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 《乌托邦》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作家莫尔(1478—1535)的幻想小说,原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用拉丁文写成。这一对话式的幻想小说分为两部分,借葡萄牙航海家希斯拉德之口,发表作者的社会批评与政治理想。“希斯拉德”是希腊语,意指“莫须有的人”。作者为了应付检查,把他自己的许多观感通过希斯拉德讲出来,并把自己装扮成“抗辩人”,与希斯拉德争辩,第一部分的基本内容,是关于莫尔时代欧洲各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谈话。希斯拉德严厉谴责君主制度对外疯狂侵略,对内酷刑苛政。国王们为了巩固和扩张自己的权势,总是宁愿花费很多时间研究战争方法,而不肯稍微考虑促进和平的途径。他们尽力用种种残暴卑劣的手段夺得“新的王国”,采用残酷的律法虐待人民。希斯拉德还明白指出,国王们不顾善良臣民的幸福,恣意进行无情的剥削。他们不听别人的劝谏,却非常欣赏祸国殃民的谋臣的阿谀奉承。他们还放纵“数目庞大的贵族”过寄生生活。希斯拉德说他在英国住过几个月,了解那儿的情况。英国就有大批贵族“象公蜂一样,一事不作,靠别人的劳动养活自己”,这些人对那些耕种他们田地的佃农,重重剥削,敲骨吸髓。他向英国的主教长指出,英国出现了“羊吃人”的惨事:那些“贵族豪绅,乃至主教圣人之流”,贪婪凶狠,把农民从耕地赶走,圈地养羊;农民被迫“和他们居住的乡园分手”,到处流浪,或者沦为盗贼,受绞刑处分,或者做了乞丐,被关进监狱。第二部分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幸福之岛”即“乌托邦”的“大同盛世”的谈话。希斯拉德说他在“乌托邦”岛上见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并将这种生活方式和现在的社会制度作比较。这里没有私有制度,实行生产的公有与消费品的公有。土地是公共财产,属于全体居民。所有居民都把劳动当作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耕地的作用和手工业的威力,使城乡无比富饶。这里没有金钱流通,大家“共同生活饮食”,人人“按需分配”,不担心别人取得过多,也不追求所需之外的东西。乌托邦的公民一律平等,一切官员都由公民选举,任何人不得长期当官,不得任意发号施令。各级官员和普通公民一样,必须服从最高的社会利益。按照希斯拉德的说法,乌托邦也有奴隶,不过这些奴隶是违法的罪犯,或自愿移居到这儿来的外国人,他们的生活比欧洲国家的自由人的生活还好。 莫尔的《乌托邦》猛烈地抨击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并在描写君主制度下种种社会弊病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私有制统治是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它认为一切局部性的改革都无济于事,只有建立“乌托邦”式公有制,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幸福。莫尔不仅描写乌托邦实现了共产主义制度,而且予以理性的论证。这里实施民主制,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也没有暴政、战争、宗教狂热,实现了男女平权,城乡对立消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莫尔的理想社会完全是空想的,所谓乌托邦的“民主制”,实际上是宗法社会家长式的。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小说”。《乌托邦》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别开生面的。形象的描绘,生动的对话,含蓄的讽喻,结合得很自然,给人印象深刻。 “乌托邦”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乌托邦 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即“无处可寻的地方”。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1478—1535)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同年在比利时卢文城出版。 “乌托邦”是作者虚构的社会组织的名称,在书中莫尔以他本人与一位远涉重洋归来的葡萄牙水手谈话的形式,勾勒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莫尔用“乌托邦”表示一个幸福、理想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实行公有制度,公民选举国家官员,享有平等地位,人人参加劳动,按需分配。通过《乌托邦》,莫尔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尚未成熟的状态,因此也无法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依据和正确道路。后来凡属这一类型的社会主义都被称为乌托邦社会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一词也成为“空想”的同义语。 “乌托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在1898年音译成中文的。这个译名发音和希腊文相似,意思表达得十分巧妙、准确。中文的“乌”是没有的意思,“托”是假托,“邦”是国家,“乌托邦”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度。后人把莫尔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乌托邦”也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乌托邦wūtuōbāng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即“无处可寻的地方”。1516年,英国托马斯·莫尔(1478—1535)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同年在比利时卢文城出版。 “乌托邦”是作者虚构的社会组织的名称,在书中莫尔以他本人与一位远涉重洋归来的葡萄牙水手谈话的形式,勾勒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莫尔用“乌托邦”表示一个幸福、理想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实行公有制度,公民选举国家官员,享有平等地位,人人参加劳动,按需分配。通过《乌托邦》,莫尔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尚未成熟的状态,因此也无法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依据和正确道路。后来凡属这一类型的社会主义都被称为乌托邦社会主义,即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一词也成为“空想”的同义语。 “乌托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在1898年音译成中文的。这个译名发音和希腊文相似,意思表达得十分巧妙、准确。中文的“乌”是没有的意思,“托”是假托,“邦”是国家,“乌托邦”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国度。