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乐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1首 (曲)明·乐府 香罗带一更夜气清。 瑶阶露零。 奴家等得镫半昏。 强将针黹度閒情。 也,思量薄幸,全无志诚。 今宵那搭花径行。 一江风撇得人冷冷清清。 门掩孤帏静。 红鸳被怎温。 红鸳被怎温。 青鸾梦未成。 又感起相思病。 乐府 乐府诗体名。原为音乐官署。创设于汉武帝,掌管朝令庙堂所用乐章,兼及制作乐谱、乐辞和采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乐府官署所制作、采集的乐辞和诗歌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其后,又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用乐府旧题仿作的不合乐作品,统称为“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剧曲等,因为配乐歌唱,有时也称为“乐府”。 ☚ 骚体 古乐府 ☛ 乐府 乐府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秦代,为“少府”属下一个官署。汉初设乐府令,可能为掌管郊庙朝会的贵族乐章的乐官。《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九章之歌。”乐府机构较庞大,人员多至八百,官吏有“令”、“音监”、“游徼”等名目。汉哀帝绥和二年罢省乐府。后世,掌管音乐的机构名称各不相同:六朝时,或作太乐乐府,或前作乐府后改太乐;唐朝,在大乐署外另设教坊、梨园;唐以后也不再有乐府设施。 ☚ 鼓师 教坊 ☛ 乐府 乐府❶古代主管宫廷乐舞的机构。其职责包括掌管皇家祭祀、巡行、宴乐时使用的乐舞和采录民间歌舞。《汉书 ·礼乐志》记汉武帝时“乃立乐府”。唐颜师古《汉书》注称此乃“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般多从此说。但《汉书 ·礼乐志》又记有“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史记·乐书》、贾谊《新书 ·匈奴》均言及汉惠帝、文帝、景帝时已有“乐府”;此外,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错银小钟上镌有篆书“乐府”二字。因而关于“乐府”开始创立的时间,目前尚无定论。自汉代以后,晋、隋等朝仍相沿设有“乐府”,唐代有“大乐署”而无“乐府”,并另设“教坊”、“梨园”。此后各朝均未再设“乐府”。 ☚ 咏剧诗 词馀 ☛ 乐府
乐府 古代的一种诗体。“乐府”最初指掌管音乐的官署,据现代的考古发现,“乐府” 一名约始于秦代。汉承秦制,也设有这种机构,其职责是创作朝廷各种仪式所需要的音乐、训练乐工、收集各地民歌等。汉代人将乐府配乐演唱的歌曲或编录的民歌称为 “歌诗”,魏晋六朝人始称这些“歌诗” 为 “乐府”或 “乐府诗”,并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诗体 (如萧统 《文选》 与刘勰 《文心雕龙》)。汉代乐府诗既有文学侍臣的歌功颂德之作,如祭祀天地的《郊祀歌》,也有民间 “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的歌谣,总之都是合乐可歌的作品。这些作品一经乐府演唱便流行开来,后代照其曲谱重新作词入乐的也被称为 “乐府”; 再后来,音乐失传,仅存歌名和歌词,诗人只是沿用乐府旧题,与原来的音乐毫不相关,甚至连句式都不相同,却照称 “乐府” 不误。如古乐府有《薤露》、《蒿里》两题,据崔豹《古今注》: “《薤露》《蒿里》,泣丧歌也。本出自田横门人,田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 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 《薤露》 一曲的歌词是:“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沿用此题的新作: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阿。” 《蒿里》 一曲的歌词是: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踯蹰。”魏武帝曹操沿用此题的新作: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样,“乐府” 就名不符实,只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作为一种诗体,被后代称为 “乐府诗”的作品,除了都具有一个古乐府的旧题而外,几乎没有共同的特点可言,而这正是乐府诗的特点。如乐府诗的句式就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混合式的杂言,同一题目的作品,其句式、句数等可以完全不同,如上引《薤露》和 《蒿里》。乐府诗没有什么格律限制,实际上就是古代的 “自由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是连乐府旧题也不用,而只取其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传统和便于配乐传唱的特点,根据时事自立新题,号为 “新乐府”。 乐府 乐府中国秦汉至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秦代,与“太乐”并立,属内廷掌管。汉武帝时予以扩建,大量搜集民间俗乐充实乐府,遂使“乐府”成为汉代乐府官署所搜集和创制的歌辞及其乐曲的代称。后人模仿这些作品进行创作,“乐府”又成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名称,即所谓“乐府诗体”。 ☚ 语业 别调 ☛ 乐府古代诗体名。“乐府”原指主管音乐的官署,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汉武帝时定郊祀礼,立乐府,掌管朝廷宴飨、巡行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遂将乐府所采制的乐歌称为乐府,亦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后人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和戏曲以其可以配合音乐歌唱,有时也称乐府。宋严羽《沧浪诗话》:“乐府,汉武帝定郊祀立乐府,采齐、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以其音词可被于弦歌也。乐府具备诸体、兼统众名也。”清顾炎武《日知录》:“乐府是官府之名也,其官有令,有音监,有游侥。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 乐府〈隐〉宋代市语指教坊。