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在古代书论中“书”具有多种含义:
书法艺术。唐孙过庭《书谱》:“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书法创作。汉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
书写。晋王廙说:”……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历代名画记》引文)
书法作品。宋苏轼《论书》:“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书体。唐张怀瓘《书断》: “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盛)

☚ 文   正 ☛

《书》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疾的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夭矫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来: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藉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吧!

赏析这是一篇感慨颇深的小品。它的主旨是:人们要多读“人生”这部书。这意思并不新鲜。鲁迅早就在《读书杂谈》中指出,人们要“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然而,这篇文章的写法却独出心裁。

题目是《书》。按一般常情推想,它应该是或写书的重要,或写书的无用,或写如何读书之类。然而这一些,作者都没有写,而是写书的外观。中国书的那黄色的毛边纸就令人遐想不已。那美丽的方块字又妙趣横生:“飙是三条狗的风”;“昏是婚的古字”,里面包含着抢婚的热闹。各种字体竞相争秀。书的扉页上的藏书者的印章、雅号也十分有趣。甚至书中的朱红色的圈点,都会使读者构想出许多“空中楼阁”。作者写这一些,似乎都是兴之所至,顺笔而书,毫不雕琢。接着文章还不入正题,又大谈起“与世无争”的书的厄运和文士(包括作者和读者)们的不幸来。直到最后,作者才感慨道:还是趁着眼不花、年不老的时候,“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这才一锤定音!

乍一读,觉得整篇文章似乎都与“读‘人生’这本书”无关,但细一想便会豁然贯通了。《书》不是论文,而是小品,作者自然要离开写论文的常规,另辟蹊径。在这里,作者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来一个大迂回的“战术”。中国的书是那样的有趣,几乎无处不令人觉得趣味盎然。但它在历史上却屡遭焚毁和查禁;写书读书的人虽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的精神,却也不免有志难伸,老死牖下。那么这是为什么?要回答这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当然是非“读人生这本书”不可。作者就是这样,将自己的意思隐藏在“言外”,让读者从联想和推论中去捕捉作者的用意。这种写法,就摆脱了许多束缚,可以纵意而谈;也使文章显得含蓄有趣,避免了那副讨人嫌的道学家的面孔。

朱湘死时才29岁。如此年轻的作者有如此的感慨,似乎颇不相称。然而,这在朱湘好像也不奇怪。他年龄不大,阅历颇深,性格孤傲,与世难合。他加入新月社之后,又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交恶,曾说“瞧徐志摩那张尖嘴,就不像作诗的人”。这种“生无媚骨”的人,对人生有着很深的感慨,也当在情理之中。


书 - 外国文化 - 可可诗词网

 在许多关于妖魔鬼怪的传说里,魔鬼夜会的头领往往在手上拿着一本书,书是一件神奇的魔物,它 “记录着臣仆们的一切行为”。
 印第安的萨满教女教徒玛丽亚·萨比娜把书看作上帝的圣像。玛丽亚·萨比娜在前几十年时间里曾是一个轰动的人物,吸引了多少寻访民间风俗的学者。她撰文写道:“我看到了上帝,我看到他从地下冒了上来。他不断地变高长大,大得像一棵树,一座山。上帝神情端庄、严肃,如在寺院里看到的一样。有一回,我看到上帝时,他就是一本书的模样”。
 


 


 


 此外,她还写道:“这是一本从大地怀抱里诞生出来的圣书。它在阳光下一经露面,便马上令大地发生一阵颤抖。它是上帝之书,教会了我如何说话,它还给了我许多建议,让我给病人治病,救助弱小的困难。我面前时常晃动上帝的圣书,学习新颖的词汇。我是上帝选中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神童。”
 玛丽亚·萨比娜的见解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宗教运动的新发展。它比异教徒法庭的谎言以及迷信观念更能解释传统的意义:魔鬼夜会上的书象征着古老的智慧。毫无疑问,这类宗教式的宣传便宜了欧洲的一些奸商和出版家。他们号称从“地狱的火焰”中抢救出这类圣书,然后加以整理、印刷、出版,赚了不少额外的便宜。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在神话还是在童话中,它总以古板、神圣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启迪。难怪它会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读音sh·u(-),为u韵目,属u—ü韵部。商居切,平,鱼韵。
❶写作;记载。
❷文字;字体。
❸书籍。
❹书法。
❺书信。

上一条: 下一条:

〔shu〕 bent ndeud.
书包 〔shu bao〕 shud baod.
书本 〔shu.ben〕 bent ndeud.
书册 〔shu ce〕 bent ndeud.
书籍〔shu ji〕 bent ndeud.
书记 〔shu ji〕 shud jib.
书名 〔shu ming〕nbut ndeud。
书写 〔shu xie〕 sheit.
书信 〔shu xin〕 senb.
书页 〔shu ye〕 ghob nuxndeud.

