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书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书愤 书愤七律。南宋陆游作。淳熙十三年写于山阴故居。诗中回顾在抗敌前沿筹划军事的战斗生涯,抒发了收复中原、为国立功的雄图大略和壮志未酬、衰鬓已斑的深沉悲慨。此诗风格雄浑悲壮,气势豪健,格律整严,很能代表陆游诗的特色。 ☚ 关山月 示儿 ☛ 书愤 书愤宋诗篇名。七律。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一七。陆诗题《书愤》者不止一首,其中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篇最为著名。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知严州府军州事时。一说诗人于同年春作于山阴,未是。诗云:“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首联回顾早岁立誓收复中原的壮志,并暗示投降派阻挠破坏,抗金大业难以完成。颔联追叙往岁时事,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传诵名句。颈联抒写壮志难遂、年华老大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转为沉郁。尾联借史咏怀,寄寓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寂寥沦落之慨。尽管诗翁情思遄飞,运笔纵横,极尽沉郁顿挫之妙,因此诗以“愤”字为意脉,故题旨仍然显豁,给人以深沉蕴藉之感。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评陆诗云:“《晓叹》一篇,《书愤》一律,足见其情。”方东树谓此诗“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否则近于枯竭。”(《昭昧詹言》卷二○)许印芳评曰:“通篇沉郁顿挫,而三四雄浑。不但句中力量充足,抑且言外神采飞动。”(《瀛奎律髓汇评》)近人王文濡评此诗云:“忠义奋发,直以武侯自命。不知南宋斯时,君臣耽于宴安,弱势已臻极点,虽有武侯,其将如之何哉!”(《宋元明诗评注读本》) ☚ 剑门道中遇微雨 临安春雨初霁 ☛ 《书愤》《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①,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注释】 ①瓜洲渡: 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长江之滨,与镇江相对。②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古代军事要地。③塞上长城:这里用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檀道济遭谗被害,死前曾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又,唐代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誉为“长城”。④出师一表: 指诸葛亮伐魏前上奏给蜀后主刘禅的《出师表》。⑤伯仲间: 兄弟之间,指彼此相差不多。 【诗大意】 我早年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气涌如山”。张浚雪夜出兵进击金兵于瓜洲古渡; 自己也曾几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大散关。我白白地像古代名将那样以“长城”自比,镜中照出的稀疏鬓发已经先斑。《出师表》实在是传世名文,千载以来有谁能与诸葛亮比肩。 【赏析】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所作,诗人当时蛰居故乡山阴,年62。全诗回顾了早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倾吐了往昔的宏伟抱负,也抒写了今日难平的积愤,并讽刺了朝廷的不能用贤和奸佞误国。通篇洋溢着炽烈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的愤慨。 诗的首联回顾早岁的壮志。诗人那时“气涌如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发誓要收复中原。“世事艰”,是说由于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抗金大业难以完成。“那知”二字,一面表明诗人当时涉世不深、不谙世情的单纯天真,似有自悔之意;一面也讽刺了投降派的卑劣行径。用反诘语书写正意,形成慨叹的语势。 颔联是追叙往岁使人激动的时事。这一联虽然歌咏的是抗金业绩,却也与诗人的经历有关:陆游曾任镇江府通判,地点就在瓜洲古渡一带。乾道八年(1172),他在汉中主战派将领王炎军幕时,也曾戍守过大散关,并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两句诗各由三个名词组成,就明晰地交代了反攻金兵的途径、地点和时令,渲染了浩大的声威,恰如描绘了两幅气势壮阔的抗金斗争图。