本达到中高产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项目区还普遍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杭嘉湖圩区通过综合治理,除涝能力从2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能力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1993年遭遇特大洪灾,项目区的工程设施发挥防洪排涝威力,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 600万元,挽回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额更大。金衢盆地,经过改造的中低产田和新造农田,农业用水得到保证,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丘陵地区暴雨不淹田,平原地区暴雨在2—3天内可以排除积水。
3. 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项目区综合开发以后,农产品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88—1993年平均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8亿公斤、油料3 000万公斤、肉类1 600万公斤、棉花94.6万公斤、水产品1 653万公斤,还有大量的麻、茧、茶、糖、禽、蛋、瓜、果、菜等农副产品。同时,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和“菜篮子”工程。
4.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之比,一般为1:3左右,许多项目当年开发、当年收益,农民能较快地得到实惠。项目区内,第一期开发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96元,第二期开发人均增加收入317元,如果把农产品加工增值、劳动力扩大就业、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等间接收入计算在内,农民实际增加的收入还要多。
5. 增强了农业技术服务功能。1988—1993年项目区添置拖拉机、喷雾器等农机具和仪器设备2 600余台(件),新建良种仓库2. 77万平方米、晒场5.97万平方米,为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金衢地区有9个县(市、区)设立工程建设服务站,专门研制各种渠道预制件,仅U型预制件就生产20多万米,提供给项目区施工,每米造价比现场衬砌降低3. 5元,共节省投资70万元。湖州市级项目区的乡村,建立农业服务单位24个,组织供应优良种子70万公斤,使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超过95%,并辅导推广配方施肥23. 3千公顷次,增产5%—8%。
6.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结果,在新造田、机耕路和渠道旁都种上了树,农田防护林的防护面积扩大了28.3千公顷。同时,连片营造了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有些子项目区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连的园林化格局,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都有较大的改善。
7.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杜绝了争水纠纷和殴打事件;有些村庄改善了农民饮用水;消灭了钉螺孳生地,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杭嘉湖圩区治理后,便利了通航,洪汛期间人民生产、生活秩序正常。钱塘江南岸海涂开发后,安置了一批农民,仅四个国营农场就迁入2 329人。绍兴县农垦场还把综合开发与扶贫结合,安排贫困山区农民189户,一年就脱贫,到1993年户均收入近万元。
浙江省的农业综合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表现在:
❶“四低”土地面积大。全省有低产耕地、低产林地、低产园地和低产水面1 817千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 2%。在“四低”土地中,尤以低产耕地最多,有646千公顷,占“四低”面积的1/3;
❷可利用的“四荒”土地多。全省有荒地、荒山、荒滩和荒水面积577千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 5%。这些“四荒”土地,大多数可以开发利用,其中具有农业开发条件的低丘红壤及其他荒地约100千公顷;
❸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资源广。全省还有可开发的海涂288千公顷,其中近期有条件围垦开发的109. 6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