ㄕㄨshū0978旧俗祭祖时临时写的纸牌位。晋语。山西忻州〖〗。

书shu

❶书写,记载。《论语·卫灵公》:“子张~诸绅。”(子张:孔子的弟子。诸:兼词,“之于”。绅:士大夫系的带子。)《史记·孙膑传》:“斫(zhuo)大树白而~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斫大树白:在一棵大树上砍出一块白茬。斫,砍。)
❷书信。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抵万金。”(烽火:战火。)《韩非子·内储说下》:“宋石遗(wei)卫君书曰……”(宋石:魏国的将军。遗:送。卫君:卫国的国君。)
❸文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读其~未毕,齐军万弩(nu)俱发。”(其:那。毕:完。弩:强弓。俱:一起。)王充《论衡·奇怪》:“苍颉(jie)作~,与事相连。”(事:事物。)
❹书法,书法作品。曾巩《襄州遍学寺禅院碑》:“家藏王羲之、献之、褚遂良~至数百卷。”(至:达到。)

❶〈隐〉旧时四川什邡粮油市场指数目四。参“宗、眉、昌、书、瓦、雍、皂、刀、龙台”。
❷〈隐〉清末以来四川东部地区废旧物资交易行指数目四。参“高、明、寒、书、大、川、差、上、是、金”。

书;书本;书籍shū shūběn shūjí

【同】 都是名词;都指有文字或图画的供人阅读的册子。
【异】 “书”是表示个体概念的普通名词,所指书是个别的、具体的;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前面可以受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修饰,例如:“3本书”、“那本书”;常跟“多”、“少”搭配。[例]他专心致志地读着刚买回的那本~。“书本”是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词,指很多的书;多用于书面语;不受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修饰;不跟“多”、“少”搭配;常作定语。此外,还指教科书和练习本的合称;“书”、“书籍”没有这样的意思。[例]不光学习~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学习。“书籍”也是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词,是书本册籍的总称;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受数量短语或指量短语修饰;能跟“多”、“少”搭配。[例]我收集了不少的中外文学~。

书書shū

❶写字;记载
 △ ~法|大~特~。
❷装订成册的著作
 △ ~册|丛~。
❸文件
 △ 聘~|申请~。
❹信件
 △ ~信。
❺汉字的字体
 △ 行~|隶~。
❻姓。
【注意】笔顺为:

书書

❶装订成册的著作;与著作有关的:~籍︱~册︱~本︱~刊︱~报︱~眉︱~脊︱~影︱~评︱~目︱~录︱~签︱~蠹(du)︱~香︱~夹︱~套︱~箱︱~架︱~厨︱~库︱~桌︱~案︱~房︱~斋︱~屋︱~局︱~店︱~亭︱~童︱~生︱~贾(gu)︱图~︱古~︱故~︱旧~︱新~︱帛~︱丛~︱类~︱子~︱史~︱历~︱兵~︱医~︱字~︱韵~︱官~︱闲~︱伪~︱遗~︱逸(yi)~︱谤~︱天~︱瞧~︱念~︱读~︱背~︱讲~丨教~︱说~︱温~︱引~丨印~︱藏~︱修~︱~卷(juan)气︱~生气︱~呆子︱著~立说︱焚~坑儒。
❷信:~信︱~简︱~柬︱~函︱~札︱~牍(du)︱作~︱修~︱投~︱下~丨寓~︱来~︱家~︱手~︱情~︱遗~︱血~。
❸文件:上~︱文~︱证~丨聘~︱檄(xi)~︱国~︱诏~︱婚~。
❹写字:~法︱~写︱~丹︱手~︱板~︱大~特~︱罄(qing)竹难~。
❺字体:正~︱楷~︱行~︱真~︱草~︱隶~︱篆(zhuan)~。