见《绮谈市语·宫殿门》。 乐府yuèfǔ〈名〉古代指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开始设立,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等,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乐府yuè fǔ一作“乐局”。宋代市语谓教坊。《绮谈市语·宫殿门》:“教坊: 乐局; 乐府。” 乐府 乐府古代诗体名。“乐府”本指主管音乐的官署,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立乐府,掌管朝廷宴飨、巡行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遂将乐府所采制的乐歌称为乐府。再后又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后人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以其可以配乐,有时也称乐府。宋·严羽《沧浪诗话》:“乐府,汉武帝定郊祀立乐府,采齐楚赵魏之声以入乐府,以其音词可被于弦歌也。乐府具备诸体,兼统众名也。”清·顾炎武《日知录》:“乐府是官署之名,其官有令,有音监,有游侥。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 ☚ 歌行 宫体诗 ☛ 乐府 乐府(一)主管音乐的官署。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正式建立乐府。《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 古诗 五言诗 ☛ 乐府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也指乐府官署采集的诗歌。后世的词、散曲以及民间流行的曲调等有时也称乐府。邵长蘅《阎典史传》:“而许用德制~《五更转》曲,令善讴者曼声歌之。” 乐府 乐府古代音乐官署。始建于秦。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朝会饮宴及巡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兼及搜集民间歌曲、乐曲。自魏、晋至唐,对可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这已和汉以前的乐府意义不同了。宋以后的词、散曲亦称乐府。 ☚ (二)音乐机构与乐舞类别 太常寺 ☛ 乐府 乐府古代音乐官署。始建于秦。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朝会饮宴及巡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兼及搜集民间歌曲、乐曲。自魏、晋至唐,对可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这已和汉以前的乐府意义不同了。宋以后的词、散曲亦称乐府。 ☚ (二)音乐机构与乐舞类别 太常寺 ☛ 乐府 138 乐府宫廷音乐机构。始设于秦,而终于隋。初与“太乐”并立,公元前6年汉哀帝下令“罢乐府官”,遂将乐府并入太乐。晋、隋间称“太乐乐府”。唐代在大乐署之外,另设教坊与梨园,而无乐府之名。梁代刘勰、唐代颜师古、宋代郭茂倩与郑樵等曾将《汉书·礼乐志》所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一文,释为武帝时始创乐府建制;宋代王应麟、清代何焯等则据该书另一处记载:“孝惠二年(前193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认为乐府创立当早于武帝。1977年由秦始皇陵出土错银小钟,钟钮侧镌有篆书“乐府”二字。始知乐府创于秦,兴于汉。所谓“武帝立乐府”,实为对乐府机构的一次改组与扩充。 ☚ 大司乐 教坊 ☛ 乐府 乐府官署名。汉代置。掌宫中及祭祀典礼用乐舞之事。《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上方立乐府,使司马相如等造为诗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絃次初诗以合八音之调。”胡三省注:“乐府有《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使童男女70人歌之。师古曰: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 ☚ 乐部 云和署 ☛ 乐府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其职责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乐辞,将文人的诗歌和民间歌辞配以乐曲,以备当时朝廷祭祀及朝会饮宴时演奏。《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视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这种音乐机构一直保存到东汉末年。汉代乐府采集歌辞的地域较广,除文人的作品以外,也搜集了不少民间歌曲。因此,不少诗歌得以保存下来。后来也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说: “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乐府诗集》中就将陶唐氏之作至五代间的乐府体诗歌,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十二类。 ☚ 燕乐 伶 ☛ 乐府 乐府❶中国古代管理音乐事务的官僚机构。始于秦代,至西汉武帝时最为庞大。以乐府令为主管,下设乐府音监、乐府仆射、乐府游徼等官。其职责,为采集民间音乐素材,经过加工,配上相应的乐器伴奏,以供宫廷贵族之用。汉哀帝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 将其废罢,后世仍设有管理音乐的机构,或称“太乐乐府”,或称“大予乐”等。至北齐时,置 “太乐署”,隋、唐以后沿用,以掌雅乐。唐代又设教坊以掌燕乐、俗乐,“乐府”之官名遂绝。然而,此后人们仍惯称负责音乐管理的机构为 “乐府”。 ☚ 汉宫秋 鼓吹乐 ☛ 乐府 乐府“乐府” 一词的涵义较广,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乐府原是汉代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其职责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训练乐工,并将文人的诗歌和民歌配以乐曲,以备朝廷祭祀、朝会、晏饮时演奏,这种机构一直保持到东汉末年。汉乐府民歌产生于街陌之间,其语言朴实明快,句型变化丰富,形象活泼生动,较多地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特色。