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乌衣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乌衣巷

乌衣巷

七绝。唐刘禹锡作。此乃诗人最得意的怀古名篇,诗中以飞燕这一艺术形象为媒介,暗示乌衣巷昔日的繁华,并与今日的荒凉形成鲜明对照,寄寓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诗歌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寓意却含蕴不露,发人深思,曾令大诗人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新乐府 ☛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之二。朱雀桥为金陵城中秦淮河上浮桥,东晋时建;乌衣巷位于秦淮河南,东吴时设兵营于此,军士皆著黑衣,因以名巷。前二句中两个地名空灵地唤起对昔日繁华的回忆,两个景物全景后二句是特写。乌衣巷又是东晋王导、谢安等贵族居住地,眼下尽为民宅,黄昏时分,只见双双燕子归窠,这个即景好句又包含许许多多的潜台词。句中通过“王谢堂”与“百姓家”对比,暗示的是老屋易主,——还有什么比老屋易主更能表现沧桑感触的呢?更何况是华堂深宅易为普通民居!
 鲁迅《故乡》开头写道:“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第二日清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普通人家尚不免有这样的今昔盛衰之感,何况王谢那样的大家族!个人的一生尚且有这样的悲怆,何况历史的改朝换代!
 此诗的即小见大与前诗的背面烘托,是七绝创作的诀窍所在,刘禹锡是深得个中三昧的。
 这两诗对后世诗词影响极大,北宋大词人周邦彦名篇《西河·金陵怀古》云:“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全词即隐括此二诗及南朝乐府“莫愁在何处,住在石城西;艇子折两桨,催送莫愁来”而成,张炎谓清真最长处在善融化古人诗句,如自己出,此即著例。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乌衣巷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刘禹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蜀先主庙 →
诗词简介:
此诗为怀古抒情诗,《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诗人站在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抚 今追昔,沧桑之感涌上心头。遥望当年:桥上一对铜质朱雀闪闪发光、栩栩如生, 朱雀桥边熙熙攘攘,行旅繁忙;乌衣巷口,衣冠往来,车马喧嚣,王侯府第富丽堂皇。 可如今,放眼望去,野草丛丛、野花点点,桥边衍生,自长自灭,行人稀落,一片荒凉; 小巷深暗,一抹斜晖,日薄西山,寂寥惨淡。

这时,悠然怀古的诗人,按照俗套的写法,可能要问“乌衣巷有何人住,回首 令人忆谢家”之类的话了。出人意料之外,诗人望着在朱雀桥、乌衣巷上空翩翩而 舞的飞燕,灵机一动,写出了怀古绝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在王谢权门高高厅堂檐檩之上筑窠的燕子,不可能活到五百年,但谁又能否定 它们不是传宗接代的新燕呢?它们的祖先,就是当年繁华无比的朱雀桥和乌衣巷的 见证者。可今天,乌衣巷历经六朝变迁(当然包括战火之乱),房屋已经不是当年 宰辅的华厦大院,房屋里住的人也不可能是贵族王公的子孙后代,而是寻常百姓。 冬去春来,无可奈何,新燕们只有顺应历史的变迁,飞入寻常百姓家筑窠生息了。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 wū yī xiànɡ 》 
    《 乌 衣 巷 》 
    .[ tánɡ ]. liú yǔ xī.
    .[ 唐 ]. 刘 禹 锡.
    zhū què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 , wū yī xiànɡ kǒu xī yánɡ xié 。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jiù shí wánɡ xiè tánɡ qián yàn , fēi rù xún chánɡ bǎi xìnɡ jiā 。 
    旧 时 王 谢 堂 前 燕 ,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朱雀桥边丛生的野草寂寞地开花,乌衣巷口惨淡的夕阳斜挂。当年王谢华堂前的燕子,已飞入平常的百姓人家。

    【翻译】
    今译
    萧瑟的野草
    在朱雀桥边盛开怒放,
    一抹惨淡的残阳
    洒在乌衣巷。
    燕子呀,你们昔时
    飞在王谢宅里那高大的华堂,
    今日呀,飞进了
    寻常百姓人家
    那低矮的房梁。
  • (1)乌衣巷:为秦淮河南,离朱雀桥边不远的金陵名巷。原本是东吴兵营,因兵士皆穿乌衣, 故名“乌衣巷”。东晋初,王导和谢安等豪门大族居住此地,乌衣巷故又成豪宅居地 的代名词。
    (2)朱雀桥:建于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故又名“朱雀航”,为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年间所建, 一直为东晋及以后四个小王朝豪门贵族游玩的地方。
  • 【集评】 明·唐汝询:“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唐诗解》)
    清·吴瑞荣:“寄兴幽渺,与子美此曲天上同工。”(《唐诗笺要》后集)
    清·施补华:“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
    清·何文焕:“妙处全在‘旧’字及‘寻常’字。《四溟》云:‘或有易之者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占金成铁矣。”(《历代诗话考索》)