后人把莫尔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乌托邦”也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乌托邦wūtuōbāng本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ThomasMore)所著书名的简称,意为没有的地方,作者在书里用它作为理想中美好社会的代名词。后来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老舍《赵子曰》:“赵子曰把皮箱放在日华旅馆,然后到南市大街喝了两壶酒,吃了几样天津菜。酒足饭饱在那灰黄的一团中,找着了他的‘~’。”|陆文夫《人之窝》:“他的那些朦朦胧胧的民主思想,那些不着边际的~,可能都是受了他爸爸的影响,虽然他从未和爸爸交谈过,也从未和爸爸有过书信来往。” 乌托邦wū tuō bāng名词。原指理想中的没有阶级的美好、幸福的社会,今比喻不能实现的计划、设想和愿望等,用于贬义。 【例】 苏维埃俄罗斯不是诗人幻想的乌托邦,……但是劳农的祖国,是世界革命的发源,是被压迫人民的护符。(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乌托邦wū tuō bāng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拉丁] Utopia。1898年严复译《天演论》卷上:“乌托邦者,犹言无是国也。”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乌托邦’是理想上的事,不是即时可以做得到的。”1931年《英汉对照百科名汇》:“Utopia,乌托邦。” 好的社会 好的社会春的世界:春国 光明美好的世界:青天(见~) 政治清明的社会或国家:朗朗干坤 圣明之世:辛阳 美好世界:锦绣干坤 繁华的社会:红尘 安定的社会:顺流 风气很好而安定的社会:清平世界 安定美好的社会状况:嘉靖 上古淳朴的社会:无怀葛天 理想世界:华胥之国 华胥之梦 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乌托邦 儒家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大同 一种空想中生活安乐优美的世界:世外桃园 佛所居的清净世界:净土 净刹 香岩地 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莲界 莲花界 须摩堤 须摩题 莲花世界 莲华世界 西方净土 西方净国 佛教指庄严洁净的极乐世界:静城 庄子推崇的无为而治、太平、自由自在的理想社会:标枝野鹿 老子向往的古代原始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 社会制度 不好的社会 ☛
不切实际的愿望 不切实际的愿望虚愿 虚幻不可实现的愿望:春梦(一场~) 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乌托邦 不考虑客观实际的主观愿望:一相情愿 一厢情愿 一心情愿 ☚ 各种程度的愿望 如愿 ☛ 乌托邦(1) Vtopia的音译,意思是最完美的国家或不存在的地方、或理想国。(2)空想社会者莫尔的著作。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1516年首次以法文出版,以后陆续译成各种文字。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实际上是暗指英国社会;第二部分是理想社会的情况。第一部分无情揭露了英国社会的腐朽没落,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比喻为“羊吃人”的运动,说明法律是富人的意志、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第二部分描写了理想社会,废除私有制共同占有财富、产品归公、集体分配、法律反映全体公民利益、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等等。它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乌托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著。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1516年莫尔出使荷兰时用拉丁文写成,并于同年底在比利时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再版,并被译成欧洲各国语言,广泛流传,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抨击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把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比作“羊吃人”,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祸害的总根源;第二部分是对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描述。这个社会以手工业为基础,实行公有制;除担任公职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成年人,不分男女,都参加生产劳动;没有固定的农业人口,每人都要轮流参加两年农业劳动;一切产品归社会所有,按需分配;每天工作六小时,空闲时间可以从事科学艺术活动;依据民主原则管理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儿童都要受教育,他们的书本学习须与劳动相结合。书中指出,现存社会中的私有制和以金钱为道德标准,造成了穷人和富人的对立,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财产,就会假借法律拼命捞钱,故而发生了欺骗、偷盗、抢劫以至战争。私有制使得财富只是落在少数人手里,造成了贵族、僧侣的凶狠和邪恶、游手好闲和道德品质堕落;而大多数勤劳的人们却处于穷困不堪的悲惨境地。因此,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只要以金钱为唯一标准,国家就无法公正,人们无法幸福,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无法改善。然而,在乌托邦由于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所以人人都有充分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享受,人人都能过着幸福的生活。《乌托邦》认为,人类的全部或主要幸福是由快乐构成的,因为这是“自然的命令”。人作为来自自然的有血气、有理性的存在物,人的理智能力和身心需要是相同的,自然一视同仁地要求人和对待人。“自然命令我们生活得愉快,就是说,把享乐当做我们全部行为的目标。……自然还号召人们互相帮助达到更愉快的生活。这个号召是正当的。决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天独厚,其命运比别人高超。自然对有生气之伦,无不一视同仁地善意看待。”(《乌托邦》第84页)因此,合乎道德的生活就是顺乎自然的生活,即:首先,是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快,也就是求得快乐或享乐;其次,不要因为一种快乐而失掉更大的快乐;再次,不要单凭感觉,而要凭健全的理智去追求快乐;最后,不能为求得快乐而妨碍他人和公共的利益,反而应当博爱人类,牺牲自己所得以成全他人所得。不但自己快乐及幸福,也要使他人快乐及幸福。总而言之,包括我们的道德行为在内,应该以快乐及幸福为最终目标。但是, “乌托邦”中还有奴隶,还从事殖民活动向外扩张,并且都被认为是符合道德的。这些又都是“乌托邦”道德思想的重大缺陷。 