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顶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迹寳塔部 > 名塔 > 九頂塔 九頂塔 jiǔdǐngtǎ 座落於山東歷城縣柳埠村白虎山。塔頂一莖九出,故稱。始建於唐代。單層八角,塔身用水磨磚砌築。塔頂每角均有三層疊澀挑檐方形小塔一座,正中一座小塔高達一丈六尺,共計九座。明·徐邦才《九塔寺記》:“一莖上而頂九各出,構締詭巧,他寺所未經有。”參閱乾隆《山東通志·濟南府·秩祀》、《歷城縣志·古蹟考·寺觀》。 九顶塔 九顶塔在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灵鹫山九塔寺内。寺已废。此塔建于唐代,高13.3米,为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单层砖砌塔。塔身用水磨石砖对缝砌筑。正南面上方开一拱门,内设佛一尊。塔檐部叠涩出挑17层,而后叠涩收进16层,形成八角平座。上置小塔九座,形制均为三层叠涩挑檐方形塔,中间一塔高于四周的八塔。明人许邦才《九塔寺记》评价此塔“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谛诡巧,他寺所未经有”。 ☚ “大业七年造”四门塔 龙虎塔 ☛ 九顶塔 九顶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造像的组成部分。位于历城区柳埠东南灵鹫山西麓九塔寺内。塔为唐代所建。砖砌、单层、八面。每个墙面均为竖直弧身,不同于普通塔身的平直墙面。南面墙面有一拱形小门,内有石雕佛一、僧二。檐部为正反迭涩层,出挑十七层,上部收进十六层。全高13.3米。塔顶有方形小塔九座,皆三层叠涩挑檐,中心小塔高5.53米,余八座高2.84米。造型奇特,在我国建塔史上极为罕见。明人许邦才《九塔寺记》云:“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塔后悬崖有唐代摩崖造像三处,共十七龛五十八像,雕凿精美。 ☚ 千佛崖造像 2. 长清县 ☛ 九顶塔唐代砖塔。位于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灵鹫山上。唐代始建,砖砌塔身,单层,平面八角,顶有9座小塔,通高13.3米。檐部迭涩挑出17层,檐上又迭涩收进16层,形成八角平座。平座之上各隅均筑高2.84米的3层迭涩挑檐方形小塔1座,正中筑同样形状小塔1痤,高5.3米。塔南辟有佛室,内有石雕佛像1尊、僧人像2个。塔室四壁有残存壁画。塔后灵鹫山悬崖上有唐代摩崖造像3处,共有17龛58像,刻工精致。九顶塔和龙虎塔作为千佛崖造像的组成部分,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顶塔 九顶塔唐代砖塔。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灵鹫山麓九塔观音寺故址内。塔为单层八角,顶有小塔九座,水磨青砖砌筑,高13.3米,底边长1.97米。南面上部辟龛,内石雕佛像一座,僧二座。塔檐叠涩挑出17层,檐上又叠收16层,形成八角形平座。座上九座方形三层小塔均建于仰莲基座上。小塔各有龛门,中间一座龛门南向,高5.3米;角隅的八座龛门处于主塔棱角线上,各高2.84米。该塔工精料细,塔身八面多呈弧面,柔和秀丽,为其它寺塔所少见。塔后山崖现存唐天宝年间摩崖造像三处,共17龛58尊,具有盛唐风格,是济南地区珍贵的唐代历史文化遗产。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九女堆 九龙山崖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