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Yě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阳泉、湖北之武汉、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蒙、回、土等多个民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姓氏考略》据《奇姓通》注云: “蒙古姓。明洪武初有训导也伯先。” ❷土族也有也姓。元甘肃行省佥事薛都尔丁,于明洪武四年 (1371年)率部归明,授指挥佥事,其子也里只斤,其后依汉习取名之首音谐以汉字“也”、“冶”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 元代有也识哥。 也yě語氣詞。❶用于判斷句尾,表示判斷語氣。揚雄《長楊賦》:“大哉體乎!允非小子之所能及也。” ❷用于疑問句尾,常與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配合,表示疑問或反問。東方朔《答客難》:“同胞之徒無所容居,其故何也?” ❸用于假設句中,表示因果關係中之必然性。蔡邕《釋誨》:“夫如是,則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 ❹用于句中,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張衡《應間》:“今也,皇澤宣洽,海外混同。” 也yě语句中间之衬字,与作语助辞用者异。《昊天塔》剧三:“兀的不屈沉杀俺宣花~这柄蘸金斧。”意言宣花之蘸金斧,也字乃衬字,不为义。宣即五色相宣之宣,今云闪色,宣花意言花纹交错。宣花斧或蘸金斧,通以称军器用之斧。《昊天塔》系演孟良盗骨故事,此孟良语,孟良固用斧者也。《冯玉兰》剧一:“俺父亲呵!待明朝早晨便拜辞~禁门;待明朝早晨便来到~水滨;待明朝早晨便开船~动身。”此三也字亦均为衬字。《陈州粜米》剧一:“哎哟天那!兀的不送了我~这条老命。”《石榴园》戏三:“你准备着乱撺东西望风~儿走。” 也 也语句间衬字,无义。《陈州粜米》:“兀的不送了我也这条老命。”又作也波,也那,也么,皆无义。 ☚ 个 兀的 ☛ 也 也❶语助词,表示“完成”、“结束”的语气。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❷与“未”连用,表示疑问语气。王之道《南乡子》(春霁柳花垂):“试问荻芽生也未,偏宜。出网河豚美更肥。” ❸亦,表示一种停顿语气。欧阳修《怨春郎》(为伊家):“不知不觉上心头,悄一霎身心顿也没处顿。” ☚ 弓弯 也啰 ☛ 也 《说文》:“也,女阴也。”段注:“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世” shi 〔例〕 《韩非子·说疑》:“古之所谓圣君明王君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也及,世及、世袭。也通“世”。 也,余母、歌部;世,书母、月部。余、书旁纽双声,歌、月阴入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也 也yě(1)语助词。用于句 或语句中间,如云“啊、哪”。辛弃疾《清平乐·为儿铁柱作》:“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 (3—1939)黄庭坚《喝火令》:“晓也月沉西,晓也星稀,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香。”(1-411) (2)语句中间的衬字。张孝祥《鹧鸪天》:“秋色净,晓妆匀,不知何事在风尘?主翁若也怜幽独,带取娇饶上玉宸。”(3—1696)辛弃疾《王孙信·调陈莘良》:“更也没书来,哪堪被雁儿调戏,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3—1907) ☚ 揶揄鬼 也得 ☛ 也 也yě❶语气词,用于判断和感叹句尾,表示判断和肯定。《鄘风·墙有茨》一章: “墙有茨,不可埽也。”毛《传》:“墙所以防非常;茨,蒺藜也。欲埽去之,反伤墙也。”《小雅·大东》三章:“薪是获薪,尚可载也。”毛《传》:“载,载乎意也。”郑《笺》:“薪是获薪也;尚,庶几也。庶几析是获薪,可载而归蓄之,以为家用”。《大雅·抑》五章:“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毛《传》: “玷,缺也。”郑《笺》:“玉之缺尚可磨而平。” ❷语气词,用于疑问句以后,表示疑问和反诘。《邶风·旄丘》一章: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孔《疏》:“言叔兮伯兮,我处卫邑已久,汝当早迎我而复之,何故多日而不忧我哉。”二章: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毛《传》: “必以有功德。”郑《笺》:“我君何以久留于此乎? 必以卫有功德故也。” ❸语气词,表示感叹,犹“啊”。《鄘风·柏舟》一章:“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谅,信也。母也天也,尚不信我。天,谓父也。”《小雅·车攻》八章:“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郑《笺》: “允,信;展,诚也。大成,谓致太平也。”孔《疏》:“信矣,君子宣王诚实也;其功大成言太平也。” 《商颂·长发》七章:“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孔《疏》:“实也,上天子而爱之,下大贤之人,予之使为卿士。” ❹语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召南·江有汜》一章:“不我以,其后也悔。”毛《传》: “以,犹 ‘与’ 也。”后,后来,今后。悔,后悔。《卫风·伯兮》一章:“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毛 《传》: “殳,长丈二而无刃。”《说文》:“殳,以杸殊人也。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先驱。”《小雅 ·常棣》三章: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毛《传》: “况,兹; 永,长也。”