    【点评】 《金陵五题》皆咏六朝兴废事,此篇兴寄之深微,可与《石头城》诗媲美。古人说:“七言绝句,贵言微旨远,语浅情深,如清庙之瑟,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观于此诗,实当之无愧。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六朝是一个风流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风云多变的时代。多少豪杰英雄、佳人才子意气风发, 演出了无数动人美丽的故事, 可又都如流水般转瞬即逝。历史似乎在这里显得特别无常, 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在古代咏史诗中, 六朝几乎成了 一个专题, 去此不远的唐代, 更加记忆犹新, 反复吟哦。仅刘禹锡就写过 《石头城》、《台城》等好几首。而这首 《乌衣巷》,则为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名篇。
     
    南京(旧称金陵),是六朝一脉相承的建都之地;朱雀桥,就横跨在南京城远近闻名的秦淮河上。这儿白天车水马龙,夜来笙歌萦绕, 自是王公贵族、名商富贾的好去处。乌衣巷,正位于朱雀桥南端河岸,更是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之勋王导、宰相谢安等权倾天下的朝廷重臣,都居住这里。乌衣巷即因谢家子弟皆身着黑衣而得名。想当年, 乌衣巷高楼深院, 衣冠往来, 车骑雍雅, 一派豪华。然而, 曾几何时, 虽然谢安谢石能在淝水大败前秦符坚的军队, 东晋王朝却很快在争权的杀伐中灭亡了。经历过往日的繁华与峥嵘,此刻,这两个紧紧庇连的地方显得特别宁静。诗人起笔就描绘了它们春日黄昏的景象:野草闲花寂寞无赖,长满了桥边巷口, 夕阳则一任最后的斜晖向它们缓缓地告别。春天, 暗示着往日的辉煌岁月, 可残阳照耀, 野草正诉说着今日的破败。从形式说, 这两句诗不仅色彩鲜明, 意象生动, 而且对仗工整, 语句精炼。朱雀桥对乌衣巷,野草对斜阳,花(动词,开花)对斜(动词,斜照),野草花与夕阳斜互文,两物皆指两地,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
     
     更有诗味是后面两句。这时如果作者直抒胸臆,纵有多么深刻,也难免言尽意止,犯名诗家之大忌。然而作者的神来之笔,点化几只归巢的飞燕,把诗的意境染衬得如此丰厚深邃,难怪令白居易“掉头苦吟, 叹赏良久” 了。
     
     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并不因人世的沧桑而变更,它飞越过历史的春秋,王谢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楼宇已变成了普通百姓的低矮房舍。其实,一只燕子无论怎么长寿,也不过数年,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早已不可能是王谢堂前的燕子了。不过在想象丰富、慷慨良多的诗人看来,这燕子确实飞越了人间的历史。它默默无闻,似曾相识,摆脱了今昔变迁的对比, 成为历史的证物。它与过去将来同在。
     
    能超越历史的或许还有寻常百姓。他们也默默无闻地生息着,云舒云卷,花开花落,权贵豪门的兴替盛衰,全不与他们相干。大浪淘尽泥沙、黄土掩过风流,生活最终还属于他们。你看,燕子不是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么?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常爱触物起情,追昔怀古,把流逝的历史转换到现实的空间中进行观照,从中体会许多生活的深层意味,并由此溶进他们的心境和诗境。刘禹锡这首咏史诗,所以能超越历史,赢得历代无数读者的共鸣, 其奥秘魅力也就在这里。
  •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 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 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 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 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 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 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 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 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 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 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 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 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 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 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 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 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 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 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 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 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 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 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 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 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 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 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 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 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 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 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 心和丰富的想像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 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 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 起读者的想像,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 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 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 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 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  
     这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是前一首的姊妹篇。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三国吴时于此置乌衣营,以兵士服乌衣而得名。东晋时,王、谢诸望族聚居于此。《舆地纪胜》说: “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乌衣巷,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些煊赫一时的门阀士族的没落。
     