书shū

❶ 写,记,记载:直行书写│书写条幅。
❷ 字体:篆书。
❸ 著作,有文字或图画的册子:买书│读书│线装书。
❹ 书信:家书│书札。
❺ 文件:证书。
❻ 姓。

是先秦时对文字的称谓。如: 《荀子·解蔽》的“好书者从矣”, 《世本 ·作篇》 和 《吕氏春秋 ·君守》的 “仓颉作书”, 《韩非子 ·五蠹》 的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自环者谓之厶 (私), 背厶谓之公”, 其中的“书”都是指文字。 也有与 “契”连称的, 如 《周易 ·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对人易之以书契。”许慎 《说文解字 ·叙》: “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蹄迒之迹,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造书契。” “书契” 也是指文字。


《书》

见 “ 《尚书》”。

书shu

书案 书吧 书包 书报 书背 书本 书册 书策 书场书痴 书橱 书店 书牍(du) 书法 书坊 书房 书稿 书馆 书柜书函 书号 书后 书画 书籍 书脊 书记 书家 书架 书柬 书简 书局 书卷 书刊 书库 书录 书眉 书迷 书面 书名 书目书皮 书品 书评 书签 书商 书社 书生 书市 书体 书亭 书童 书屋 书香 书箱 书写 书心 书信 书页 书影 书院 书札书斋 书展 书证 书桌 板书 宝书 背(bei)书 标书 兵书 帛(bo)书 藏(cang)书 草书 成书 驰书 辞书 丛书 读书 法书古书 鼓书 故书 关书 官书 国书 回书 婚书 家书 教书 禁书 经书 旧书 楷书 刻书 快书 类书 历书 隶书 六书 秘书念书 聘书 评书 琴书 情书 上书 尚书 史书 手书 说书 四书 套书 天书 通书 图书 伪书 文书 檄书 闲书 新书 行(xing)书 休书 修书 血(xue)书 样书 医书 遗书 韵书 杂书诏书 真书 正书 证书 支书 直书 著书 专书 篆书 字书 书包带 书报费 书呆子 书法家 书记员 书卷气 书面语 书名号书生气 书写纸 秘书处 秘书长 图书馆 图书室 总书记 白皮书报废书 保证书 参考书 盗版书 福音书 工具书 合同书 红皮书黄皮书 教科书 绝命书 口袋书 蓝皮书 判决书 起诉书 说明书线装书 小人儿书 休闲书 议定书 意向书 书法美学 书画展览书面报告 书面材料 书面发言 书面声明 书面通知 书香门第 书信文化 板书工整 大书特书 图书资料 知书达礼 白面书生 买卖书号 文弱书生 百科全书 博览群书 毕业证书 等级证书 结婚证书 结业证书 罄竹难书 山东快书 家书抵万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书shu

❶装订成册的著作:书架上整齐地放着各种各样的~|~的扉页上有作者的亲笔题字。
❷写字;记录;书写(多用于书面语):奋笔疾~|这样的功绩值得大~一笔。
❸书信(多用于书面语):~来信往,传递了海峡两岸的亲情与思念|他投~报社,反映当地存在的问题。

书shū

❶书籍;著作:至是日一早,宝玉起来时,袭人早已把~笔文物包好,收拾得停停妥妥,坐在床沿上发闷。(九·197)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一·3)
❷指功课:且说宝玉近因家中有这等大事,贾政不来问他的~,心中是件畅事。(十六·339)
❸书信: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接咱们来。(四·90)(林如海)却为身染重疾,写~特来接林黛玉回去。(十二·267)
❹指“说书”的“书”,评书之类: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 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还好听。(三九·895)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还热闹。(十六·333)
❺写:(石牌坊)上~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一·12) (宝玉)说着,便伸手携了晴雯的手,同仰首看门斗上新~的三个字。(八·190)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画,无所不通。(五四·1266)
❻文契:(珍、蓉)又使人将张华父子叫来,逼勒着与尤老娘写退婚~。(六四·1567)


