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篇名。七绝。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一四。据旧注,此诗为王维十七岁时所写,是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作。其时王维大概客寓长安,而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以东,故诗题称“忆山东兄弟”。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直接抒写佳节思亲,后两句运用“反向设想”的传统手法,以想象家中兄弟们为自己不能与他们团聚而感到缺憾,反衬诗人思亲之情的深切。写得感情真挚,构思巧妙,既有朴素清新的特点,又具委婉曲折的风韵,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怀乡思亲的佳作。“每逢佳节倍思亲”则为广传人口的名句。清代沈德潜认为此诗受过《诗经·魏风·陟岵》的启发:“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唐诗别裁》卷一九)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洛阳女儿行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杂诗.其二 下一篇:山中送别 →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开元四年(716)秋。原注:“时年十七”,是王维少年时所作。九月九日:农历重阳节,也称重九,是日有登高、佩插茱萸以辟邪的习俗。山东:古代指华山以东,与关东(函谷关以东)含义相同,时诗人家中兄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首句两用“异”字,倍写客居之寂寥,“独”字又增凄凉之感。次句更是传颂千古的名句,盖思亲之情,平日已有,逢佳节而“倍”之,道出人所共有、而未经道出之体验,故深入人心。后二句则设想对方之思念自己,意境更深一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在他早期创作中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团聚、饮宴、登高为民族习俗。山东,指华山以东地区,包括作者家乡蒲州在内,所以称他在家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2〕茱萸: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能防止恶臭气味,习俗于重阳节这一天要折茱萸插在发上去邪避恶。 这首七绝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说出客居异乡之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普遍情感,由于它高度的概括性,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心理活动,使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 【解题】 此诗作于开元四年(716)秋。原注:“时年十七”,是王维少年时所作。九月九日:农历重阳节,也称重九,是日有登高、佩插茱萸以辟邪的习俗。山东:古代指华山以东,与关东(函谷关以东)含义相同,时诗人家中兄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首句两用“异”字,倍写客居之寂寥,“独”字又增凄凉之感。次句更是传颂千古的名句,盖思亲之情,平日已有,逢佳节而“倍”之,道出人所共有、而未经道出之体验,故深入人心。后二句则设想对方之思念自己,意境更深一层。 【注释】 ①异乡:指诗人所在地长安。②茱萸(zhu yu):植物名,有浓烈香味,可入药。古代风俗,重阳节佩茱萸囊以去邪辟恶。《续齐谐记》:“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急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少一人:指缺少作者自己一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