孔《疏》:“于此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兹对也,唯长叹而已,不能相救。” ☚ 已焉哉 也且 ☛ 也读音·ie(ˇ),为ie韵目,属e—ie—üe韵部。羊者切,上,马韵。 ❶副词,表示“同样”等意义。如:你做我也做。 ❷表示语气,用在句末。 上一条: 擨 下一条: 冶 也yě❶女性生殖器。今多指骂人。例:说你不对,你诐嘴还翻~了个欢! ❷斯(劈开;扯裂;分开)。例:用斧子劈~柴。 ❍ 把个小事扯~了个大、捭~了个大! ❍ 弟兄们要分~开过日子,一块过不成了! 《说文》:“也,女阴也。”《玉篇》:“也,斯也。”《汉语大字典》:“斯,劈开;扯裂;分散,分开。” 也〔ye〕 yeas: 他~来了。wud yeas lol jul. 也得〔ye·de〕 nax zhaos:你不愿去~去。moux jexyanb mongl nax zhaosmongl. 也还 〔ye hai〕jid gub: ~好。jid gub rut. 也许 〔ye xu〕nqeat: ~他也要去。nqeat wud yeaslies mongl. 也ㄧㄝˇyě一0409①名女阴。粤语。广东广州。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也,女阴也。羊者切。』…广州亦谓女阴曰~,音如閜,笼口上气呼之。」②副还;仍然。⑴吴语。上海松江。⑵闽语。广东海康〖 〗。你~没转呃你还没回去吗?③副何。闽语。福建厦门〖 〗。~使何须‖~着佫讲何必多说。④代哪。闽语。福建厦门〖 〗。~有即号代哪有这回事?⑤代彼;那。闽语。台湾〖 〗。置~‖带~‖系~。⑥叹表示惊叹。相当于「啊」、「呀」。赣语。湖北蒲圻〖 〗。~,成绩这么好哇!⑦动撒;播。闽语。广东揭阳〖 〗。伊一把一把~到涂下干沙他一把一把的撒得满地上都是沙。   也ye❶语气词,表示肯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良史,优秀的史官。)周敦颐《爱莲说》:“莲,花之君子~。”(君子:有道德的人。) ❷语气词,加强疑问语气。 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其:语气词。)《孟子·梁惠王上》:“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如之何:如何,为什么。斯:这些。) ❸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日:这天。惠:柔和的。)《孟子·滕文公上》:“当是时~,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是:那。三过:多次经过。其:他的。) 也yě❶表示两件事或多件事有相同之处 △ 来~可以,不来~可以。 ❷暗含着跟另一件事相同 △ 明天我~去上海。 ❸表示不管怎样,后果都相同 △ 你不说,我~知道。 ❹表示强调 △ 树叶一动~不动。 ❺〈文〉用于句末,表示判断、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 △ 陈胜者,阳城人~∣此乃何许人~?∣不及黄泉,无相见~。 ❻〈文〉用于句中,表示停顿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❼姓。 也yě
也❶副词。(一)表示同样:你去,我~去。(二)表示加强语气:我再~不干了︱一点儿错儿~没有。(三)表示转折或让步:即使他不去,我~要去。(四)表示委婉或无可奈何:倒~罢了︱~只好这样了。 ❷文言助词。(一)表示判断或解释:空空如~︱荀况者,赵人~。(二)表示疑问:何~。(三)表示停顿:成~萧何,败~萧何。 ○~许(或许;不很肯定)︱~罢((一)算了;只好如此。(二)前后连用,表示在不同情况下都一样)。 也yě❶ 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也可用于加强疑问、感叹或祈使的语气:茅盾,浙江人也︱烦恼何其多也︱此乃何许人也?︱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❷ 用于句中,表示句中的停顿: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❸ 表示两件事或多件事有相同之处:我也是中国人︱将来我也要读书︱看电影也可以,看戏也可以。 ❹ 叠用,表示不管前提或假设如何,后果都一样:哪怕全家反对,他也要走︱他回家也不是,不回家也不是︱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❺ 表示转折或让步:即使你不说,也有人知道︱我虽然没文化,也懂得这点道理。 ❻ 表示强调:连走路也在想︱他一点儿也不高兴。 ❼ 表示委婉:水平倒也还可以︱也太不够意思了︱也只好如此了。 也(26次) 语气助词,犹啊。忍而不能舍~ 夫唯灵修之故~ 吾独穷困乎此时~ 余不忍为此态~ 今直为此萧艾~ 莫好修之害~《离》 羌众人之所仇~ 又众兆之所讎~ 羌不可保~ 有招祸之道~ 亦非余之所志~ 又众兆之所咍~ 謇不可释~ 又蔽而莫之白~何不变此志~ 犹有曩之态~ 又何以为此伴~ 又何以为此援~《章·诵》 吠所怪~ 固庸态~《章·怀》未改此度~ 愿及白日之未暮~ 思彭咸之故~《章·思》 秋之为气~《辩·一》 亦夫子之故~ 何必怀此都~《弔》 也yě语气词。刘永济释词谓:“‘也’为语终表完结口气之词,但亦有分别,有表示肯定口气者,有表示疑问口气者,有表示感叹口气者,有表示停顿口气者。”今依刘说,并列刘氏诸证如下: ❶ 表示肯定口气者。《离骚》:“忍而不能舍也。” ❷表示疑问口气者。“也”同“邪”。《惜诵》:“又何以为此伴也?” ❸ 表示感叹口气者。《离骚》:“今直为此萧艾也!” ❹表示停顿口气者。《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也ye也罢 也好 也许 之乎者也 也ye〈副〉 ❶表示同样,强调前后提到的事情或情况在性质上有类似之处:月亮走,我~走|今天参观博物馆他~去了|听说你是四川人?我~是四川人|我~种过地,~当过兵,~做过工|这个时候天~黑了;雨~停了。 ❷表示无论情况怎样,后果都相同。1.常与前面的“虽然(尽管、即使、宁可)”等相呼应:你不高兴,我~要说|你好歹~是个长辈|明天即使下雨,我们~要去郊游|宁可站着死,~不跪着生。2.与前面表任指的疑问代词相呼应,有“无论…”的意思,“也”后面多用否定式;都:在法律面前谁~不能特殊|这几本书,哪本我~不满意|我怎么~想不通他为什么恨我|什么人间奇迹我们~能创造出来|这种东西哪里~能找到。3.用在两个相同的动词之间,有“纵然”或“无论怎么”的意思,后一动词带补语:我想劝~劝不住|走~没走出几步。4.