节奏铿锵,对仗工妥,笔力雄健,诗意厚重,充分表现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英勇气概,也流露出他对战斗的军旅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这副联语不愧是千古广为传诵的名句。 颈联抒写壮志未遂、年华老大和报国无门的愤慨,情调由昂扬转为沉郁,由豪迈跌入悲凉。两句的意思是:我曾经像古代名将那样,以万里长城自期自许,保卫祖国,威振边陲,如今鬓发却早已斑白,志愿仍然未能实现。诗句中的“空”字,表现了悲愤沉痛之情,读之令人跌足长叹!从中也可见出诗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一副铮铮硬骨与一片耿耿丹心。 诗人这里所抒发的愤慨是一种哀苦无告的愤慨,这种愤慨长年郁积心头,无法冰释,那就只有借助于诗的形象语言加以发泄了。请看下面一些诗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 (《双头莲》);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这些诗句与本诗颈联同一机杼,都是在写南宋的统治者不图恢复,不起用抗金的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以及诗人晚年生活的思想矛盾和悲愤情绪。 尾联借史咏怀,盛赞诸葛亮率师伐魏的壮举,认为后世无人能够与之比肩,借以讽喻当时无人主张出师,也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产生寂寥沦落的愤慨。 诗题为 “书愤”,即抒写愤激心情之意。诗文正是以“愤” 字作为意脉,贯穿全篇。前四句写早岁渴望北伐的气概和从事抗金的豪情,是回忆过去;后四句写年华老大、时不我与的悲哀和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慨叹,是表述现在。尽管诗翁情思遄飞,运笔纵横,极尽沉郁顿挫之妙,却仍能使题旨显豁,给读者以深沉蕴藉之感。 书愤 三十未封侯, 颠狂遍九州。 题为“书愤”,自应是一抒心中积怨,故其开篇即言“三十未封侯”。三十之年,为而立之年,对于男子来说,应当是有所建树的时候了。作者却以“未封侯”三字概括了自己眼下的尴尬,这里的“未封侯”并非实指,而是说诗人直至三十之年仍未能建功立业。这对于一位素有大志的诗人来说,其痛苦是可以想象的。次句的“颠狂遍九州”写诗人为求取功名的奔波不息。这里的“颠狂”显然是写作者奔走求仕的焦急怨愤之态,而“遍九州”三字则道出了诗人的四处奔走、八方寻求。唯其带“颠狂”之态,又寻“遍九州”,所以他的“三十未封侯”才显得格外的凄凉,他的人生才显得如此的不幸,他的怨愤才显得如此深广。此真可谓志士之悲! 但是,诗的后二句陡然一转。尽管他有如许怨愤,尽管他有如许不幸,可是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株及他人,而是以堂堂君子之气度,响亮地喊出:“平生莫邪剑,不报小人仇。”“莫邪剑”,亦作“莫耶剑”。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令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遂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雌剑思念雄剑,常悲鸣。后世遂以此为宝剑的代称。这里指诗人的佩剑。令人叹服的是,诗人人生虽存有诸多不幸,也许某些不幸正是世俗的小人所造成的;但是,诗人始终恪守一正确的人生准则,那就是,我手中的利剑决不用来报小人中伤之仇。在众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中,痛斥小人的诗篇比比皆是,有些作品甚而写得咬牙切齿,其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可是,张祜就显得十分豁达,他并非不痛恨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只是觉得不屑于和这些小人理论什么。作为一位堂堂正正的志士,他只认定一点,即“平生”利剑只能杀敌报国!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胸怀!张祜的一生可谓不幸,但是他光辉峻洁的人格却为我们民族的文学宝库留下了一首正气之歌。换言之,张祜在现实的人生中虽然失败了,可他在精神上却成功了。时到今日,如果诗人的在天之魂倘若有灵,那么他必将以微笑俯视着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小人! 掩卷暇思,感慨颇深。人生,总会有诸多不顺,甚至是不幸。如何对待一些所谓的“小人”,的确可以从张祜的这首诗中得到一些启示。 书愤〔1〕南宋淳熙十三年,作者隐退山阴,年已六十二岁,时南宋朝廷对金称臣纳贡,妥协求和,诗人写成此诗抒写心中的悲愤。 〔2〕“早岁”二句:写自己青年时代不知世事艰难,北望中原,豪气像山岳一样坚强高昂。 〔3〕“楼船”二句:写自己对过去参加抗金战争的回忆。楼船,战舰。瓜洲渡,运河入长江的渡口。隆兴二年张浚在瓜洲督练兵马,营建堡垒,增置战舰,准备北伐,金兵不敢来犯。时作者任镇江通判,参与策谋规划。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又名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是当时宋金两国边界重地,作者在乾道八年参军入四川宣抚使幕府参谋军事,临大散关前线。 〔4〕“塞上”句:写自己当年曾自许为边塞的万里长城,但成了一句空话。