    这首诗还是从写景入手,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客观景物表达诗人所要暗示给读者的主观感情。朱雀桥,是朱雀门外的古浮桥,横跨秦淮河,一名朱雀航。自晋太宁二年(324)以后,航以船舶连接而成,长九十步,宽六丈,在秦淮河二十四航中最大,又在都城正南,故亦名大航、南航。起句点出“朱雀桥”,巧妙地借其邻近乌衣巷的地理位置引起读者的历史联想。昔日桥上之车马喧阗,行旅繁忙,冠盖往来,熙熙攘攘,无须再着一词,自在读者意会之中。然而此桥隋灭陈后废去,到作者写此诗时,已有二百多年了。二百年后的朱雀桥边,只有芜杂的野草和星星点点的不知名的小花,在此滋蔓。如果此桥尚在,人来人往,桥边是不会长满野草的;只有桥去之后,行人罕至,才致野草丛生。它们自生自灭,花开花谢,点染着荒凉冷落的环境。“朱雀桥边”与“野草花”搭配,一起一落,一热一冷,使读者不免产生一种历史的失落感。二句写到“乌衣巷”,但这前朝贵族聚居之处此刻已夕阳西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历来是衰败的象征。古老的街道,笼罩在苍凉的落日余辉中,给人以萧条、荒凉之感,教人怎么也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车马填闉,人声鼎沸,豪族聚居,倾半天下的地方。“夕阳”与“野草”呼应,悲凉、寂寥、惨淡的氛围愈益浓重。第三句中归巢燕子的出现,似乎又给画面带来一点生意。《江南通志》载: “晋王、谢故居,旧有堂,额曰‘来燕’。”诗人也许是由这里产生的联想吧。燕子而是“王、谢堂前”的,可见旧主人之声势煊赫;王、谢大族如能象这代代相传回归故处的燕子,则真是家族鼎盛绵延不绝了。而如今又到了燕子归巢的时节,昔日之“来燕堂”又在哪里呢?第四句峰回路转,亮出全诗主旨: “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依旧归巢,旧屋却已易主——昔日王、谢之“来燕堂”,如今已变成普普通通的民居了。这第四句是全诗的归宿,其中包藏着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昔与今,盛与衰,历史与现实,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水乳交融在一起,历史板块撞击时迸发出的火花在这里凝冻、沉积。貌似平淡的诗句,却隐括了内涵丰富的内容,从中可以聆听到巨大的盛衰剧变下诗人心灵的颤音与和鸣。
     
     这首诗写的是春景。野草开花、燕子归巢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但诗人笔下之破落衰败的乌衣巷,却与春天应有的富丽景象不符,更与江南春景极不协调。诗人正是通过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前燕与野草花、夕阳斜、百姓家的鲜明比照,将升沉变替、人世沧桑等重大历史变迁用反衬暗示给读者,让读者从中去领略它的深刻涵义。本诗写的虽是王、谢两家的没落结局,但它的典型意义却远远超出了这两个家族的盛衰,而寓有封建社会中整个贵族阶级的必然命运在内。对于日趋没落的中唐统治阶级来说,更具有引古鉴今之讽刺意味。此诗一出,不胫而走,名家击节,风闻海内,其根本原因当在于此。
     
    不言王、谢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唐汝询《唐诗解》)
     
    此诗是梦得叹当时执政贬抑梦得者今安在乎?……乌衣巷口旧时甲第连云,堂前燕子竟以为泰山之靠。王、谢既以门第相高,而燕子之眼眶亦大,百姓人家不敢望燕子之影,何况作巢垒于其家哉。何意王、谢之堂已毁,旧时燕子无有栖泊之处,但是人家檐前便去垒泥哺子。可怜可悯。言百姓家,已大为燕子不堪,又加“寻常”二字于其上,则为燕子旧时主人何堪?故知不是扫燕子之兴,是扫王、谢之兴;王、谢之兴为何去扫他?盖欲扫当时执政之兴也。(徐增《说唐诗》卷十一)
     
    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沈德潜《唐诗别裁》)
     
    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施补华《岘佣说诗》)
     
    朱雀桥、乌衣巷皆当日画舸雕鞍、花月沉酣之地,桑海几经,剩有野草闲花与夕阳相妩媚耳。茅檐白屋中,春来燕子,依旧营巢,怜此红襟俊羽,即昔时王、谢堂前杏梁栖宿者,对语呢喃,当亦有华屋山丘之感矣。此作托思苍凉,与《石头城》诗皆脍炙词坛。(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诗词《乌衣巷》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诗今译】