与“再(最、顶、至等)”呼应:他本事再大~有限|他最大~就二十岁左右|他顶多~只考得到五百分|到会的至少~不下六十人。 ❸甚至,表示强调语气,前面有或隐含“连”字,多用于否定句:这话连小孩子~不相信|他一年到头连半天假~没请过|他话~不说一句|他怎么一点儿~没喝? ❹表示委婉的语气:问题~就这么简单|你说的倒~有道理|情况~不至于那样坏,你~不必担心|他~算上了一回大学。[也罢]〈助〉1.用于句末,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有“算了”或“也就算了”的意思:这些话不说~,说了反而伤和气。2.单用,表示无可奈何:~,你既然坚决不答应,我也不勉强你了。3.连用两个或多个“也罢”,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如此。常与上文中的“不管、无论”等和下文中的“都、也”等呼应:他每天无论天晴~,下雨~,都要坚持跑步。 也yě❶语气助词。用在句末或小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此开卷第一回~。(一·3)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二·38) b)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小王虽上叩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进~? (十五·305)c)表示感叹:雨村兄真抱负不浅~! (一·17)婶子好痴~!(十三·270)d)表停顿: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莫牵连。(五·116)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说是“丧礼与其奢~,莫若俭戚”的。(六四·1523) ❷连词。连接肯定与否定词语,表示选择关系:不然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不要?(七四·1802)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无。(三·69) ❸副词。a)表示同样:他既下世为人,我~去下世为人。(一·11)原来姐姐那项圈上~有八个字,我~赏鉴赏鉴。(八·180)b)叠用,强调两事并列: 上两次皆因造次了,颦儿~生气,宝儿~多心。(三十·698)凤姐~不接茶,~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六·140)c)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都一样:你正紧下个气,陪个不是,大家还是照常一样,这么~好,那么~好。(二九·683)我想摆一日酒,请这个~不是,请那个~不是。(四五·1035)d)表示转折或让步:那封肃虽然日日抱怨,~无奈何了。(一·24)老太太什么没听过?便没听过,~猜着了。(五四·1266)e)表示强调(常跟上文的“连”字呼应):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不知道。(六·145)我待不说,又掌不住,你太~婆婆妈妈的了。(七七·1910)f)表示委婉:等奶奶下来,我细细回明,奶奶想~不责备我莽撞的。(六·138)正是我要告诉你媳妇,事情多~忘了。(四五·1037) g)表示事情到了某种状态:我~老了,有的是那两个儿子。(十六·329)你~好了,该放我回去瞧瞧我们那一个去了。(五七·1348)你~回家半个多月了,想货物也该发完了。(六七·1615) 也 也语气词“也”主要有以下六种用法: ❶用在判断句尾,表示判断语气。有时和助词“者”呼应,构成古代汉语典型的判断句式“……者,……也”。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❷用在陈述句尾,加强肯定与确认的语气,一般不能译出。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❸用在疑问句尾,与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吗”。如《孟子·公孙丑下》:“周公何人也?”《战国策·齐策》:“责毕收乎?来何疾也?”《论衡·问孔》:“孔子自比匏瓜,孔子欲安食也?” 在选择疑问句中,“也”表示疑问语气。如《韩非子·难二》:“不识臣之力也?抑君之力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❹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作“呀”“啊”或不译。如《左传· 襄公三年》:“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战国策·赵策》:“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 ❺用在祈使句尾,表示请求、劝阻或禁止的语气,可译作“啊”“呀”。如《史记·项羽本纪》:“毋从俱死也。”《史记·蒙恬列传》:“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❻用在时间状语之后,表示停顿。如《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语气助词 矣 ☛ 也yě〖语气词〗 一、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或并列的单句后,表示停顿。可不译出(388)。《季梁谏追楚师》: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下臣听说小国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淫虐。《宫之奇谏假道》: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用再出兵了。《公子重耳对秦客》: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流亡在外的时间不能长,[得到君位的]时机也不可失,您应好好考虑一下。 二、用在主语或状语后,表示停顿,并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出(90)。《郑庄公戒饬守臣》:吾将使获也佐吾子。——我将派公子获来帮助你。