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书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书牍

书牍

书信简牍之统称。包括书、启、笺、移、牍、简、札、帖等。牍乃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简。

☚ 驳议   尺牍 ☛

书牍

 书牍、文告皆有一定程式。所谓“等因”、“奉此”的话,就是重格式。书牍大概使用近于口语的文字。桐城派不入尺牍语,因尺牍有程式,同时又与口语太近,而与艺术的“文”不近。书牍、文告都是用来代替说话的。

朱自清文学批评讲义之《书牍》 - 可可诗词网

书牍

书牍、文告皆有一定程式。所谓“等因”、“奉此”的话,就是重格式。书牍大概使用近于口语的文字。桐城派不入尺牍语,因尺牍有程式,同时又与口语太近,而与艺术的“文”不近。书牍、文告都是用来代替说话的。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函札部 > 信函 > 書牘
書牘  shūdú

即書信。因古人書於一尺見方的木版(牘)上,故稱。《史記·匈奴列傳》:“漢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南史·范雲傳》:“書牘盈案,賓客滿門。”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有士人頗强記自負,飲酒世其尠雙,乃求朝士之有聲價者,藉其書牘與先容。”

书牍

书牍

古代对书信简犊的统称。

☚ 文牍   移 ☛
书牍

书牍

文体名。书信简牍的通称。古时臣下向皇上进言的公文与私人之间的往来信件都称为“书”。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前者属公牍文的“上书”“奏书”,后者属应用文的书牍。书是古代书信的总名。根据所使用的工具不同又可称为“简”“笺”“札”“牍”;根据工具的长度,又称为“尺牍”“尺素”“尺翰”;根据传递时使用的封套又称“函”。它的特点是具有最大的实用价值和最广泛的内容,写法上也最为灵活。书信比一般文章更带有个人色彩,往往不需要掩饰真情,不用外交客套,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更多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感情。此外,书信总是希望能与对方沟通感情以期得到对方的响应,所以要讲求立言得体,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态度和口气。书牍文的名篇有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曹植《与杨德祖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韩愈《答李翊书》、白居易《与元九书》、夏完淳《狱中上母书》等。

☚ 语录   诏令 ☛
书牍

书牍

书信。夏承焘《与谢玉芬》:“曼青闻在沪某美术学校执教,前曾与钱先生~往覆。”

☚ 竿牍   缄牍 ☛
书信

书信

信(信函;信札;信简;旨信;梅信;梅花信) 书(书札;书函;书翰;书子;书状;书素;书题;书邮;书启;书问;书疏;书缄;书尺;书柬;贴书;素书;尺书;咫书;音书;雁书;鸾书;系帛书;青鸟书;咫尺之书) 函(函件;函牍;函片;函札;函书;函柬;函问;尺函;公~;鳞函) 柬(书柬) 简(简札;简牒;简牍;简素;简毕;简翰;简帖;简墨;简缄;简尺;简椠;书简;素简;尺简;邮简) 缄(缄札;缄素;缄书;缄翰;鸾缄) 札(札翰;素札;霜札;尺札) 牍(尺牍;素牍;赤牍;竿牍;觚牍) 笺(笺函;笺札;笺牍;笺书;笺简;笺缯;尺笺;邮笺;素笺;鱼笺) 翰(翰札;尺翰;音翰) 鸿(鸿雁;鸿使;鸿信;鸿音;鸿鱼;鸿鳞;飞鸿;金鸿;麟鸿;鸿雁书)鲤(鲤书;鲤素;尺鲤;素鲤;双鲤) 鱼(鱼封;鱼封;鱼函;鱼讯;鱼信;鱼契;鱼素;鱼书;鱼笺;鱼缄;鱼雁;鱼幅;双鱼;鱼中素;五色鱼;鱼封雁帖;鱼书雁帖;鱼书雁信;鱼书雁笺;鱼书雁字;鱼书雁札;鱼书雁帛;鱼书雁足;鱼肠尺素;鱼肠雁足;鱼肠雁书;鱼笺雁字;鱼缄尺素;鱼笺雁书;鱼信雁书;鱼字雁书;鱼绫雁帛) 椠(蒲椠) 羽(羽书;羽鳞;羽翰;鳞书羽信) 疏(牋疏) 椷(椷书) 雁(雁足;雁帖;雁帛;岭雁;雁帛鳞笺;雁素鱼笺;雁帖鱼书;雁字鱼书;雁信鱼书) 文鳞 白鳞 尺纸 尺帛 尺素 尺题 尺一(尺一书) 尺楮 尺蹏 八行(八行书) 检素 毫素 邮筒音邮(企望~) 音徽 驿音 手启启劄 风牋 告教 旨问 旨告 旨示 笔椟 鳞羽 鳞素 鳞迹 鳞游 鳞鸿 鳞翼 鹅溪素 白绢斜封
简牍书信的总称:书牍
书信或递送的文件、印刷品:信件 青泥信
信札、帖子:柬帖
音讯,书信:雁鸿
书信极少:鸿稀鳞绝
书信或消息受阻不通:黄犬音乖

