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书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书哀

 

梅尧臣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庆历四年(1044),梅尧臣自湖州入汴京,舟行途中,妻子谢氏不幸病故,给诗人精神上以沉重打击:“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悼亡三首》)祸不单行,舟次符离时,次子十十(乳名)也相继亡故。眼看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诗人不胜悲痛。《书哀》就是在这种境况中写成的。
 诗一开篇就直书这段个人哀史。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既丧……又复丧……”,这种复叠递进的语式,传达的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痛苦。诗人同一时期所作《悼子》诗云:“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正是“两眼虽未枯”的注脚。这里还使人想起杜甫《新安吏》“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名句,而意味更深。《庄子》云:“哀莫大于心死”,而诗人这时感到的正是“片心将欲死”。
 说“将欲死”,亦即心尚未死,可见诗人还迷惘着;难道既美且贤的妻、活蹦乱跳的儿就真的一去不返了?他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信。这里诗人用了两个联贯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雨落难收,珠沉难求,都是比喻人的一去不复返。仅这样写并不足奇,奇在后文推开一步,说“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尔”,又用物的可以失而得得,反而人的不可复生。这一反复,就形象地说明自己的悲痛,自己的损失,是不可比拟的,无法弥补的。同时句子还隐含这样的意味,即自己多么希望人死后也能重逢啊!
 然而,事实是不可能的,“他生未卜此生休”。故以下紧接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这并不全然是理智上的判断,其间含有情感上的疑惑,难道真是这样的吗?这是无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拊膺当问谁”,诗人只好对镜自问了。“憔悴鉴中鬼”正是他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由于忧伤过度而形容枯槁,有类于“鬼”,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最末两句传神地写出诗人神思恍惚,对镜发愣,而喁喁独语的情态。

古代爱情诗词《》书哀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这是梅尧臣为悼念亡妻和亡儿而写的一首感情深沉哀苦的诗。
 梅尧臣二十六岁娶谢绛之妹为妻,夫妻共同生活了将近十八个年头,谢氏病故于返汴京的船上,时为庆历四年。梅尧臣与谢氏感情甚笃,谢氏病故,给梅尧臣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为了表示悼念之情,梅尧臣作了三首悼亡诗,追忆谢氏,寄托哀思。谢氏留下二男,谢氏去世不久,他的次子十十亦亡故,使本来就已经非常哀伤的梅尧臣更加哀伤,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诗,寄寓自己的深切情思和无可弥补的痛苦。
 前二句,交待了最近的变故,妻子故去了,儿子也故去了。后边两句说自己悲伤的程度。杜甫《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诗是劝应征的丁男不要哭泣,说即使哭得眼睛无泪,能见到骨头,天地也是无情的。梅尧臣借用杜甫语句,是说自己虽未流泪流到眼枯见骨的程度,但是这一片心却是将要死去,无复生意了。哀莫大于心死,由此可见梅尧臣对失去爱妻幼子是何等的悲伤,他对他们的感情是何等深厚。
 雨落四句,是说雨落就渗入地下,明珠沉没就到了海底,到海里去可以见到明珠,掘开地就可以得水。这是一种映衬手法,明说水和明珠,实际上说人去却无法见到,更进一层把自己那种无限的悲哀揭示出来,所以下边接下去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人死了,不象雨水和明珠,不可能再见到了,永远地消逝了,这种沉痛简直无法形容,“万古知已矣”,含有永久不能再见,一去不返,因而无奈的极度哀伤。最后两句,拊膺就是捶胸,人到了悲哀的极点往往拍打胸脯,以发泄那种无法忍受的苦痛。梅尧臣失去爱妻幼子,他不能自抑悲痛,捶胸发泄,可是向谁讲呢? 没有人能深切体会那种痛伤的感受。极度而长久的痛苦使他形销骨立,所以最后一句,他说自己憔悴已极,在镜中一照,竟然象鬼一样,面目可怖。这一句未言情,可是情在言外,诗人以形象刻画传达他那深切的情思和哀伤。
 这首诗在表现上最大特点是感情充沛深厚,通篇未见情字而深情无处不在,诗人以最朴素无华的语言,直抒胸臆,沉痛感人,铭心刻骨。其次,诗人直接倾诉与映衬手法相互映发,以浅近晓畅的事物作对比,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能较深地体会到那种感情,效果强烈。清代学宋诗出名的陈衍说:“此首与前二首(指悼亡诗中二首)精爽十字最为沉痛”,可以说道出了本诗的特点,动人的所在。由此可见,诗中最紧要的是真情实感,有了它,平常语亦可感人至深; 反之,任何语言和技巧都不能收到如此效果。

古诗《书哀》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次子的哀诗。写于庆历四年 (公元1044年),这一年梅尧臣自湖州乘船返回汴京,途中行至高邮三沟,妻子谢氏不幸病死于船上。梅尧臣与谢氏天圣五年 (公元1027年)结婚,梅26岁,谢年20岁。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曾记载:“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梅尧臣另有 《悼亡三首》说: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 (其一)结发十七年而 “相看犹不足”,可见夫妇感情深厚。相亲相爱的夫妻未能白头偕老,而中路抛他而去,可以想见此时此刻梅尧臣内心的悲痛之深。
 这首诗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中年丧妻,已属人生之大不幸,更何况祸不单行,不久梅尧臣的次子乳名十十也相继病死。贤妻爱子相继长逝,使诗人悲痛欲绝。巨大的悲痛直冲霄汉,作者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并用了“既”、“又复”这种层递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愤之情。诗人曾作《悼子》诗: “迩来朝哭妻,泪落襟袖湿;又复夜哭子,痛并肝肠入。”这正是诗人在丧妻失子之后,悲苦处境的形象写照。“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哀莫大于心死”,诗人此时此刻痛不欲生,泪水虽未枯竭,内心却因百感交集而麻木了。过度的悲痛又往往使人产生了疑惑,甚至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真的。“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悼亡三首》其三)难道昔日那么美丽贤淑的妻子,还有活泼可爱的小儿子,竟真的永远离开自己了吗?接着,诗人运用了联珠的比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说雨落地中,珠沉海底,失而难觅,可是掘地可见水,赴海可见珠。只要经过努力,物可以失而复得。只有人死而不能复生。尽管诗人不情愿相信这是千古以来人们都了解的道理,然而又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这种以物可失而复得反衬人死不能复生的反衬手法,将诗人胸中无比巨大而又无可挽回的悲痛,衬托得愈加深重。“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悲痛之余,诗人不胜感慨,抚着伤心的胸口又去对谁倾诉呢?只好面对镜中的自己诉说了。可是不瞧则已,一看到镜中憔悴得形容枯槁,像鬼一样的面容,连自己也认不出自己来了。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妻亡子丧的过度悲痛而憔悴不堪的情态。
 梅尧臣这首《书哀》 ,采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式,运用比喻和直陈其事手法,语言朴素,明白如话。在这种用最平常语表达极深沉的情感的艺术风格中,可见梅尧臣从传统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