《李陵答苏武书》: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我李陵没有才能,很少担当重大任务。《种树郭橐驼传》: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树木栽种的时候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栽种下以后应该像丢弃一样,那么它的天性能够保持不变,本性也能够得到发展。 三、用在感叹句末。助赞叹、悲痛等语气。可译为“啊”(62)。《有子之言似夫子》: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曾子把这话告诉了子游。子游说:“很像呀,有子的话像夫子说的啊!”《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孔子说:“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啊!” 四、用在陈述句末 1、助判断语气。不能译出(416)。《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打仗,依靠的是勇气。《虞师晋师灭夏阳》:此晋国之宝也。——这是晋国的宝贝。《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夷吾,是颍上人。 2、助终结语气。可不译出(50)。《庄辛论幸臣》: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蜻蛉]自以为没有祸患,同别人没有争端。《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如同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着,嘴里却不要说出来。《祭十二郎文》: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常常发作,而且很厉害。”我说:“这种病,大凡江南的人,常常有的。”不曾把它当作可虑的事。 3、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出(777)。《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不如趁早给她安排个地方,不要使她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去,就难对付了。《曹刿论战》: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施行不够普遍,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辛论幸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还不算太迟。 4、助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1)。《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假如有一个有力量的人,怜惜它的困境,就把它运送转移到水里去,只要动一动手抬一抬脚罢了。 5、助揣测、估计语气。常同表示估量的副词“盖”呼应。可译为“吧”、“呀”(37)。《外戚世家序》: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孔子很少讲命运,大概命运是很难说的吧。《与陈给事书》: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说话接连不断,好象怜悯我的困厄吧。《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样看来,那么并不是做诗能使人困厄,大概是困厄的人才能把诗做好吧。 五、用在祈使句末 1、助希望请求语气。可译为“吧”、“啊”(10)。《唐雎说信陵君》: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很快就能见到赵王了,希望您忘了那件事情吧!《高帝求贤诏》: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希望长久地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无穷无尽啊。《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无阻我也。——以后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啊。 2、助商量语气。可译为“吧”(3)。《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送董邵南序》: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拿您这次的出行来检验它吧。《送杨少尹序》: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现在世上没有工于绘画的人,就是画或者不画,先不去管它吧。 3、助劝阻、禁止、命令语气。常同表示否定的副词“无”、“不”等呼应。可译为“了”、“啊”(8)。《郑伯克段于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 《展喜犒师》: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相互侵犯伤害啊!”《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面的人说:“不能向外面的人讲啊。” 六、用在疑问句末 1、助是非问语气。可译为“吗”(1)。《后赤壁赋》: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昨天晚上,边飞边叫从我船头上飞过的,不是你吗? 2、助选择问语气。可译为“呢”(5)。《杂说四》: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 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还是实在不认识好马呢?《祭十二郎文》: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您也许知道?还是不知道呢?