这 一时期乐府民歌的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斗争,表现出劳动人民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不义战争的反抗呼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 一代诗风,对于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将乐府所演唱的诗,称作 “乐府”,后来逐渐由官署名称演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唐代时乐府诗已经完全抛开音乐,而只注重其中的社会生活内容了,于是乐府又成为一种带有批判现实的讽刺诗的代名词了。至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诗词、散曲等,有时也称“乐府”。 ☚ 韵文 歌行 ☛ 乐府❶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始置。掌管朝会、宴乐、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并负责采集民歌,配以乐曲。 乐府一卷。明周道仁(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周道仁,字以修,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是集所作拟汉、魏乐府诗共一百零三章,原附于所刊孙一元《太白山人稿》后。自序称道不师孔、颜,学不则经、史,性不本忠、孝,法不宪天王,岂伊无才,致讥寡识。其论甚正,但其诗则仍不脱摹拟形似。 乐府 乐府秦汉音乐机构。秦代始设,汉武帝时扩充,汉哀帝时罢置。武帝以前,乐府基本上没有活动,形同虚设。武帝起,乐府除翻旧改新制作雅乐外,还广泛采集民间歌谣、乐舞,并加以整理改编,以适应宫廷演奏。乐府设有令、丞,武帝后又增设音监、游徼。乐工人数在成帝时有千人之多,哀帝罢乐府时尚有829人。乐工有较细分工,有选读民歌的夜诵员,测音的听工,制作维修乐器的柱工、绳弦工,进行专门演奏的郊祭乐员、骑吹鼓员、邯郸鼓员、江南鼓员、巴渝鼓员、竽工、琴工、蔡讴员、秦倡员等种类。 ☚ 鸡鸣曲 胡笳 ☛ 乐府樂府yuè fǔ泛指入乐的诗歌。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 乐府yue fu❶Music Bureau 乐府yue fumusic bureau; ballads 乐府yuefu;folk rhyme 乐府yuè fǔ官署名,西汉置,掌管宫廷、祭祀等用乐,惠帝立乐府,夏侯宽为乐府令,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有乐人八百二十九名,后减免四百四十一人。乐府还掌采诗配乐,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汉书·礼乐志》。《后汉书·马援列传》:"故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 乐府秦、汉宫廷音乐机构。与主管宫廷雅乐的机构——太乐分署,属少府统管,主要职掌为搜集、整理各地民间乐曲,具体组织管理宫廷俗乐及各种杂技表演。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供养。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乐府……十六官令丞”,可知乐府之设,始于秦代。1977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出土错银小钟,钮侧镌刻有“乐府”二字,也为这一机构的设立时间提供了实物证据。多年来,学术界普遍认定乐府创立于汉武帝时,依据是《汉书·礼乐志》所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及唐颜师古所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始于此”。其实,汉代文献所载多有说明早在武帝之前,就已有此设置了。如《汉书·礼乐志》记载:“孝惠二年(前193),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将房中乐更名为安世乐。又如《史记·乐书》记载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惠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都证实了这一点,从而也能纠正沿袭多年的误解。乐府的官员,主要有乐府令和乐府丞,负责行政事务。下属官员有所谓“乐府三丞”,即主管音乐专业事务的乐府音监,协助管理具体行政事务的乐府仆射,和负责巡行各地采集整理民间乐曲的乐府游徼。《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等大量民间乐歌及其他乐歌共28家314篇,反映出了汉代乐府音乐活动的范围之广和实绩之大。汉代乐府的鼎盛时期是在汉武帝时。武帝既具雄才大略,又倚国势强盛,于是好大喜功,四处巡行,广为祭祀,“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东汉班固《两都赋序》)。这时,武帝曾设协律都尉一职,由武帝宠幸的李夫人之兄、著名音乐家李延年充任,佩二千石印绶。此职汉代文献屡有提及,但不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亦不闻他人任此职,恐非常设之官。李延年不仅为郊祀大典配制了十九首乐曲,还根据张骞通西域后传回的胡曲《摩诃兜勒》的曲调风格,创作了28首新曲,被称为“新声二十八解”,作为仪仗使用的军乐。这说明汉代乐府的成就,是与许多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家卓越的音乐才能分不开的。关于乐府的规模和音乐活动范围,如果从《汉书·礼乐志》所载汉袁帝绥和二年(前7)罢撤乐府官置、裁撤乐府人员的记载来考察的话,可知当时乐府人员竟多达829人。其中有郊庙祭祀乐队、宫廷宴乐乐队、朝贺礼仪乐队等专业乐队,有演唱各地民歌的专业演员,有诸般杂技演出专业人员,以及乐器制作、音律校准等人员。另外,乐府还具有培训专业音乐人才的职能,有“师学百四十二人”。汉哀帝裁罢乐府后,其人员减为388人,归属太乐令统属,乐府便实存而名义无存了。东汉时的黄门鼓吹署、曹魏时的清商署,西晋时的鼓吹署以及后代的有关音乐机构,无论规模或音乐活动范围,都难与西汉时相比了。 乐府即白居易的 《乐府诗》。 乐府❶官署名。主管音乐。汉武帝定郊祀礼,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名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 乐府❶主管音乐的官署。始于秦,汉惠帝时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