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北伐有功,遭忌被杀,临刑说:“乃复毁汝万里之长城。” 〔5〕“出师”二句:写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正闻名于世,千载以来谁能与他相比呢?《出师表》见本书上册诸葛亮文。伯仲:古时兄弟排行,老大称“伯”,老二称“仲”,一般用来评论人物,意为相差不多、相提并论。 本篇题名“书愤”,即抒写国难当头而个人报国无路的悲愤,诗人将一生的抗战热忱、斗争、挫折、悲愤和失望融会在八句诗中。首联写青年时代志在恢复中原的豪气干云,颔联表现出依然神往于金戈铁马的战斗,颈联慨叹功业未成而年已衰老,尾联向往鞠躬尽瘁,出师北伐的诸葛亮。诗中化用“塞上长城”和《出师表》两个典故,南朝檀道济因北伐而遭忌,诗人亦为主张北伐而被贬;取意于《出师表》,盖在表中所言:“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正是诗人终生的追求。诗的脉络清晰,格律精工,格调沉郁悲壮。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86)春,陆游退居山阴六年后,这时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作此诗追怀往事并抒发报效祖国的热情,须知这年诗人已六十二岁,所以难免有失时之悲。约在二十年前,诗人在镇江通判任上就以光复河山为己,与驻扎在建康(今南京)的爱国主战派将領张淩之子张栻及幕府中人交好,鼓吹抗战。瓜洲在长江边上与镇江斜相对峙,当时是国防前沿,故有战舰水师驻扎。又约在十余年前,诗人曾从军南郑,参与爱国将领王炎进攻中原的军事部署,曾几次亲临大散关(今宝鸡西南)前线,那时又做过一次反攻复国的好梦。这两段宝贵的生活经历,就被熔铸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四句中。颔联在叙事中兼写景象,于四时中特别抉出隆冬和深秋的季候来写,就造成了严寒萧瑟的气氛,瓜洲渡、大散关这两个地名前置以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描写,便觉叙事精警,声色动人,为全诗增色不少。然而,在镇江也好,南郑也好,希望都落了空:由于符离兵败,张浚罢职,诗人也落下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用兵的罪名,丢了官;另一次则因王炎调职,使北伐计划成为泡影。诗的前四句由“早岁那知世事艰”一气贯注,须一气读下,笔力之矫健仿佛李杜。史载刘宋文帝将杀大将檀道济,檀投帻怒叱曰:“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说自己也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心情是悲愤的,但他并不泄气,最后通过标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称赞诸葛亮“伯仲之间见伊吕”偏重于他的谋略,而陆游这是称赞诸葛亮偏重于他的献身精神。诗中并没有直抒个人此时怀抱,但读者已经心领神会了。 这首七律句句经得起推敲,却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虽说是一气呵成,又饶有抑扬顿挫:说早岁不知世事之艰是一抑,紧接写北望中原气壮山河便是一扬,至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二句更是酣畅之至,以下便用“空自许”三字一收,又挽合到“世事艰”,概何胜言,末二句则推开以自励作结,诗情复得振作。全诗磊落不平,令人百读不厌。可见作诗不仅要有材料,有技巧,尤贵以感兴驱使而为之。没有较深的感兴,勉强逞才摛藻,读来那得如此上劲。 书愤 书愤宋陆游的七言律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62岁,自少壮时就立志以恢复为己任,但几十年来,壮志未酬,鬓发已白。诗中说千载以来谁能与写《出师表》、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比呢?表示自己也要为北伐事业鞠躬尽瘁。第二联所指的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大战役,金主完颜亮发兵百万分四路南侵,陇上名将吴璘九月在大散关大败金兵,收复洮州、陇州、秦州等十六州军,虞允文也在长江下游组织反击,十一月大败金兵于采石矶。 ☚ 大将出师歌 怀昔 ☛ 书愤 书愤宋陆游的七言律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62岁,自少壮时就立志以恢复为己任,但几十年来,壮志未酬,鬓发已白。诗中说千载以来谁能与写《出师表》、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比呢?表示自己也要为北伐事业鞠躬尽瘁。第二联所指的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大战役,金主完颜亮发兵百万分四路南侵,陇上名将吴璘九月在大散关大败金兵,收复洮州、陇州、秦州等十六州军,虞允文也在长江下游组织反击,十一月大败金兵于采石矶。 ☚ 大将出师歌 怀昔 ☛ 《书愤》shu fenWriting My Anger→陆游 (Lu Yo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