书shū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書
書  shū

亦稱“尚書”、“書經”。儒家必修教材之一。爲歷史教科書。“尚”即“上”,謂上古之書,故名。本古代右史所掌詔令文告等文獻資料,據傳經孔子删訂爲百篇。上自唐堯,下訖秦穆公。經秦焚書與楚漢戰亂,西漢初僅存秦博士伏生所傳二十八篇,後又加民間所傳《秦誓》,爲《今文尚書》。相傳漢武帝時於孔宅中發現古文書寫之“尚書”,多《今文尚書》十六篇,故名《古文尚書》。經魏晉戰亂,後亡佚。東晉時梅賾、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多《今文尚書》二十五篇,均疑爲僞作。今《十三經注疏》本《尚書》,乃《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之合編。《尚書》中存有商與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书shū

❶明清故衣铺行谓数目八。《通俗编·识余·故衣铺》:“八: 书。”
❷旧时北京古书店邃雅斋货价暗码,谓数目六。参“深、邃、房、工、大、书、雅、多、异、香”条。

书【同义】总目录


书瑶编黄奶芸编缥缃绨帙珍函银编瑶帙

用通信的自由方式来抒情宣志、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描写见闻的一种文章样式。古代“书”的内容相当广泛,叙旧、话别、风俗、见闻、国情、家事等等,无所不包。“书”的写作,要求感情真挚、文笔流畅。名篇有司马迁《报任安书》、曹丕 《与吴质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韩愈《答李翱书》等。
秦汉用通信的形式规谏帝王亦称“书”或“上书”、“奏书”、“上疏”。如李斯《谏逐客书》、邹阳《狱中上吴王书》、司马相如 《上疏谏猎》、枚乘 《奏书谏吴王濞》等。功用和形式已类于朝庭应用文“疏”。

☚ 唁电   简 ☛

书shū

〖动词〗
记载,写,记录(21)。《获麟解》:咏于《诗》,书于《春秋》。——在《诗经》中歌咏它,在《春秋》中记载它。《梓人传》: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落成以后,在正梁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义田记》: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后代必定有史官记录这些的。


书shū

〖名词〗
一、书,著作,文章(37)。《苏秦以连横说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读书要打瞌睡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孔子世家赞》: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我读孔子的著作,想见他的为人。《屈原列传》: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路过湘江,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二、书信,信(34)。《赵威后问齐使》:书未发。——书信没有启封。《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遇到火灾。《赠黎安二生序》: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好友,他从四川把信寄到京城给我。
三、奏章(5)。《苏秦以连横说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劝说秦王的奏章十次送上去,主张却没被采纳。《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上奏章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李斯谏逐客书》: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期便上奏章说,下臣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四、指《尚书》,亦称《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古以来之书,故名。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25)。《原道》:其文《诗》《书》《易》《春秋》。——它的文献是《诗经》、《尚书》、《易经》、《春秋》。《五代史伶官者序》:《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自满招致祸害,谦虚得到好处。《上梅直讲书》: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读《尚书》至《君奭》篇,常常暗暗为周公碰不到知音而悲伤。
五、指《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相传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修订整理而成(2)。《郑伯克段于鄢》:《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春秋》上说:郑伯在鄢地战胜共叔段。《臧僖伯谏观鱼》:《书》曰:公矢鱼于棠。——《春秋》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鱼具。
六、《史记》体裁之一,有《河渠书》《平淮书》等八篇(1)。《报任安书》:书八章,世家三十。——书八篇,世家三十篇。
七、聘书(1)。《送石处士序》:拜受书礼于门内。——在家门内恭敬地接受聘书和礼物。

书書shū

❶ 书写,记载。《陈涉世家》:“乃丹~帛曰:‘陈胜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❷ 文字。《荀子·解蔽》:“故好~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史记·项羽本纪》:“~足以记名姓而已。”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
❸ 字体或书法。陶潜《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以消忧。”袁宏道《徐文长传》:“文长喜作~,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
❹ 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然后为学?”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而习其句读者。”特指《尚书》。《孟子·尽心下》:“尽信《~》则不如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本之《~》以求其质。”
❺ 书信。《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杜甫《石壕吏》:“一男附~至,二男新战死。”
❻ 文书,文件。《汉书·刑法志》:“昼断狱,夜理~。”
❼ 文体名。司马迁《报任安书》:“为十表,本纪十二,~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❶用文字写下来。
❷用文字组成的文章。《文心雕龙·书记》:“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特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书信。《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鲁迅《致许寿裳》:“暇时希以~来。”钱钟书《与王辛笛》:“上月杪,奉~并赐和新什。”