《象祠记》: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我问他:“是毁掉它呢?还是重修它呢?” 3、助特指问词气。常同表示疑问的代词“何”、“胡”、“曷”、“谁”等呼应。可译为“呢”(72)。《冯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孟尝君奇怪这件事,说:“这人是谁呢?”《赵威后问齐使》:胡为至今不朝也? ——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她上朝呢? 《鲁仲连义不帝秦》: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今天我看先生的容貌,并不是对平原君有所求,为什么长久住在这被围困的城里而不离去呢?《秋声赋》:此何声也? ——这是什么声音呢? 4、助反诘问语气。常同表示反诘的副词“岂”、“安”等呼应。可译为“吧”、“呢”(23)。《郑子家告赵宣子》: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 ——处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听从强者的命令,难道这是我们的罪过吗? 《襄王不许请隧》:余一人岂敢有爱也? ——我个人怎么敢存有吝惜的心呢?《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这些人都身为王侯将相,邻国闻名,等到犯罪落入法网,不能下决心自杀,处在囚禁之中,古今一样,怎么没有受到屈辱呢? 也yě❶ 语气词。❶ 用在名词谓语句句末,表判断语气。《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 ❷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性谓语后,表确认语气。《公输》:“虽杀臣,不能绝~。”《礼记·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当句子成分间有因果、目的等关系时,“也”除表确认语气外,还有解释的语气。《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族庖月更刀,折~。”《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妾之美我者,畏我~;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❸ 用在祈使句句末,表命令、希望、劝告等语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❹ 用在疑问句句末,主要与疑问代词或副词配合,表示疑问语气。《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之,曰:‘此谁~?’”韩愈《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在其能千里~?”马中锡《中山狼传》:“岂天之未丧斯文~?” ❺ 用在感叹句末,表示感叹语气。丘迟《与陈伯之书》:“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世说新语·言语》:“足下言何其谬~!” ❻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有强调或提示的作用。a)用在主语后。《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悲;人之将死,其言~善。”《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不厚,则其负大舟~无力。”b)用在状语后。《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c)用在分句或并列的成分后。《论语·微子》:“且而与其从辟人之世~,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你。辟:避。)《庄子·逍遥游》:“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害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❷ 副词。承接上文,表示类同或强调。杜甫《漫成二首》:“眼前无俗物,多病~身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无人惜从教坠。” 也*yeD2B2 ❶〈文〉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廉颇者,赵之良将~(《史记》)/非不能~,是不为~(《孟子》)。 ❷〈文〉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我何欺~?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 ❸〈文〉表示句中的停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地之相去~,不知其几千里。 ❹副词。1.表示同样:你可以工作,~可以休息。2.叠用,强调两件事并列或对待:他~会唱歌,~会跳舞/大家~有站的,~有坐的。3.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不以某种情形为条件:你同意我~这样做,你不同意我~这样做/他前进~不是,后退~不是。4.表示转折或让步:他虽然没亲身去过那儿,~从电影上看见过/即使大家都来了,人手~不够。5.表示委婉:倒~罢了/~只好这样了。6.表示强调(常跟上文的“连”呼应):连孩子们~哭了起来。 相同 相同同(同一;同样;同等;从同;符同) 一(一致;如一;划一;齐一;一般般) 齐(齐契;齐同;齐衡) 壹 通 均 合辙 侔拟 相侔 相若 无殊 相如 相伦 相兼 相犹 相等 等头 等类 等之 符合 符协 不二 靡贰 齐等,等同:比侔 表示同样:亦 也(~是) 表示两事物相同:划等号 不该相同而相同:雷同 基本相同:相差无几 没有什么区别:别无二致 彼此类似,基本相同:相类相从 大致相同:略同(所见~) 相仿 主要方面相同:大同 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大同小异 完全相同,没有两样:一模一样 一式一样 一模二样 极为相当,毫无差异:针锋匹敌 没有差异,完全相同:同出一辙 趋向相同,考虑却各不相同:一致百虑 百虑一致 (彼此无差别:相同)