乌托邦 《乌托邦》Wutuobang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著。1516年出现。“乌托邦”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意为“乌有之乡”,全书分上下两部。在上部,莫尔以自己同航海家拉裴尔谈话的方式,结合亲身见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野蛮行径,把英国的圈地运动称为“羊吃人”,对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指出:私有制是劳动人民贫困和不幸的根源,“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得到福利。”书的下部借拉裴尔之口,描写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乌托邦。在乌托邦国家中,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城市中居民舒适,道路宽阔,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花草树木,有便利大众的食堂和医院,劳动在这里成为生活的必须,除极少数例外,所有男女都从事劳动,全国无游民,无使人堕落的场所;教育事业、学术研究、文娱活动受到高度重视,为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乌托邦人的全部行为,甚至包括道德行为,最后都把快乐当做目标和幸福,但这些快乐必须不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乌托邦》是一部杰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提出了一个财产公有、计划生产、按需分配、消灭了城乡对立的新社会制度。为此,托马斯·莫尔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乌托邦”一词被后人当做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乌托邦》一书影响深远,一出版就畅销一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乌托邦》没有对工业、农业生产进行根本性改造,把理想社会仍然建筑在家庭经营和手工业方式的落后生产基础上,甚至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贤明君主的统治上,不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些方面都贯彻着历史唯心主义的精神。 ☚ 爱弥尔 太阳城 ☛ 乌托邦 乌托邦1.乌托邦的渊源与乌托邦的实践 人类具有一种向往美好社会的天性。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便一次又一次地编织着理想社会的蓝图。一系列的乌托邦主义便不断出现。来世乐园,大同世界、桃花源、乌托邦等是许多人都知道的理想境界。乌托邦主义幻想建立一个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但很显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在现代世界,试图在乌托邦制度的基础上去实现一个更加乌托邦的理想境界,并不会导致社会的进步。相反,只会得到一种更加落后的社会形态。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距今将近500年的1516年,英国人莫尔用拉丁文写作并出版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这一著作的问世,轰动了整个英国以至欧洲各国,不久陆续被译成欧洲许多种文字。这部被简称为《乌托邦》的著作逐渐闻名于世。尽管在《乌托邦》一书面世时,社会主义一词尚未出现,在《乌托邦》一书中也未出现社会主义一词,但《乌托邦》一书的出版却成了近代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标志。莫尔由此而成为社会主义的鼻祖。 《乌托邦》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英国和欧洲各国社会中苦难现实的描述,第二部分则是对乌托邦仙岛上理想社会的描述。一边是充满苦难的现实世界,另一边是尽善尽美的幻想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对立犹如宗教中的地狱与天堂。《乌托邦》认为,现实世界一切苦难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只要私有制存在,“大多数人,并且是最优秀的人,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逃的悲惨重负下”。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幸福。乌托邦的理想世界就是一个应该消灭了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世界。“一旦金钱废除,也就渐渐没有贫穷了。” 在乌托邦里,彻底废除了私有制,土地、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个人消费品等一切财产都归全民所有。由于私有制被消灭了,市场经济也被消灭。在乌托邦新岛,各个地区并不是商品生产者。他们的产品也不和其他地区交换,各个地区都为整个民族进行生产,整个民族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尤其是土地的所有者。把剩余产品作为商品出售于外国的权力也属于整个社会,不属于各个地区,纯利也归社会所有。在乌托邦新岛,每个城市每年都向亚提乌罗提会议派遣三位最聪明的老人作代表,商量全岛共同事宜,他们研究各地缺什么,多余什么,在各地之间调剂有无,他们这样调剂有无,并不必互相补偿……全岛俨然成了一个家庭。莫尔不仅最早叙述了消灭私有制与市场经济这两个幻想,而且给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留下了一种乌托邦主义的基本思考模式。莫尔以后产生的几十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相同地宣传消灭私有制与市场经济这两大理想。乌托邦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与对未来社会的无限希望,鼓舞着人们为改变现实世界而斗争。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存在着从先前社会主义者那里继承来的社会主义原始幻想。马克思用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尺度,正是在他以前发展了几百年的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形象和概念。在理想社会的规定问题上,马克思与先前的社会主义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先前的社会主义者论证理想社会的根据是人类理性,其逻辑是“应该怎么样”,马克思论证理想社会的根据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逻辑是“必然怎么样”。马克思一切理论思维也都围绕着一个轴心,那就是论证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即将成为过去,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理想社会必将成为现实。