☚ 一、因内容而得名   尺书 ☛

写。包天笑《与郑逸梅》:“弟天笑~。”金兆梓《与仁峰》:“弟金兆梓~。”

☚ 鞠躬   泐 ☛

*書shu

CAE9
❶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你读的是什么~/一本~/一部~/一套~/丛~/新~/古~/~店。
❷写字;记录;书写:奋笔直~/大~特~/~法。
❸字体:楷~/隶~/草~/行~。
❹信:家~/手~/~札/~函/~柬。
❺文件:说明~/保证~/证~/白皮~。
❻《尚书》的简称。
❼文字:~契。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书(尺~;丛~;群~;字~;辞~;类~;农~;医~;旧~;老~;新~;原~;黄~;伪~;秘~;禁~) 椠 册 卷(卷秩;卷帙;长~;素卷;一~在手) 签轴 签帙 部帙 篇帙 缣缃 绨缃 缥缃 缥帙 竹素 蠹鱼 文籍
书的总称:简(简册;简策;简编;简帙;简籍;简牍;简牒;素简;觚简;篇简;编简;缃简) 编 籍(书籍;篇籍;载籍) 牒 牍(翰牍)书文 书帙 书本 书卷 书册 书策 素书 诗书 图书 篇册 篇卷 黄卷 黄书 芸编 芸帙 缃缥 缃帙 缃素 载记
书籍的美称:瑶编 银编
书籍和刊物:书刊
图书和报刊:书报
书的名称:书名
诗集选本的名称:诗钞
书卷的别称:黄妳 黄奶
许多书汇编成的一套书:丛书 丛刊 丛集 丛刻 丛编 汇编 文库
把有关的资料或著作收集编成的书:辑(辑录;专~;特~;剪~) 集录
该书因编辑排版等形式不同的本子:本(版本;善~;珍~;精~;秘~;孤~;残~;油印~)
图书经删节后印行的版本:节本
有错误的版本:误本
刻印的书本:刻本 镂本
诗的刻本:诗刻
诗作的刻本:诗印
书籍或碑帖最高的刻本或拓本:祖本
书籍文献极丰富:浩如烟海
书籍磨损残破:简断编残
书籍有文字缺漏:夏五郭公

另见:文章 作品 资料 写作

☚ 书   各种书 ☛

凭证

凭证

证(证信;质证) 据(凭据;单~;票~;收~) 信(符信) 验(符验) 照(质照) 把柄
用文字写的凭证:字(字据;立~为据) 书(婚~)
印的或写的作为凭证的纸片:票(票证;票据;饭~;菜~;肉~;支~;发~;车~;船~;门~;选~;废~) 条子
(可作为证据的事物:凭证)

另见:文件 根据 证据 证明2 契约

☚ 凭证   各种凭证 ☛

书信

书信

信(信函;信札;信简;旨信;梅信;梅花信) 书(书札;书函;书翰;书子;书状;书素;书题;书邮;书启;书问;书疏;书缄;书尺;书柬;贴书;素书;尺书;咫书;音书;雁书;鸾书;系帛书;青鸟书;咫尺之书) 函(函件;函牍;函片;函札;函书;函柬;函问;尺函;公~;鳞函) 柬(书柬) 简(简札;简牒;简牍;简素;简毕;简翰;简帖;简墨;简缄;简尺;简椠;书简;素简;尺简;邮简) 缄(缄札;缄素;缄书;缄翰;鸾缄) 札(札翰;素札;霜札;尺札) 牍(尺牍;素牍;赤牍;竿牍;觚牍) 笺(笺函;笺札;笺牍;笺书;笺简;笺缯;尺笺;邮笺;素笺;鱼笺) 翰(翰札;尺翰;音翰) 鸿(鸿雁;鸿使;鸿信;鸿音;鸿鱼;鸿鳞;飞鸿;金鸿;麟鸿;鸿雁书)鲤(鲤书;鲤素;尺鲤;素鲤;双鲤) 鱼(鱼封;鱼封;鱼函;鱼讯;鱼信;鱼契;鱼素;鱼书;鱼笺;鱼缄;鱼雁;鱼幅;双鱼;鱼中素;五色鱼;鱼封雁帖;鱼书雁帖;鱼书雁信;鱼书雁笺;鱼书雁字;鱼书雁札;鱼书雁帛;鱼书雁足;鱼肠尺素;鱼肠雁足;鱼肠雁书;鱼笺雁字;鱼缄尺素;鱼笺雁书;鱼信雁书;鱼字雁书;鱼绫雁帛) 椠(蒲椠) 羽(羽书;羽鳞;羽翰;鳞书羽信) 疏(牋疏) 椷(椷书) 雁(雁足;雁帖;雁帛;岭雁;雁帛鳞笺;雁素鱼笺;雁帖鱼书;雁字鱼书;雁信鱼书) 文鳞 白鳞 尺纸 尺帛 尺素 尺题 尺一(尺一书) 尺楮 尺蹏 八行(八行书) 检素 毫素 邮筒音邮(企望~) 音徽 驿音 手启启劄 风牋 告教 旨问 旨告 旨示 笔椟 鳞羽 鳞素 鳞迹 鳞游 鳞鸿 鳞翼 鹅溪素 白绢斜封
简牍书信的总称:书牍
书信或递送的文件、印刷品:信件 青泥信
信札、帖子:柬帖
音讯,书信:雁鸿
书信极少:鸿稀鳞绝
书信或消息受阻不通:黄犬音乖