另见:相像 相当 ☚ 相同 一致 ☛
他 他他 彼 其(无出~右) 夫 渠 厥之 鄙称他人:犬(豚~) 小子 鼠辈 他的:其(~夫;~舰;~才) 乃 厥 他们:夫 渠辈 他人:人(人家;异人) 敬称他人:马前 他们的:其 女性的她:她 伊(~人) 他,她:渠侬 事物的它:它 佗 也 夫 之 渠 他,它:伊 ☚ 自己 人民 ☛
反问 反问反诘 表示反问:哪(~里;~门子) 怎(~么;~不) 胡(~尝;云~) 奚(~必) 何(~必;~不;~止;~尝;~曾;~若乃尔) 岂(~其;~具;~渠;~非;~不;~止;~奈;~遽;~可;~不是;~有此理) 安(~能;~敢) 宁(~当;~渠) 盍(~不) 焉(~哉) 庸(~拒) 乌(~足道哉) 其(~奈我何) 乎(~哉;哉~)讵(~知) 敢(~是) 恶 莫(~非;敢~;将~;~不是) 得(~无;~毋) 吗 呢 也(~哉) 邪 欤 可 号 因 便 宁(~渠;~当) 曷 耶 抑(~岂) 怕(恐怕) 难道 不成 什么(为什么) 你没见过吗:君不见 凭什么不害怕:何恃不恐 怎么到了这种地步:何至于此 表示加强反问的语气:还(这~了得) 呢(你说~)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乐意去做:何乐不为 表示正反两问:是否 果否 是不是 反问自己:自反 反躬自问 反身自问(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反问)
另见:提问 别人 解答 ☚ 发问 询问 ☛
强调 强调着重(~说明) 高调 表示强调:荣幸之至 五十几了 不值一提 风可大了 时已春天 多着呢特别是 也 总 很 极 太 须尤其 千万 万万小心 如此 终究 终归 总归 就是 简直 抵死 表示加强语气:还是 到底 究竟 毕竟 强调条件:非他不可 强调程度:皆悉 齐铺铺 不单 不当 不独 甚至 强调某种要求、劝导或希望:可是 强调所说的事:才好呢 强调某种话题或列举的事物:呀(书~;报~) 强调其中最突出的:只 (特别强调或着重提出:强调)
另见:特别 重视 提出 ☚ 进言 想说 ☛
陈述 陈述陈(陈说;陈告;陈具;陈道;开陈;说陈;启陈;布陈) 开(开辞) 白(启白;谘白) 矢 胪 状 摆(摆列;~情况) 展(展布;展叙) 披(披述;披陈;披告;披露) 绎(铺绎) 具(条~时弊) 叙 启述 述奏 开说 敷说 称说 指申 敷述 表示陈述的语气:也(~好;~罢) 矣 焉 吧 哩 啦 嘛 的 呢 喽了(罢~) 么 哉 乎 邪 陈述大义:陈义 自己陈述:自陈 自白 自述 自列 自状 代人陈说:关说 沟通,关说:疏通 冒昧陈述:敢言 (陈说叙述:陈述)
另见:叙说 叙述 讲述 进言 上书 ☚ 陈述 陈述事情 ☛
判断 判断断(断杀;断制) 折(~狱) 决定 谳决 剖判 表示判断的语气:也 矣 哉 焉 邪 判断事理:断理 有经验的人办事精明能干,观察和判断问题又快又准:老吏断狱 老吏断律 判断形势和估量自己的能力:揣时度力 判断敌情:料敌 断敌 区分判断:区判 分辨判断:辨断 推论判断:推断 论断 公平论断:平议 推究判断:推处 审察判断:察断 详断 查察判断:纠折 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必(必定;果必) 定(毕定;的定;一定) 准(准定;一准) 要须
另见:评定 判定 断定 肯定 否定 ☚ 判断 评判 ☛
疑问 疑问疑(疑义;疑端;谘~;质~;献~;答~;解~;释~) 问号 表示疑问:啥(忙~) 哦 嗯 哪(~个;~天) 恶(彼~知之) 怎(怎么;怎样;怎的;怎地;怎生;怎许) 焉 奚 盍 么(什么;甚么) 独 宁 安(~在;~知)底(~事;~处) 何(~若;~如;~等;~物;~以;~谓;如何;若何;奈~;谁~) 曷 欤恁 嘛(干~) 呣 谁(~人;~家;名~) 难道 庸拒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呢 吧 啊 乎(信~;乐~) 邪 哉 否 了 为 也 耶 表示疑问或反诘:胡 佯装不知而故意发的疑问:诡疑 长期不解的疑问:积结 心里充满疑问:满腹疑团 满肚疑团 疑云满腹 疑团满腹 满肚子疑 疑问迅速消除:红炉点雪 洪炉点雪 沃雪红炉 雪点红炉 没有疑问:无疑 真切无疑:列眉 (有怀疑的问题:疑问) ☚ 题目 困难2 ☛ 〖也〗 粵 jaa5〔爾雅切〕普 yě ❶ 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或肯定。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 ❷ 語氣助詞,多與「何」等疑問代詞連用,表示疑問。孟軻《孟子.告子上》:「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❸ 結構助詞,多用於句中,表示停頓,以引起下文。姚瑩《捕鼠說》:「其得鼠〜不亦難哉?」 ❹ 結構助詞,用在並列分句之後,表示停頓和上下文的互相關連。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也❶副词,表示同样,并行。如:你去,我也去;也不知道是谁拿走了。 ❷跟“再”、 “一点”、“连”等连用,表示强调(多用在否定句里)。如:再也不敢了,连一个影也没找到。 ❸跟“虽然”、“即使”连用,表示转折或让步。如:即使你不说,我也知道。 ❹表示委婉。如:真要是死了倒也罢了,也只yě也 也ye助词。(一)句末助词。(A)用于判断句、叙述句之末,表示肯定语气,可不译出。如:❶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也”句:陈涉是阳城人。) ❷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文忠公集·醉翁亭记》“也”句:醉翁之意不在于酒,在于山水自然风景之间。) (B)用于感叹句、祈使句末,表示感叹和命令、请求语气,相当于“呵”“吧”。如: ❸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也”句:这里楚人怎么这么多呵!) ❹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也”句:公子对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这些吧!) (C)用于疑问句或抉择问句末,相当于“呢”。如: ❺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也”句:朱家说:“您看季布是什么样的人呢?”