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乡土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指描写故乡生活,具有乡土风情特色的文学。鲁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期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等写的离乡游子怀念自己家乡的作品为“乡土文学”。他们从农村流落到大城市,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写出了一批反映农村动乱变迁、落后愚昧的作品。代表作有王鲁彦的《黄金》《柚子》,许钦文的《石宕》《鼻涕阿二》,蹇先艾的《水葬》,许杰的《惨雾》,台静农的《地之子》等。他们继承鲁迅描写农村题材的传统,打破“问题小说”题材单调狭窄的局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对后来农村题材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80年代初期,刘绍棠极力提倡乡土文学,认为乡土文学应“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民的历史命运”,代表作有《蒲柳人家》《花街》《瓜棚柳巷》等。 ☚ 身边小说 冰心体 ☛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指那些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作品。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乡土文学作品诞生于二十年代中期。那时,一批入世未深的知识青年,大都为生活所迫,离开故乡,流落异地,在北京求学或就业。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城乡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感受,越发觉得山乡的沉滞、闭塞和落后,于是他们以游子怀乡的心理,娓娓动听地叙述着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乡土生活,描写家乡的衰败、农村的萧条和人间的惨剧、伤感、愤懑,流露着难以抑制的欢悲苦忧的的情感,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故乡前途的希望。这批青年作者主要的是: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等。 王鲁彦(1901—1944)浙江宁波人,由于家境贫困,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作勤杂工并旁听鲁迅的课,后在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活动。他短短的一生中出版的小说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河边》、《伤兵的旅馆》、《我们的喇叭》等,中篇小说《乡下》,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为《愤怒的乡村》)。他早期的创作以故乡(浙江宁波)的农村为背景;三十年代到了福建,又写了以福建农村生活为主的短篇;三十年代中期又回到故乡,完成了他反映农民由个人反抗走向集体反抗的长篇《野火》。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幅幅浙江农村苦难悲戚的风情画。 许钦文(1897— )浙江绍兴人,因家境衰落,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五四”运动激发他到了北京,在一家杂志社作抄写、校对、发行工作,同时在北大旁听鲁迅的课,在鲁迅的教育和帮助下,一九二二年开始小说创作,一九二五年编成《故乡》集出版。他的小说主要以浙东农村为舞台,写了农民的疾苦和青年知识分子反封建的斗争;以后着重转向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和腐败。他从农村取材的小说,均再现了农村的习俗,“能活泼的写出民间生活来。” 蹇先艾(1906— )贵州遵义人,一九二二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时,因受“五四”新文学运动和鲁迅作品的影响,便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一九二五年开始了小说创作,他的处女作《水葬》描写贵州山区将活人投河的落后习俗,浓郁的乡土味被鲁迅称为“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母性之爱的伟大”。他先后以贵州山区生活为题材,写了《朝雾》、《还乡集》、《踌躇集》等,他的作品形式短小,文字“简朴”、“很少文饰,也足够写出他心里的哀愁。”(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 可以看出,乡土文学作家都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下,在鲁迅的培养扶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是正在觉醒和已经觉醒的年轻的一代。他们对乡土的描绘,展示中国农村的古老,而且还要揭示农民的不幸。虽然,他们描绘的是不同的乡土,但在艺术上却有共同的特色: 第一,坚持“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他们遵照鲁迅写小说“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教诲,在“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上坚实地迈着脚步。鲁彦曾说:“我常常觉得创作是件难事,要写得好必须有相当的艺术修养,而实际生活的深入尤为重要。”