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49年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安徽还没有专门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仅华东畜产公司在皖北设立的分公司和华东区皮毛公司在皖北设立的分公司,收购羽毛、猪鬃、黄狼皮三种商品。
195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安徽的对外贸易也逐步发展起来,至“文化大革命”前,除设立经营机构安徽省土产进出口公司外,还成立了组织货源企业机构42个。到1965年止,外贸收购总值达到1.94亿元,收购品种233个,调拨上海、天津、山东、北京、广东、湖北口岸出口,对苏联、罗马尼亚、朝鲜、越南、蒙古5个国家发货结汇591万美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的对外贸易虽受到较大冲击,但仍有一定发展,除有对前苏联等国家的政府协议贸易发货结汇业务外,还开始了自营进出口业务。在此期间,省级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变动3次,新成立进出口企业机构4个,组织货源企业机构72个,包装运输企业机构2个,商检机构1个。至1977年外贸收购总值达到4.16亿元,收购品种322个,全部调往天津、山东、北京、广东、湖北、辽宁口岸出口;对前苏联等国家政府协议贸易246万美元;对香港自营出口89万美元。
1978年以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导下,安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营进出口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省级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也比较稳定。1984年3月成立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开辟了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为一类口岸,合肥、黄山空港对外实行开放。1989年5月成立了合肥海关,辖芜湖、安庆等海关;省商检局新下设芜湖、蚌埠、安庆等商检局;省“贸促会”新下设合肥、蚌埠、芜湖、淮南、安庆、马鞍山、阜阳等支会。全省进出口企业已达71家,其中省专业进出口公司16个、工贸公司10个、地市外贸公司15个、自营生产企业30个。已批准在境外设立的贸易机构和企业50余个。199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1.04亿美元,比1978年的0.1062亿美元,增长104倍。已与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工矿产品所占比重由 1978年的44%,上升为1992年的79.7%;农副产品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6.1%,下降为1992年的20.3%。
表7-1-1安徽省外贸进出口发展情况 单位:万美元
年份 | 进出口总额 | 出口额 | 进口额 |
1978 1979 1980 | 1062 2782 3982 | 1062 2782 3982 | |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 11376 16636 20417 29497 43950 50988 64030 70373 70082 75685 85420 110439 | 8770 14164 17050 24378 30693 36738 52296 55373 56964 65409 70455 83119 | 2606 2472 3367 5119 13257 14250 11734 15000 13118 10276 14965 27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