回答说:“贤德之人。”) ❻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 ( 《说苑·奉使》“也”句:晏子是位贤明的宰相,现在就要来我国,想侮辱他一下,怎么办呢?) ❼鲁侯曰: “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汉书·天文志》“也”句:鲁侯问:“〔你说晋国将有祸乱,〕是占卜得知的天意呢,还是根据人事推出的结论呢?) (二)句中助词。(A)用于主语后(主语或为名词,或为短语与小句,或为几个并列名词),相当于“么”“呀”,或不译出。如: ❽回也非助我者也。(《论语·先进》“也”句:颜回么不是能助我的人。) ❾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也”句:我对于国家,尽心竭力而已。) ❿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列子·天瑞》“也”句,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都是积累起来而形成大地的东西。) (B)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后表示顿宕,相当于“么”“呀”。如: (1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庄子·养生主》“也”句:开始么我以为他是一般的人,现在才知道不是这样的。) (1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晋书·王羲之传》“也”句:这一天呀,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煦顺畅。) ☚ 阳 业 ☛ 也yěⅠ ❶ (表示同样) also; too; as well; either; likewise: 不哭 ~ 不闹 (child) neither cries nor makes any trouble; 你不去, 我 ~ 不去 。 If you're not going, I'm not going either. 他说法语, ~ 会说西班牙语 。 He speaks French, and Spanish as well. 他 ~ 会游泳。 He can also swim. 我 ~ 是教师。 I'm a teacher, too.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是一个发展 中国家。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and a developing country as well. ❷(叠用, 强调两事并列) as well as: 操场上 ~ 有打球的, ~ 有跑步的。 Some of the people on the sports ground are playing ball games, and some are running. 她 ~ 会打篮球, ~ 会打网球。 She can play tennis as well as basketball. ❸ (叠用, 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不以某种情形为条件): 你去 ~ 得去, 不去 ~ 得去。 You've got to go , whether you want to or not. 他左想 ~ 不是, 右想 ~ 不是。 He just couldn't make up his mind either way.天好我们 ~ 干, 天不好我们 ~ 干。 We never stop working, rain or shine. ❹ (表示转折或让步,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 即使失败十次, 我 ~ 不灰心。 I'll never lose heart even if I should fail ten times. 你不说我 ~ 知道。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I know already. ❺ (表示委婉等语气): ~ 只好这样了。 We'll have to leave it at that. 这袋土豆 ~ 就一百斤。 This sack of potatoes weighs a hundred jin at most. ❻ (表示强调, 常跟 “ 再、 一点、连” 等字连用): 等了半天 ~ 没见他来。 We had been waiting for him for a long time, yet he didn't turn up. 他病得一点 ~ 不想吃。 He is so ill that he doesn't feel like eating anything. 我永远 ~ 不会忘记听她唱那支歌时的情景。 I shall never forget hearing her singing that song. 现在连偏僻的山区 ~ 用上了拖拉机。 Nowadays tractors are used even in remote mountainous regions. 再冷的天我 ~ 不怕。 I can stand colder weather than this. Ⅱ [书] ❶ (表示判断、 解释等语气): 陈胜者, 阳城人 ~。 Chen Sheng was a native of Yangcheng. 非不能 ~, 是不为 ~。 It is not a question of ability but one of readiness. ❷ (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何 ~ ? How is that?; Why so? 是可忍 ~, 孰不可忍 ~ ? If this can be tolerated, what cannot? ❸ (用于句中, 表示停顿): 地之相去 ~, 千有余里。 The place is over a thousand li away. ❹ (表示嘱咐): 不可不慎 ~。 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❺ (表示感叹): 何其毒 ~! How pernicious! Ⅲ (姓氏) a surname: ~ 伯先 Ye Boxian ◆也好 it may not be a bad idea; may as well; whether ... or ...; no matter whether; 也门 Yemen; 也许 perhaps; probably; maybe 也yě ❹ 空空如也|良有以也|之乎者也