另见:书写 音信 信使 笺纸 邮递 传递 交往

☚ 书信   各种书信 ☛

文件

文件

件(函~;来~;抄~;附~;存~)
某种文件:文本
文书,文件:
备有副本的文件:正本
需要快送的文件:急件
陈述事情的文件:启事
关于建议、计划等的文件:案(议~;方~;提~;教~;草~)
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具结
分类列录事项的文件:表(~格;~册;图~;课~;年~)
机关里保存的文件:卷(卷案;卷档)
机关里分类保存的文件:卷宗
分类保存备查的文件、资料:档(~案;旧~) 案(公~;文~;成~;病~)
机关或企业经过分类、整理后保存以备查考的文字材料:案卷
官府案件文卷:公案
经一定会议讨论通过实施的文件:决议
重要的文件:要件
保密的文件:密件
文件极多:文山
(公文、信件等:文件)

☚ 各种用途的公文   协议 ☛

书/各种书/藏书/集子/卷轴/记事书/史书/谱牒/宗教书/儒家书/佛书/道家书/各种用途的书/各种程度的书/典籍/好书/书多/书的各部分/书的一部分/书的各部位/书页

☚ 仙药   书 ☛

字体

字体

字 书(正~;楷~;行~;草~;隶~;篆~)
汉字的一种书体:楷(小~;细~;工~)篆 草
汉字的楷书:真(~字;~草隶篆)
正体书法:真书 真楷 正字 正书 楷体 楷书 楷字 正楷
古代的一种字体:
各种字体:三真六草
周朝通行的字体:籀文 籀书 古籀
秦朝通行的字体:篆字 篆体 小篆 云书
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
萧思话的行书和范晔的小篆:萧行范篆
细笔划的篆书:银针
汉朝通行的字体:隶(隶文;隶书;隶字;隶体) 今字 今文 云阳
隶书和草书:隶草
草体书法:草体 草书 醉草 醉书 醉帖
草书的一种:章草
奔放的草书:狂草 颠草
介于草、楷间的书法:行书
拼音文字的印刷体:正体
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筋书
点画痴肥而无骨力的字体:墨猪
娟柔的字体:媚笔
字体丰满强劲:丰劲
字体劲瘦有骨力:峋嶙
字体瘦细而劲健:瘦硬
字体的笔瘦硬挺拔:骨立
字形细长而挺拔有力:瘦健
字体或笔墨雄健挺秀:峭拔
(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字体)

☚ 手迹   词 ☛

用于对小辈。“书”,即书写。

☚ 示   谕 ☛

302.书(p1460.2)

所收义项有六:㊀记载,写作。㊁文字,字体。。书籍。㊃书法。㊄书信,尺牍.㊅《尚书》的简称。
按:义项缺失不完,遗漏重要义项“历史、史书” 义项, 当补。立此义项证据有三:
❶《史记》有“八书”,为舗叙国家政体的历史文体。《汉书·司马迁传·报任安书》: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舖政体,十表以谱年爵。”
❷《国语·周语上》:“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❸二十四史中,宋代以上多以“书”称: 《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其间除《史记》外,唯有《三国志》、《南史》、《北史》不以“书”称。此上三方面足证“书”有“历史、史书”之义,故当补足,列于“记载、写作”之后,为其直接引伸之义,是为第二义项。