(《屋顶下·自序》)他们就是这样从生活沃土中采集题材,提炼主题,再现了一幅幅乡土生活的面影。他们不仅表现了农家的辛苦和物质生活的贫困,而且以严峻的眼光剖析社会,揭示出农民遭受的沉重的阶级压迫及其精神的痛苦。如鲁彦的《野火》,描写了以农村青年华生为代表的被压迫的农民,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暴统治,发动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表现了旧中国农村中两个敌对阶级之间大规模的正面冲突和较量,肯定了农民有组织反抗的斗争手段。作品通过一贯主张忍让苟活的葛生最后起而戟指骂天的描写,显示了农民阶级整体的觉醒。至于其他几位作家,都是以他们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底层,揭示出一幕幕山乡劳动群众的惨剧。 第二,选取富有乡土气息的题材,反映山乡群众的苦难和挣扎。他们或写出农村的萧条破败,或写农民的含辛茹苦,或写乡间的人情世态,或写农村青年的悲欢,农民的苦难和挣扎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浓郁的乡土味是作品的特征。比如,王鲁彦在浙东的农村帷幕里,导演出一幕幕小人物的悲喜剧。他的《一个危险的人物》写了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在城里读了几年书的比较激进的青年子平回乡后,处处不能为乡亲们所理解,他的言行穿戴统统被斥为“不堪入目”,最终被叔父告为共产党而被杀。这个悲惨的故事更为悲惨的是,“几天之后,林家塘的人的兴奋渐渐消失,又安心而且平静的做他们自己的事情”了,没有人再记起“曾有一个青年凄凄的倒在那里滚着鲜红的血。”根深蒂固的农村的落后扼杀了一线微弱的光明。许钦文难以忘怀浙东家中父母姊妹的温馨,不时飘起洋溢着家庭温暖而又逝去了的父亲的花园;蹇先艾身在北京的灰沙中,忆起的却是贵州的“朝雾”和山道,童年的忆念一次次撩拨着人们一颗思乡的心。 当然,同是乡土文学,由于作家的认识水平和艺术修养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艺术也是不尽相同的。如蹇先艾的《水莽》同乡土文学的另一名作家台静农的《红灯》题材相近,都描写农村青年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后惨遭杀害,年迈的寡母怀念不已的悲愤心情。蹇先艾重在刻划农村青年骆毛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台静农则对农村青年得银的性格刻划不多,侧重于写一个失去儿子后的老母的心。她在儿子死后,为了使其灵魂得到超度,想方设法凑钱烧纸钱——扎红灯。当红灯放到河里漂走后,“她昏花的眼中看见了得银的得了超渡,穿了大褂,很美丽的,被红灯引着,慢慢地随着红灯远了!”这样,农民的苦难、“母性之爱的伟大”,比《水葬》更为真切、强烈! 第三,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一幅幅富有乡土味的风情画。鲁彦早期的作品侧重于描写故乡的婚嫁、宴请、造屋等多种民间习俗。《菊英的出嫁》中排场讲究的婚礼原来是一场“冥婚”!即菊英的未婚夫已死,但菊英的母亲还多方操心,操办婚礼,送女儿去同死人完婚!从这幅落后愚昧的风情画中,人们不难看出原始的信仰和传统的观念是怎样地支配着农村的生活,中国古老的社会是如何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许钦文的作品更是绍兴农村的素描,他说:“创作要写熟悉的事情,我的所爱在故乡,我的所恨也在故乡,笔下抒情,自然容易接触到故乡的事情上去。”(《卖文六十年志感》)他的《石岩》就是浙东农村采石匠的血泪记录。石匠们采石,常年累月,不是饥饿而死,就是咯血而亡。有时石层裂缝,石匠们被压在巨石下面,亲人们悲痛得在地上打滚,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见亲人饿死。在这里,作者通过采石工悲惨命运的描写,不仅画出了一幅悲惨的风俗画,而且暗示人们:压死人的不是石头,而是罪恶的社会制度。 除了社会风情而外,他们还常常描绘出一幅幅富有地方色彩的自然风貌。请看蹇先艾《在贵州道上》对于贵州山区的描写: 粗线条的勾勒,画出了贵州山道的崎岖险峻。 第四,质朴通俗的语言风格。乡土文学家们一般都喜欢采用故乡的群众的语言来叙述故事,刻划人物。鲁彦和许钦文的浙东话,蹇先艾的贵州土话,在作品里俯拾皆是。这些通俗的、质朴语言的运用,给作品添了乡音,增了乡情,平添一种悠思深长的韵味。 乡土文学在许多作家争着写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时候崛起,作家将视线从知识分子转移到广大农民的生死问题上,不仅使文学表现现实生活的范围拓宽了,而且从新的广度与深度上揭示了反封建的主题,推进了文学与群众相结合的过程。 乡土文学Regionalism in Literature反映乡土风情的文学作品的统称。加拿大文学的乡土色彩是由加拿大人民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地理学家R.C·哈里斯曾这样描绘这个国家:加拿大好比一个“从东往西连绵4000英里的广阔的群岛,有着各不相同的背景的人们,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在不同的岛屿上定居下来”。在整个加拿大历史中,这一观念一直和建立同一民族的观念进行着有力的抗衡。对于作家来说,这一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如N.弗赖所说:“影响作家想像力的与其说是整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地区,乡土文学与民族文学似乎是并驾齐驱的。”但是,另一位批评家E.K.布朗则认为乡土文学威胁到加拿大民族文学的成长,“因为它强调的是表面的、独特的东西,而忽视了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因素”。实际上,乡土文学是与现实主义的传统相联系的。获得最充分成就的乡土文学,正如T.哈代和W.