 朱雀桥边长满了闲花野草,
 乌衣巷口残留着夕阳斜照。
 旧时王导、谢安家的飞燕,
 到普通百姓家里筑窝建巢。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虽咏怀古迹,却没有拘泥于史实,不作一句议论,只是选取典型景物以显示乌衣巷的今昔变化,寄托诗人深深的感慨。是诗人最为满意的怀古佳作之一。
 首句从描写六朝古都金陵南门外的朱雀桥入手,描写乌衣巷的环境。朱雀桥横跨于秦淮河上,是当时车马填咽的交通要冲,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它不仅与第二句中的乌衣巷地名相对,而且“朱”与“乌”又都表颜色,对仗自然工整,形成语言上的美感。由于两地相邻,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这里东晋时代居住着的高门士族,便于展开对历史的回忆和反思。今日的朱雀桥边,野草丰茂,野花飘零,那谢安在桥上建筑的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也许遗迹尚存,却早已被人们冷落了。这里诗人以“野”状“草花”,说明这草花寂寞开谢,自生自灭,一丝荒凉冷落的气氛油然而生。“花”字不仅与“草”字并列,指野草、野花,而且可解作动词“开花”。昔日繁华的朱雀桥边野草任其生长以致开花,不是将人迹罕至、满目荒凉的衰败景象表现得更为充分么!
 第二句破题,正面写乌衣巷。据《舆地纪胜》记载:“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乌衣巷,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可见这里曾是掌握东晋政权的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昔日的乌衣巷,显官士族之家比邻相连,高屋深宅之雕梁画栋,衣冠楚楚之士往来不绝,好一派繁华之势,鼎盛气象! 可今日,乌衣巷不仅掩映在朱雀桥衰落凄清背景之下,而且只剩下夕阳残照,一抹余晖洒落在街道上。“夕阳”乃西下的落日,“斜”字也可解作动词“斜照”。以“斜”字写落日,更渲染出夕阳西下的惨淡景象,也隐喻着气息奄奄的衰落情景。
 前两句选取野草荒落、残阳晚照,烘托出乌衣巷的凄凉景象,第三、四句则抒发诗人对乌衣巷变迁的深重感叹。但诗人没有流于一般浅显、直露和正面的抒发,而是继续借助于景物,把感叹寓于景物的描写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尽管不会有历尽沧桑的数百年的老燕,但“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晋傅咸《燕赋序》),却是其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性。诗人即抓住这一特点,冠以“旧时”二字,以象征性的比喻,把燕子作为历史的见证。昔时王谢堂前的那群群家燕,如今一只只飞入百姓之家。这就反衬出今日乌衣巷的主人已不再是那些高门望族,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
 由于诗人把自己对历史变迁的判断,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寓于野草、斜阳、飞燕三种典型景物中,因而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取得了诗人自己所揭示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的审美效果,难怪白居易面对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要“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刘禹锡《金陵五题序》)了。

山水名胜诗之《乌衣巷》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①,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②,飞入寻常百姓家。


 
【题解】
 乌衣巷在南京白鹭洲公园西、夫子庙文德桥南,因三国孙吴都城穿黑衣的卫戍部队驻此,因被称为乌衣巷。六朝时成为商业区和王公贵族的住宅区,左右东晋政权的王、谢家族亦居于此,其子弟因此被称为乌衣诸郎。现乌衣巷仅是古乌衣巷的一部分。此诗借野草、燕子等平凡的景物,写出了金陵昔日的繁华和当时的衰落,更写出了王、谢世家由煊赫而败落,表现出一种历史苍凉之感。艺术构思出神入化,曾令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以后更成为众口传诵的名篇。
 【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出生于江南。贞元九年(793)进士,又登博学宏词,授太子校书,廷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革新政治活动,贬郎州司马,后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入朝为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又出为苏州等地刺史,开成初任太子宾客。诗文与柳宗元齐名,晚年号称“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集》。
 【注释】
 ①朱雀桥:东晋时建在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因在宫门未雀门附近,故名。旧时附近是繁华之地。②王、谢:指王导、谢安,皆东晋大族。世居乌衣巷。末两句说物是人非,当年王、谢居住的乌衣巷,如今住的却是寻常百姓。

古典文学作品《乌衣巷》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2],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3],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金陵组诗》第二首。乌衣巷,在今南京市内秦淮河南岸,原是东吴戍守石头城的乌衣军营房所在地,东晋时成为王、谢两大家族宅第聚集的里巷。
 [2]朱雀桥: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入口附近。
 [3]王、谢:指东晋的王导和谢安,他们两姓是六朝时的世家望族,都住在乌衣巷。
 
