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夏旱灾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夏旱灾害

二、夏旱灾害

每年6—8月,贵州省各地常常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连晴少雨高温天气——夏旱。夏旱是贵州省发生频率较大、范围较广和危害较大的一种气象灾害。通常又把出现在初夏季节(6月)的夏旱,称为“洗手干”;出现在盛夏季节(7、8月)的夏旱,称为“伏旱”。
贵州省夏旱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夏旱的时间分布看,几乎在所有年份的夏季各月,省内总有部分地区发生干旱。6月份,洗手干主要出现在铜仁地区、黔东南州北部和遵义地区东北部,约为4年一遇;7—8月份,伏旱主要出现在省之东部和北部地区,发生机率在70%以上,其中,在7月份,省之东北部地区伏旱的发生机率在80%以上,思南、石阡、镇远等地达90%,而且7月与6月、8月相比,全省受旱面积最大,旱情最重。
(2)从地区分布看,夏旱以省之东部最严重,各地干旱强度的变化大致是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此外,夏旱的发生还呈现水平地带的连续性和成片分布的特点。在全省性大旱年份,全省会有60个县以上的地区出现不同强度的夏旱;在中旱年份,省之东部和中部约有40个县以上地区成片出现不同强度的夏旱;在轻旱年份,则只限于省之东部出现成片的夏旱;在无明显夏旱的年份,省内仍会有少数县出现局部插花性夏旱。
(3)从夏旱的年际分布看,据1951—1990年共40年的统计分析,全省范围发生过大旱5年,中旱13年,轻旱14年,基本无旱8年,其出现机率分别为12. 5%、32. 5%、35. 0%和22.5%。若以不同年代进行统计,夏旱强度则以80年代最重,70年代次之,60年代再次之,50年代较轻。
新中国成立40年来,夏旱给贵州省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成为全省粮食总产量不稳定的制约因素之一。6月份是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进入栽插关键期和已栽插的水稻作物进入返青阶段,同时夏收作物也处于生长关键期,需水较多;7、8月份是省内大部分地区的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抽穗和扬花时期。故洗手干的出现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危害,严重时甚至会贻误水稻的适时栽插;而伏旱的出现会给各地稻禾和其他农作物带来危害,轻则减产,重则大幅度减产,甚至因作物受夏旱枯萎干死而颗粒无收。1972年,贵州省各地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夏旱,从6月下旬开始持续70天以上,旱情遍及全省,受旱面积达70.8万公顷,稻禾干死的有33.6万公顷,水稻单产仅190公斤,玉米单产仅123公斤,分别比1971年减少46公斤和25.5公斤。
抵御干旱灾害、尤其夏旱灾害,必须采取“防、躲、抗”兼备的对策。所谓“防”,是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蓄水、保水、灌溉能力,确保遇旱时能有充足的水源保证,以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的需要;同时,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条件,这也是防御干旱灾害的根本措施之一。所谓“躲”,是指对干旱灾害可以采取防不了就躲的办法。贵州省夏旱灾害是一种气候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范围大、时间长的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有时候采取硬抗的办法不一定能见效,而在顺应天时、趋利避害上下功夫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提倡适时早播,推广抗旱、耐旱、早熟作物品种,就可以达到躲过或减轻后期伏旱危害的目的。此外,对于某些常年夏旱比较严重而又缺乏水源保证的农田,可采取“水路不通走旱路”,改水作为旱作,同样是不失为夺取粮食稳产丰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谓“抗”,是指一旦发生干旱威胁时,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和全力以赴地同干旱作斗争。鉴于贵州省夏旱具有频发性和危害大的特点,为夺取农业丰收,必须树立长期防旱抗旱以至防大旱抗大旱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常备不懈。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多年实践证明,在春夏季节,开展适当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对缓解旱情、减轻危害也是有明显作用的,这项工作值得进一步加强。

☚ 一、春旱灾害   三、倒春寒灾害 ☛
000128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