福克纳的作品一样,并不是走马观花似地停留于对表面细节的描述,而是对特定地区人民生活发生根本性影响的因素进行深刻的探索。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取得牢固的地位。产生重要影响的是F.P.格罗夫的作品,其中包括散文集《草原足迹》和两部小说《沼泽地的开拓者》、《大地的果实》。然而,1940年以前的乡土文学作品,包括格罗夫的作品在内,都证实了批评家布朗对于乡土文学内在的弱点的见解。但是,S.罗斯的作品《我和我的家》却又表明加拿大文学可以深刻地表现地方社会风情,还可以向传统的创作方式和文学语言提出挑战。加拿大许多优秀的小说中都属于乡土文学,比如,E.卡尔的《克莉·威克》、W.O.米切尔的《谁见过风》、E.巴克勒的《高山与峡谷》等。80年代,作家和批评家对于乡土文学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态度,在观念上更为扩大,在理论上更为集中。构成哈里斯的“群岛”的区域在历史、经济、种族和语言方面正在转移。传统区域的疆界正在被摧毁,因为在过去,这些传统区域的疆界过于简单化地限制了人们对于加拿大乡土文学的理解。 乡土文学 392 乡土文学现代文学流派。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周作人、沈雁冰首倡其事; 鲁迅的 《孔乙己》、《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是最早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在他的带动下,本世纪2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个乡土文学作家群,包括叶绍钧、许杰、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王任叔等。他们的作品真实而广阔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生活与社会风情,表现了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解放后,重要的乡土文学流派有以赵树理、马烽、西戎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和以孙犁、韩映山为代表的“荷花淀”派。 ☚ 问题小说 国防文学 ☛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xiangtu wenxue现代文学流派,指一种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与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类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首开“乡土小说”之风气,他写于“五四”前后的《孔乙己》、《风波》、《故乡》和《阿Q正传》等,都是最早的“乡土小说”代表作。随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继“问题小说”、“身边小说”等潮流之后,文学要求在题材、人物等方面有新的拓展,于是,在鲁迅的实际影响和带动下,在周作人、沈雁冰等人的理论倡导下,于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家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形成了“乡土小说”的第一个创作高潮。其中著名的作家作品有:彭家煌的《怂恿》、许杰的《惨雾》、王鲁彦的《柚子》、王任叔的《疲惫者》、台静农的《地之子》、蹇先艾的《水葬》等。这些乡土文学作品把关注的目光从个性解放转向社会解放,转向农村底层社会,集中在农民身上,描绘了广阔而真实的农村生活图景,揭示了农民的愚昧和落后,展现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世俗风情。艺术表现手法也从主观抒情转向客观写实,由作者的情绪展现转向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具体刻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 身边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 乡土文学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作品真切地展示了作家故乡农村或小市镇的特殊生活风貌。在生活的衰败、独特的风物、野蛮的习俗的描写中,往往寄寓着乡愁。鲁迅首创,代表作家另有蹇先艾、许钦文、鲁彦等。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指中外一切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指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鲁迅最早阐述这种文学现象: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描写远逝了的故乡的人情世态,且 “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有鲁彦、王任叔、许钦文、彭家煌、蹇先艾等。这一类作品主要内容: 描写农村荒凉破败的景象,广大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冷酷、野蛮的习俗等,都充溢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和泥土气息。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散文,也被认为属于乡土文学作品。 ☚ 新文学 革命文学 ☛ 乡土文学xiang tu wen xuenative literature 乡土文学native literatur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