其实,对马克思来说,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并不是研究的结论,而是在他的研究过程开始前就已经存在的价值观念。或者说,在这种研究开始以前,作为研究主体的马克思就预先设定了作为研究结果的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论。这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总是过分强调那些似乎有可能导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消亡的经济现象,而忽略了那些使得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还必然存在下去的经济现象。事实证明,人类迄今的发展阶段也没有出现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 马克思明确指出过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这就是,社会所有制、直接计划生产与按劳分配。在20世纪初,列宁作了一个重要论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在列宁看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开始成为一种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地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而这种国家组织一旦为无产阶级所夺取,就能直接建立起符合马克思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把他对社会主义入口的见解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见解统一在一起,论述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解。在这里,全体公民都成了国家(武装工人)的雇员。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全部问题在于要他们在正确遵守工作标准的条件下同等地工作,并同等地领取报酬。“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见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1)国家代表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而成为全体劳动者的总雇主; (2)劳动者作为雇员从国家组织的直接社会生产中根据各自的劳动从国家领取作为生活资料的个人财产; (3)因整个社会已成为一个大工厂,从而市场经济关系与市场机制被以直接计算和监督为手段的计划经济所代替。 列宁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中心点在于: 国家(更严格地说是政府)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这种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不是直接通过劳动者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而是通过国家与全体劳动者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的。因为这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原则上是与马克思的见解相一致的,所以可以认为是马克思见解的具体化。但是,马克思却认为,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就在于它是高居于社会之上而与社会相对立的力量。所以要使国家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具,就必须完成使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任务。列宁坚信这一任务是能够完成的; 因为在列宁看来,由无产阶级革命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武装工人的国家。因而列宁所要建立的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国家来保证和体现的。列宁认为,这一社会主义理论是有历史根据的。这个历史根据就是,生产集中化与国家垄断所造成的国家经济职能日益加强这一现象。 在俄国革命成功以后,一些国家在俄国的影响下,相继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模式下,劳动者和普通社会成员只是空洞地在口号上被表明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而在实际上,高居于他们之上的政府才是主体。政府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虽然被称之为全民所有制,但没有一个普通社会成员感到自己与这份财产有切身的利益联系。宣称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但在实际上盛行的分配方式却是按特权分配和平均主义分配。这一制度模式在短期内通过生产的集中化和政府化,迅速建立起了一些现代产业部门,但它却把绝大部分的农村经济仍旧保留在中古世纪的水平。同时,即使国有经济部门也呈现出经济效率日益下降的趋势。 当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发展经济的尝试中失败后,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并非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见解。但由于列宁的早逝,使他未能深化和改进自己的理论。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几乎被荡尽灭绝了。然而,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制度却既没有比市场经济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没有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乌托邦幻想实现了,因为消灭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夙愿实现了。乌托邦幻想又破灭了,因为由此建立起的新的社会制度并没有实现而是背离了社会主义运动所追寻的人类理想。 事实证明,消灭私有制与市场经济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于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摆脱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乌托邦幻想。这就决定了社会不应该是向消灭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而应该是向承认和发展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这是已经发生并正在发展的实际趋势。然而,消灭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乌托邦幻想如此根深蒂固地占据着社会主义者的头脑,以至于摆脱这种乌托邦幻想需要经历艰难的历程。 2.