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乐府指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

❶词论。南宋沈义父作。一卷。论词注重形式、技巧。立论以周邦彦词为宗,以其音律和谐,格调闲雅,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可寻。近人蔡嵩云撰有《乐府指迷笺释》。
❷即张炎所作《词源》下卷。参见《词源》条。

☚ 词源   唐才子传 ☛
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

宋沈义父撰。沈氏所著有《时斋集》等,今传者唯《乐府指迷》一种。此书为沈义父与子侄辈讲论作词之法而作,共二十八则。书中首先称述吴文英所论作词之法:“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其馀各则所论,实均以此四条为准则,详细阐明吴词家法,最后仍以清真词为旨归。书中讲论作词起结、字面、炼句、用事、命意、协律,持论尚称中理。其称古曲谱多有异同,歌者不免增减,宋词不尽协律,极为允当。至论去声最要紧、平声字可用入声字替、上声字不可用去声字,剖析微芒,最为精核。唯论咏物不可直说、人名对不可对使,不免失之拘迂。是书未单刻印行,初附刻于明陈耀文《花草粹编》卷首,其后有《四库全书》本、《百尺楼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以金绳武活字本《花草粹编》为主,以他本汇校,并附诸家序跋,最称完善。笺释本有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

☚ 词源   吴礼部词话 ☛

《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

南宋沈义父著。沈义父,字伯时,一字时斋,震泽(江苏吴江)人。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以赋领乡荐,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宋亡不仕,以遗民终。沈氏著作除《乐府指迷》外,还有《时斋集》、《遗世颂》,但均已失传。

此书是论作词之法的专著,共28条。因短小,向无单行本,附刻于陈晦伯《花草粹编》卷首。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蔡嵩云的笺释本。

沈氏在该书中主要记述作词技巧,提出四条词论宗旨:“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作者对音律造诣颇深,提出四声运用三原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评价极高,称“剖析毫芒,最为精核”。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第3条,“用字不可太露”。以至于提倡用代字,如说桃,用“红雨”、“列郎”;说柳,用“章台”、“灞岸”等。尽管作者强调作词含蓄,婉曲,但对因用代字而致晦涩之病也不以为然。 他认为咏物应写出事物具体特征。“如咏梨花,须用樊川、一枝带雨等事”,“若全篇只说花之白,则凡白花背可用,如何见得是梨花?”

作者与吴文英(梦窗)过从甚密,“暇日相与唱酬”,“讲论作词之法”,因此词论受梦窗影响颇深。蔡嵩云先生说,宋末词风,梦窗家法,均于是编窥见一斑,此论甚为肯綮。


乐府指迷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乐府指迷

词话。一卷。南宋沈义父撰。沈义父(生卒年不详),字伯时,一字时斋。震泽(今属江苏吴江)人。嘉熙元年(1237)以赋领乡荐,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致仕归,建义塾讲学。宋亡隐居不仕,以遗民终。乐府指迷》凡二十九则。其总论云:“壬寅秋,始识静翁(翁元龙,吴文英弟)于泽滨。癸卯识梦窗(吴文英)。暇日相与唱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可见书当作于理宗淳祐三年(1243)后。此书系传授吴文英家法,以讨论作法技巧为宗旨。

《乐府指迷》论词,首立四条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从歌唱、字面、立意等方面概括了宋代风雅词派的基本创作经验,而大旨归于雅正。合于此标准的作家,他首推周邦彦:“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次为吴文英:“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显然所崇尚的是周、吴为代表的质实密丽一派,与张炎《词源》大同而小异。对宋代词人康与之、柳永,则因其“未免有鄙俗语”,不合雅正,多所贬抑。

在词的作法技巧方面,此书新义颇多,可资研讨。如关于声律:“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然后更将古知音人曲,一腔三两只参订,如都用去声,亦必用去声。其次如平声,却用得入声字替。上声字最不可用去声字替。”万树《词律》,实祖其说。“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唯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如关于大词小词作法:“作大词,先须立间架,将事与意分定了。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小词只要些新意,不可太高远,却易得古人句,同一要炼句。”此外如论造句、虚字、词腔、代字、用事、起结、过处等等,都是深造有得之言。

《乐府指迷》对南宋词与乐分离之势亦有记载:“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闹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甚至咏月却说雨,咏春却说秋……”可见当时风气,及文士不重律,乐工不重文,两者背道而驰的情形。又讨论了豪放与叶律的问题:“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也。如东坡之《哨遍》、杨花《水龙吟》,稼轩之《摸鱼儿》之类,则知诸贤非不能也。”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苏、辛词。这些都是关于词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但他为反对直露,提倡多用代字,如用“红雨”代桃,“章台”代柳等等,遭到王国维的尖锐批评。

无单行本,附刻于明陈耀文《花草粹编》卷首,后收入《四库全书》。有《晚翠楼丛书》本、《百尺楼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本。通行的有《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蔡嵩云笺释本与张炎《词源》合刊,引证甚博,阐发旨意颇为详切。

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

南宋沈义父著。沈义父论词立四标准:即“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并以此为准绳,评价当时词人的得失,分析词的创作问题。他认为词是音乐文学,要有“可歌”性“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此乃“大病”。他要求遣词造句,要避免用“鄙俗语”,要采用温庭筠、李贺、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字面好而不俗者, “吾辈只当以古雅为主”。他要求立意要慎之又慎,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最好。又说:“作大词,先须立间架,将事与意分定了……作小词只要些新意,不可太高远”。此外,还谈及造句、四声、押韵、词腔等。由于作者是词人,有着创作实践,因而论词的创作问题,具体而深切,特别是分析词律,“剖析微芒,最为精核”(《四库提要》),是一部较重要的词论专著。