另见:书写 音信 信使 笺纸 邮递 传递 交往

☚ 书信   各种书信 ☛

书牍shū dú

书信,简牍。《梁书·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盈案,宾客满门。”

书牍

书牍shudu

古代书信体文章的总称。书最初兼指各类信件,后来专指私人间往还的信函,而将臣下向君王进言的文章称为“上书”、“表奏”等。书最早写于竹简、木片或绢帛之上,故又称简、笺、札、牍或帖;因用于书写的木简或绢帛长一尺左右,又有尺牍、尺素之称。先秦时已有称作“书”的作品,如《左传》所载《郑子家与赵宣子书》、《子产与范宣子书》等,实为列国大夫间的外交辞令,具有公牍文的性质;又如战国时有《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仍属奏疏之体。现存最早的用于私人间相互交往的信件见于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是传世的名作。书牍虽属应用文范围,但具有内容广泛,体式灵活,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的特点,容易流露真挚感情与个性,因而成为古代散文中的一种重要样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作者在书牍中铺采骋词,精心创作,大大提高了这一文体的文学性,如曹丕《与吴质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吴均《与宋元思书》等,均为名篇佳作。唐宋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很多古文家用书牍议政论学、抒怀叙事,使这一文体更富于表现力,多有名作传世。晚明小品文盛行之际,不少小品文作家长于尺牍,其作品短小灵活,自由挥洒,不拘一格,是意趣盎然的小品文佳作。

☚ 碑志   奏议 ☛
书牍

书牍

古代书信体文章的总称。“书”最初兼指各类信件,后来专指私人间往返的信函,而将臣下向君王进言的各种文章称为“上书”、“表奏”等。最早的“书”都是写在竹简、木片或绢帛之上,故又称简、笺、札、牍或帖; 因用于书写的木简或绢帛长一尺左右,又有尺牍、尺素之称。先秦时已有称作“书”的作品,如《左传》 中所载的 《郑子家与赵宣子书》、《子产与范宣子书》等,实为列国大夫间的外交辞令,具有公牍文的性质; 又如战国时有的《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都属于奏疏之体。书牍虽属应用文范围,但具有内容广泛,体式灵活,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的特点,容易流露感情与个性。

☚ 说   七言诗 ☛
书牍

书牍

古代文体名称。书就是指书信。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好友之间来往信札,都称书。牍,指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简。书牍就是书信简牍之类的通称。其中包括书、启、笺、移、牍、简、札、帖等。历来的书牍内容以尽言达情为上,理直情真,不加粉饰,是其共同特点。

☚ 碑志   奏议 ☛
书牍

书牍

文体名。书信、简牍之通称。《史记·匈奴传》:“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书牍产生于春秋时期,汉代弃公文之用而专为个人所用。如司马迁《报任安书》。魏晋南北朝,嵇康、陈琳以书信擅名。唐宋时书牍多政治、学术价值,如韩愈《答李翊书》、白居易《与元九书》。明清时代,复为应酬之作。其格式为:开头有称谓及敬辞,正文为书信宗旨,结尾敬辞。

☚ 尺牍   笺 ☛
000052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