它·也·匜tā,tuō·yě,yí·yí (甲) (金) (篆) 这三个都是象形字。一曰像蛇(shé)。甲骨文也、它同字,读为tuō(古为“托何切”);二曰像女阴(许慎);三曰像古代的洗漱用的盆盂,称之为“匜”(yí)。《正字通》说,“也”便是“匜”,被借作虚词后,再加一“匚”,表示器皿。清代学者王筠也认为“也”是“匜”之本字。因字源、字义不同,读音各异,作声符时是多音字,生成的字有: tuo 阴平:拖(拖拉机) 阳平:陀(陀螺) 跎(“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钱鹤滩《明日歌》) 沱(沱江,在四川) 驼(骆驼) 砣(《字汇》:“砣,碾轮石也。”) 鸵(鸟名) 酡(酒后脸红,“修名未立身将老,青史当前面易酡。”——柳亚子《奇泪》) 柁(房屋结构中柱子上的横木) 坨(圆块,泥坨) 陁(盘陁) duò 舵(舵手,也写作“柁”) tā 它(第三人称代词,古可指人) 铊(金属元素) 他、她 yi 阳平:迤(逶迤) (移动) 蛇(委蛇) 椸(一种衣架) 上声:迤(迤逦) 酏(酏剂) 去声:(重叠) 相关链接 1.因为“也”作声符时是多音字,由它生成的字也多音,如“池”,《唐韵》:“徒河切。”音驼,与“沱”通;“迤逗”则读为tuōdòu。施,以“也”为声符,也读yí,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施施从外来。” 2.“地”,是古“坠”字的简化。上古有“坠”无“地”。《楚帛书》中的“坠”,由阝、它(也)、土合成。从甲骨文到楚帛书,“它”,先是猪,后是人或是蛇。意为“它”从山崖坠落到地上。后省去“阝”剩下土、也,属会意字(详见陈政《字源谈趣》454页)。《释名》说:“地,底也。”地,由“底”而得音。 3.王筠,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说文例释》。
也 金文; 篆yě[象形,像眼鏡蛇形。(《説文》:“也,女陰也。象形。 秦刻石也字。”不確。也,金文像蛇形。上古先民,打獵時遇到蛇,也會無意識地連喊也 ye!也 ye!也 ye!表示十分驚恐,擬這就是“也”字的發音由來。也,表示相同〈你去我也去〉。表示語氣:判斷語〈孔子山東曲阜人也〉,迭用〈他學而不厭,也誨人不倦。〉,婉轉〈我們雖没有見過他,却也天天聽説他。〉,強調〈連世界各國的人民也都欽佩他。〉)] 《詩經·秦風·權輿》:“今也每食不飽。”(如今没頓吃得飽。) 也yě(3画)
 *也yě3画 乛部 (1) 〈书〉助词。 1. 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 环滁皆山~|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2. 帮助加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何其谬~|是何言~?|是可忍,孰不可忍~? 3. 表示句中停顿: 今吾于人~,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副词。 1. 表示有相同之处: 他会唱中国歌,~会唱外国歌|队伍中有老人,~有小孩。 2. 连用,表示并列或对等: 风~停了,雨~住了|晚会上~唱歌,~跳舞。 3. 表示转折或让步: 雨再大,我们~要准时到达|宁可牺牲,~决不投降。 4. 表示委婉: 他的字~还拿得出手|今天的球踢得~还可以。 5. 表示强调: 一颗粮食~不浪费|他一心忙工作,连家~不顾了。 也 ☚ 乀部 氏部 ☛ 也yě甲骨文、西周至春秋金文作它(tā,又读tuō,也是蛇的本字)。即用为现代汉语的蛇。金文多用为匜(yí,一种洗手或盛酒的器具),匜形像它(蛇)。战国以后字形渐变。隶书又渐变为也字。楷书继承。古音声母舌尖音不少脱落,如多移、汤扬、殆怡例,或保留舌尖音,如也地他例,或分化为翘舌音,如蛇池施例。韵变如牙邪、涯衔、加茄例。战国以来用为语助词表示判断的。如: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又表示疑问或感叹。如:是何言也。又在句中表示停顿。如:昔也不怒而今也怒,何也?现代汉语用为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等。如:你去,我也去|也好,也不好。又表示加强语气。如:这话一点也不错。又表示转折或让步。如:即使天下雨,我也要出门。 也★常◎常
yě表意,金文1从口从乙,表示言语停顿,用于语气词;一说象形,金文2象有柄有流的匜形,本义为一种盛水或酒的器具,是“匜”的本字;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也”。假借为助词(表示判断、解释、疑问、停顿等语气)、副词(表示类同、并列、转折、强调)等。 【辨析】 以“也”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tā:他、她∣dì:地∣chí:池、驰、弛。也 (yí)古“匜”字。沃盥器也。 【按】也,今常音yě,作句末語氣詞、副詞。 也 ☚ 氏 𠂆 ☛ 也〈助〉语气助词。 (1) 用在正反问句的两项之间,表示较小的停顿。 《金》八: 迎儿问:“热了水,娘洗澡~不洗?”又十九: 嫂子,你下边有猫儿~没有? 《醒》八十: 老韩,你公母两个想我的话说的是~不是? 《聊·禳》二八: 你拿了去穿上,去那穿衣镜前照照你自家,看看俊~不俊? (2) 用在位于句尾的疑问代词“怎的”之前,构成反问句式“……也怎的”。“也”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金》二二: 那怕他二娘,莫不挟仇打我五棍儿~怎的?又二三: 相我没双鞋面儿,那个买与我双鞋面儿~怎的? (3) 用在比况助词“似(是)的/一般/般的”之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金》十二: 打开观看,果然黑油~一般好头发。又二六: 怪道囚根子唬的鬼~似的! 《醒》七八: 我见那水眼淫妇矮着个靶子,像个半头砖儿~是的。又三九: 胀痛得牛~般的叫唤。参看〖呀(yɑ)〗。
也“乜”之形误。乜,指示代词,那。 《聊·慈》四: 他娘说:“甚么也好哥哩!”又 《翻》九: 既是回心,就该寻思做也人。又十一: 叫哥哥你休胡吧,怎么咱爹来了家?说的也是那里话!(各例邹本作“乜”)又 《磨》二八: 二人说:“这腿已是折了。”张春说:“也是搭头。”参看正文〖乜(ni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