☚ 碧鸡漫志   词旨 ☛
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

宋·沈义父撰。一卷。义父字伯时,时斋。生卒不详。震泽 (今江苏吴县) 人。主要活动于理宗时代。曾为白鹿洞书院山长。宋亡隐居不仕。全书二十九则,首则为总论,余二十八则乃论词的形式、词的作法,以及评论词人词作的得失。持论多能中理。此书论词强调艺术技巧,以周邦彦为宗,立有四条标准:“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因之,对苏辛一派的豪放词表示不满,而最推崇周邦彦,认为“清真 (周邦彦)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对后世作词评词影响很大。其于词之四声所标举的三原则,剖析毫芒,颇有参考价值。有影印《四库全书》本、《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蔡嵩云笺释本。

☚ 词源   滹南诗话 ☛

乐府指迷

词论。南宋沈义父撰。一卷。义父字伯时,吴江(今属江苏)人。宋亡,隐居不仕。此编前有沈氏自序,谓得词法于翁逢龙、吴文英,故作此以传子弟。凡二十八则。作者对词篇创作中诸多理论问题用“得之所闻”,糅合己意,分门别类予以阐述。以“指迷”名书,意即探讨作词途径,使人不入迷津。此编原附刻于《花草粹编》卷首,《四库全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本、《百尺楼丛书》本皆从此出,误字甚多。今人唐圭璋汇校订误,并附诸家序跋,刊入《词话丛编》,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出版《乐府指迷笺释》(蔡嵩云笺释)可参考。

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

词话。一卷。南宋沈义父撰。沈义父(生卒年不详),字伯时,一字时斋。震泽(今属江苏吴江)人。嘉熙元年(1237)以赋领乡荐,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致仕归,建义塾讲学。宋亡隐居不仕,以遗民终。乐府指迷》凡二十九则。其总论云:“壬寅秋,始识静翁(翁元龙,吴文英弟)于泽滨。癸卯识梦窗(吴文英)。暇日相与唱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可见书当作于理宗淳祐三年(1243)后。此书系传授吴文英家法,以讨论作法技巧为宗旨。
《乐府指迷》论词,首立四条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从歌唱、字面、立意等方面概括了宋代风雅词派的基本创作经验,而大旨归于雅正。合于此标准的作家,他首推周邦彦:“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次为吴文英:“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显然所崇尚的是周、吴为代表的质实密丽一派,与张炎《词源》大同而小异。对宋代词人康与之、柳永,则因其“未免有鄙俗语”,不合雅正,多所贬抑。
在词的作法技巧方面,此书新义颇多,可资研讨。如关于声律:“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然后更将古知音人曲,一腔三两只参订,如都用去声,亦必用去声。其次如平声,却用得入声字替。上声字最不可用去声字替。”万树《词律》,实祖其说。“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唯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如关于大词小词作法:“作大词,先须立间架,将事与意分定了。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铺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小词只要些新意,不可太高远,却易得古人句,同一要炼句。”此外如论造句、虚字、词腔、代字、用事、起结、过处等等,都是深造有得之言。
《乐府指迷》对南宋词与乐分离之势亦有记载:“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闹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甚至咏月却说雨,咏春却说秋……”可见当时风气,及文士不重律,乐工不重文,两者背道而驰的情形。又讨论了豪放与叶律的问题:“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诸贤之词,固豪放矣,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也。如东坡之《哨遍》、杨花《水龙吟》,稼轩之《摸鱼儿》之类,则知诸贤非不能也。”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苏、辛词。这些都是关于词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但他为反对直露,提倡多用代字,如用“红雨”代桃,“章台”代柳等等,遭到王国维的尖锐批评。
无单行本,附刻于明陈耀文《花草粹编》卷首,后收入《四库全书》。有《晚翠楼丛书》本、《百尺楼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本。通行的有《词话丛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蔡嵩云笺释本与张炎《词源》合刊,引证甚博,阐发旨意颇为详切。

☚ 古今词话   词源 ☛

乐府指迷

一卷。宋张炎(1248—约1320)撰。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原西秦(今甘肃榆中北)人,家居临安 (今浙江杭州市),张枢之子。张炎幼承家学,宋亡后,潜迹不仕。纵游浙东西,落拓以终。平生工为长短句,常与王沂孙唱和。以“春水词”得名,世号为“张春水”;又以“解连环”、“咏孤雁”人争传之,因又号“张孤雁”。张炎词专重声律,多苍凉激楚之音。著有 《山中白云词》八卷。陈继儒《续秘笈》载《乐府指迷》,题曰西秦张玉田。玉田为张炎之别号,西秦指炎祖张俊之祖贯。其书分“词源”、“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十四篇。附杨万里《作词五要》五则。曹溶《学海类编》收此书,较此本多一北轩居士跋,其跋误以胡震亨《唐音癸签》,与胡应麟《诗薮》合为一书,极疏舛。本书即张炎所撰《词源》的下卷,主要论述制曲作词的一些理论观点,可由此考见宋代乐府之制。《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予以介绍,有今人校点通行本行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