☚ 曲枕   曾閎 ☛

书書shū

伤鱼切,平鱼。
❶书写;写作。《易·系辞》:“~不尽言,言不尽意。”
❷文字;字体。《汉书·艺文志》:“古文、奇字、篆~。”
❸公文,尺牍。《汉书·刑法志》:“昼断狱,夜理~。”
❹书籍,典籍。《礼记·中庸》:“车同轨,~同文。”
❺书信,信函。《梦溪笔谈·乐律》:“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

书信。有辞命、议论二体。三代以上此体少见。至春秋列国大夫相与往来,始盛。《左传·昭公六年》: “叔向使诒,子产书。”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 以为: “书者,箸也,箸文简牍,以通语也。主于箸写事情,拟用唔语”。传世名篇有司马迁《报任安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等。此外,古代皇帝的诏书亦称书。《汉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 章   阁票 ☛

书書shū

❶装订成册的著作。如:书本,丛书,教科书。
❷信件。如:书信,家书。
❸文件。如:战书,说明书,决心书。
❹写字,字体。如:执笔疾书,书写,书法;楷书,草书。

文体名。古代泛指书信,也有人把臣下向皇帝奏言进辞而写的文章称“上书”或“奏书”等属“奏议”一类。刘勰《文心雕龙》云:“书者,舒也。舒布其言。”“书之为体,主言者也。”战国之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称表奏。亲朋之间的私人信件亦称书。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等属于书牍类。书牍类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不少有政治、学术价值的散文也采用书牍形式,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韩愈的《答李翊书》、柳宗元的《与友人论文书》等。其内容极为灵活,可论政、讲道、评述人物;写法上有叙事、说理、言情。其格式一般为起首有称谓、敬辞,然后为正方文结尾有敬辞、写信人姓名及日期等。

☚ 谥议   书简 ☛

即“尚书”。亦称《书经》。

☚ 尹文子   书经 ☛

书(書)shū

Ⅰ  (写字; 记录; 书写) write: 大 ~ 特 ~ record in letters of gold; write volumes about; 振笔直 ~ take up the pen and write vigorously Ⅱ  ❶ (字体) style of calligraphy; script: 楷 ~ regular script
❷ (装订成册的著作) book: 教师[学生]用 ~ a teachers' [students'] book; 绝版 ~ a book out of print; 竹简 ~ bamboo books; 我从书店订购了一些新 ~。 I ordered some new books from the bookstore.
❸ (书信) letter: 家 ~ a letter to [from] home
❹ (文件) document: 国 ~ letter of credence; credentials; 批准 ~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议定 ~ protocol; 证 ~ certificate
◆书案 [书] writing desk;
书包 schoolbag; satchel;
书报 books and newspapers;
书背 spine (of a book);
书本 book;
书标 book label; label;
书不尽言 There is more what I want to say but cannot.; cannot write out wholly what one wants to say;
书橱 bookcase;
书呆子 pedant; bookworm; bookish;
书丹 write (in red ink) for stone inscriptions;
书挡 bookend;
书店 bookstore; book shop;
书牍 [书] letters; written messages;
书蠹 book ̄ worm;
书法 handwriting; penmanship; calligraphy;
书法家 calligrapher;
书坊 [旧] bookshop;
书房 study;
书归正传 Let us come back to our main story.;
书柜 bookcase;
书号 book number; call number;
书后 postscript;
书画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书籍 books; works; literature;
书脊 spine; ridge; backbone;
书记(员) secretary; clerk;
书架 bookshelf (pl. bookshelves); bookrack;
书简 letters; correspondence;
书经 The Book of History;
书局 publishing house; press;
书卡 book card;
书刊 books and periodicals;
书口 book margin usu. with the title of the book and the page number;
书库 stack; stack room;
书立 bookend;
书簏 a bamboo trunk for books;
书录 index containing such data as the editions, illustrations, commentaries and sources of a certain book or certain publications;
书眉 the top of a page; top margin;
书面 written; in written form; in writing;
书名 the title of a book; title;
书目 bibliographica; booklist; title catalogue;
书目信息服务 information service of bibliography; 书皮 book cover; book jacket; dust cover; cover;
书评 book review;
书签 a title label pasted on the cover of a Chinese-style thread-bound book; book ̄ mark;
书商 bookman;
书生 intellectual; scholar;
书生气 bookishness; a bookish approach; a bookish cast of mind;
书摊 bookstall; bookstand;
书套 slipcase; sleeve; slipcover; forel; forrel;
书亭 book-kiosk; bookstall;
书童 [旧] a boy serving in a scholar's study;
书屋 study;
书香门第 a family of scholar(s); a literary family; a scholar-gentry family; a scholarly family;
书写 write;
书信 letter; written message;
书信体 epistolary style;
书页 page;
书院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书札 [书] letters; correspondence;
书斋 study;
书展 book fair;
书桌 desk; writing desk

