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历史
资本市场的历史可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早在古罗马时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合伙经济组织(关于合伙、合伙类型、合伙效力等的界定,可参见《罗马法》中的专门规定)的兴起,通过股份方式筹集资本并通过转让股份收回投资的现象就已经出现。到了中世纪,通过投资入股来创办股份性经营组织的现象进一步增加,投资者不仅有商人,而且有王公贵族。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收入不足的现象已经发生。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就已产生”。(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8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但是,在16世纪中叶以前,由于市场机制尚未成为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资本市场尚在襁褓之中。那时,股份和国债的发行尚未形成规模,其转让更属偶然。
现代资本市场发源于16世纪中叶,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发展历史
有考据偏好的研究者会热心地告诉我们,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就能找到关于期权合约的记载。这可能是事实,但是,几千年先哲们的天才猜测和本能行为,于今大约只有某种哲学的启发意义,我们肯定不能从那时起追寻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历史。因为,作为衍生产品之基础的原生产品以及与衍生产品交易相关的复杂的交易技术,在那时还没有产生。
与现代金融衍生产品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期货合约和期货交易只是在19世纪中期才开始出现。1848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农产品标准化期货合约,标志着现代衍生产品交易的产生。那时候,期货的英文名称是to arrive或time,意即 “等待到期” 或 “定期”,基本上还没有脱离开作为实物交易之附属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崩溃,是刺激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直接动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从60年代末期开始就遇到严峻挑战。例如,统计资料显示,1963~1967年,美元对德国马克汇率的变动率为平均每年0.4%; 到1968~1972年就达到了2.8%; 1973年以后,变动率更上升至平均每年9%。汇率如此变动不居,使得防范汇率(货币) 风险成为必要。早在1971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管理层就极有远见地指出: 今后,市场对于能够规避金融风险的各种有效手段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该交易所开始研究在金融领域中引进期货交易的可能性与方法。研究的结果导致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了另一个机构 “国际货币市场” (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IMM),并于1972年5月16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崩溃之前2个月,首次推出包括7种货币在内的货币期货。这标志着金融期货的问世。1975年4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正式将金融期货纳入监管范围,使得它有了正式的合法地位并因而获得长足发展。金融期货的产生不仅是期货交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汇率的变动不居,使得利率的波动也频繁起来,振幅也不断增大。这既因为货币在国际间的流动使得各国货币供应经常受到影响,从而使利率水平经常发生变化,也因为货币当局总是力图利用利率手段来增减本国的货币供应,实现控制汇率波动的目的。这种金融基本要素的不稳定,刺激了利率型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1975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联邦政府全国抵押协会存单 (GNMA CARS) 利率合约和财政部短期债券利率的期货合约 (T-Bills Futures),由而引发了无止境的利率衍生产品创新的浪潮。
1973年,美国费城证券交易所推出第一单货币期权交易,开辟了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又一新领域。1981年,场外交易市场上首次出现了货币互换交易 (Currency Swap),紧接着又出现了利率互换交易 (Interest Rate Swap),继而,大量的期权交易也开始在场外进行。这些场外交易开辟了一个与交易所的场内交易相平行的容量极大的市场。它起初只是场内交易的补充,然后逐渐与后者并驾齐驱,从1994年开始,其交易量则开始超过场内交易。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1997年的场外市场的交易额已经比场内市场的交易额高出3倍有余。
金融衍生产品的相继开发和推广,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80年代末以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种新型的衍生交易合约产生。与之对应,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在世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交易所可以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同时,还不断有新的交易所开张营业。
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发达的通讯设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计算机的大量使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大银行、跨国公司和交易所等等,很快就实行了通讯、营业、办公等设备的现代化。电脑和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各种金融交易的成本,缩短了交易过程和清算时间,使成千上万的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拨在瞬间就能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正是金融理论和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使得衍生产品的价格能够从其相关的原生产品中被相当精确地计算出来,从而使得高度复杂的衍生产品的设计成为举手之劳。可以说,若无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绝大多数根本就不可能被设计出来,更不可能被广泛推广开来。
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数理经济理论的发展,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自从衍生产品市场产生以来,投资者和经济学家就开始了对此类产品的定价问题的研究。但是,那时的方法大都以统计和回归为基础,而统计和回归分析又都要求有标的证券或与其相类似的证券的以往数据。由于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的个性极强,又大都是新创,基本没有历史数据可供追溯,因而,原有的理论都难以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提供指导。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迈伦·斯科尔斯和已故经济学家费希尔·布莱克发表了 “期权定价和公司债务” 一文,提出了主要依赖于可观察到的或可估计出的变量来对期权进行定价的公式,这就是著名的 “费希尔—斯科尔斯公式”。同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发表了 “理性期权定价理论” 一文,对 “费希尔—斯科尔斯公式” 的假设条件作了进一步放松,从而使得该公式能够适用于更一般的情形。三位经济学家的开创性工作,导致一个新的金融学分支——金融工程的产生。为了表彰他们的工作,两位在世的经济学家双双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金融自由化措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7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逐步放松或废止了对利率、汇率、证券等金融工具的管制。这些措施的施行,固然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空间,但也使得它们面对着一个日益不确定的金融环境。面对市场的波动,商业银行、投资机构和公司企业都积极寻求回避市场风险的技术和手段。可以说,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广大金融和非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需求一拍即合; 正是这种供求的互动,使得金融衍生产品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