 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长满野草闲花,熙攘往来的鸟衣巷,只见夕阳西斜,昔盛今衰,好景不再,从前寄托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也落到寻常百姓家里。兴废变迁的历史沧桑之感,是这首七绝的主题。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得蕴藉含蓄,感慨无穷。

《乌衣巷》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题】
 此诗与前首同时作,为《金陵五题》第二首。乌衣巷:在今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南。三国时是吴国戍卒军营所在地,军士都穿黑色衣服,故名。至东晋时,成为王(导)、谢(安)两大世家贵族的居住区。诗中前二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荒凉冷落,后二句以燕子入百姓家筑巢的细节,反映贵族住宅已为普通百姓所居,突出显示变化之大。全诗用笔曲折委婉,构思巧妙深刻。
 【注释】
 ①朱雀桥:又名朱雀航,古浮桥名,故址在今南京市镇淮桥稍东,跨秦淮河。三国吴时名南津桥,东晋咸康后因它在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故改名,又称“南航”。其时秦淮河上有二十四航,此为最大,又称“大航”。航长九十步,广六丈,有警,则撤航为备,为当时都城南门门户。隋灭陈后废。花,用作动词,开花。②二句意谓过去王谢贵族的豪华住宅已不存在,在废墟上建起的是普通百姓家的屋舍,但过去在王谢堂前的燕子,却依旧飞来百姓家筑巢。寻常:平常。施补华《岘傭说诗》评云:“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写乌衣巷古今沧桑,借古讽今。乌衣巷在金陵,是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望族聚居之地,与北面秦淮河上的朱雀桥相毗邻。此诗的命题为《乌衣巷》,但作者并不是落笔擒题,开门见山的,而是从附近的“朱雀桥”侧入。现在这里是杂草丛生,野花遍地,人迹罕至,一片荒凉凄寂的景象。它又被落日的余辉所笼罩,更给它涂上了一层凄暗的色彩。乌衣巷往昔赫日中天的气象,富丽堂皇的宅第,已不复存在。头两句,以匀称的对偶句,写出如今凋敝败落的惨象。作者把“伤今”之情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继而,诗人的感慨又由乌衣巷而生发开去。东晋至唐,几百年来,星移物换,朝廷更替,人事变迁,一切皆变。作者面对着今日的乌衣巷,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呢?他没有直言,而是通过燕子的形象婉转曲达。“红襟俊羽”的燕子,一年一度的归来,这是候鸟的生活习性所决定的。过去在王谢雕梁画檐上筑巢的燕子今又飞来了,虽然不是原来那个,但依然是它们的同类。可是它们营巢栖身的地方已不是王谢的豪门宅第,而是寻常的百姓家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藏在燕子形象的背后,即王公贵族的显赫腾达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终将逃避不了灭顶的厄运。作者以此来讽喻告诫权贵们,但不直陈,而用鲜明、生动的燕子形象,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去探求这一形象的本质含义,给人以更大的美感享受。作者以燕子的具体形象揭示出抽象的哲理,正是“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蒂”(梁廷相《曲话》)。唐汝碧《唐诗摘抄》评此诗时云:“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说得很有道理。

乌衣巷

在今南京市东南。自东晋以来,王、谢两大世族都居住在此,因此乌衣巷是东晋都城世族显宦集中之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即指此。

乌衣巷

乌衣巷

地名,在今南京市镇淮桥东。乌衣,黑衣。三国吴时于此置乌衣营,以兵士穿乌衣而名。在当时朱雀桥附近。东晋时王、谢诸望族居此。《世说新语·雅量》“吾角巾径还乌衣”注引《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邪诸王所居。” 《宋书·谢弘微传》:“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乌衣之游。”唐王棨《江南春赋》:“远客堪迷,朱雀之航头柳色;离人莫听,乌衣之巷里莺声。”——朱雀桥头杨柳春色,能使远来的游客迷念;乌衣巷里黄莺的歌声,离别的愁人不要听。

☚ 乌菟   无何之乡 ☛

乌衣巷

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口夕阳斜。”

乌衣巷

乌衣巷

位于夫子庙东南,白鹭洲公园西,秦淮河南岸。三国孙吴曾于此驻兵,皆着乌衣,名乌衣营,巷由此得名。东晋时,为王、谢等豪门贵族居住地,因称其子弟为乌衣诸郎。唐时,六朝繁华逝去,乌衣巷亦变为百姓居处,本属寻常,后因唐人刘禹锡一首《乌衣巷》诗,遂闻名于世,其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后,乌衣巷成为怀古竞游之地,乌衣少年、王谢堂前燕子亦多为后世诗文称引。

☚ 夫子庙   白鹭洲 ☛
000015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