❶book
❷document;instrument;letter
❸style of calligraphy;script
加入~instrument of accession/批准~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instrument of approval/投降~ instrument of surrender/上诉~ instrument of appeal/承诺~instrument of commitment/授权~instrument of delegation /起诉~document instituting proceedings/退约~ instrument of denunciation/篆~seal script(zhuan shu)/隶~official script(li shu)/楷~regular script (kai shu)/行~running script(xing shu)/草~cursive script (cao shu)

即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据《书序》解释,帝舜时,皋陶为舜出谋划策,大禹把这种谋划变成了实在的功业,帝舜为了表彰他们的功业,因作《大禹谟》、《皋陶谟》。

书shū

不释手|富五车|生常谈|声朗朗|通二酉|香门第

❷ 大|丹铁券|读亡羊|废而叹|金铁券|名竹帛|弃捐剑|郢燕说|鱼雁帖|鱼雁足|知达礼|著立说

❸ 琴棋画|文弱

❹ 秉笔直|博览群|不可胜|鸿雁传|挥笔疾|挥笔直|罄竹难|史不绝|雁帖鱼|雁信鱼|雁足传|雁足留|鱼信雁|折节读|振笔疾|走笔疾

书書shū

(4画)

*书(書)shū

4画 乛部 
(1) 写;记载: ~法|~写|大~特~。
(2) 字体: 隶~|行~|楷~。
(3) 装订成册的著作: 图~|辞~|~店。
(4) 信: 家~|情~。
(5) 文件: 国~|婚~|通知~|保证~。

书書shū

西周、春秋、战国、小篆至隶楷的会意字。西周金文象手(又)执笔(聿yù)在东西(口)上书写溅汁液或碎屑形。如毛笔沾墨水即溅汁液,刀刻即有碎屑。本指写字。如:书法。组词如:书写。西汉以来草书作“书”,约元代楷化作书,现作规范字。见《总表》。转义指字体。如:楷书|录书。转为名词,指所写的东西,即成本的著作。古代例如:简(竹简)书。古书用竹简绳穿成册,常称“篇”。或用绢帛,晋唐以后较多,称“卷”(juàn,因是一卷(juǎn)一卷的)。后来纸张渐多,装订起来也叫册,就像现在的图书了。又转义指信。如:家书|来书。组词如:书信。又指文件。如:证明书|申请书。

书書★繁◎常★常


shū甲骨文表意,象以手执笔在器物上书写之形;金文、小篆形声,从聿,者声,聿为笔,隶定为“書”。本义为书写、记载,引申为装订成册的著作、文字、字体、书法、书信、文件等。汉代俗字、《简化字表》简作“书”,据草书楷化。
【辨析】
❶书/写 这两个字在上古本来不同义,“书”相当于现在的书写,“写”相当于现在的抄写,中古以后才成为同义词。
❷书/信 见462页“信”。

書;隶shū

【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聿,者声,“聿”是“笔”的初文。今简化字作“书”,是繁体“书”字的草书楷化。
【释义】《说文》:“如也。”又:“著也。”“如”即依样画葫芦,“著”指著作。本义是书写,又引申为文字、字体,又指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著作。中国古代书画同源,先民以图画记事,汉字起源于记事图画,汉字的书写艺术即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后来与书籍形式类似的文书均可称为书。又专指书信。[书香门第]门第:人家。指世世代代读书,沿袭不变之家。[六书]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meaning is related to 聿.The pronunciation sounds like 者(zhě).聿 is the primitive form of 笔(bǐ,pen).
【original meaning】Writ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