电子计算机乌托邦 在最初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未能彻底消灭,而是将其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在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内部,市场经济则被代之以国家直接控制的计划生产。在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国有经济内部,商品、货币只是形式、“外壳”,被用来充当“核算工具”。然而,即使运用商品货币充当核算工具也难以有效地实施计划经济。于是,又开始尝试着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乌托邦的补充形式——电子计算机乌托邦。电子计算机乌托邦旨在用现代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技术来解决计划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不合理配置、生产比例失调、短缺与积压并存、增长速度降低等问题。人们认为这些问题是政府计划集中得还不够,计划还不够周密、不够科学的缘故。因此认为,只要充分利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康托诺维奇最优规划程序等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大型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更庞大、完善的统计、计划系统,使政府计划更加细致、严密,并且使之得以更严格地贯彻,问题便可解决。科学的计划总比不科学的计划要好,同时实行对国民经济的真正科学的计划管理,也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目标之一。而投入产出模型、最优规划程序等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大型电子计算机技术也的确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现代化管理所需要的。 但问题是,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否代替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如何才能准确地知道整个社会上每个人的需求?准确反映千百万人各种需求的规模和比例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因为社会需求是由每个人的需求构成的,而个人需求只要通过购买方法实现,就必然是他们进行经济选择的结果,包括他们用多少收入进行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何时消费。即使在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较低,从而人们的需求还相当简单的条件下,政府也不可能正确地制定社会需求计划,那么,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从而人们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复杂和多样化的条件下,政府就更难以制定出正确反映社会需求状况的社会需求计划了。在计划经济实践中,所谓社会需求计划常常总是任意想象、任意规定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更多地反映了政府的偏好而不是社会的偏好。现代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即使再先进,也只是人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无法解决许多经济问题的。我们知道,经济活动不仅是资源、技术与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更重要的是经济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又是不断变化着的,要制定真正正确反映实际经济活动的计划,就不仅需要技术的变化趋势,而且需要考虑社会关系、利益矛盾变化的规律、趋向及其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而这是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行更严格、更集中的计划制度,在实践中必然进一步抑制个别经济单位和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生产单位和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保障经济有效发展的基本条件。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显然不能解决生产单位与劳动者普遍缺乏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政府制定的所谓计划不仅不能解决经济问题,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侵犯社会成员经济选择的自由。 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苏联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如何使计划体系、手段和方法更完善进行的。为此,苏联政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计划系统编制出了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详细、最周密的计划指标和操作方法,以康托诺维奇等人的数理学派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为研究优化资源配置的规划和计算方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苏联计划机构也动用了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结果如何呢?一方面苏联拥有当代最庞大的计划机构、最复杂的指标体系、最严格的计划执行和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苏联也是世界上资源利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那里,计划的严密与经济的效率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呈正比关系。事实证明,现代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并不能拯救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试图通过广泛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来达到建立一个高效率经济的想法,只是一种新的乌托邦幻想。 无论是最初的社会主义乌托邦,还是作为它的补充形式的电子计算机乌托邦,都旨在把市场经济关系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旧式乌托邦的破产迫使人们把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引入到经济体系之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再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而认为是可以结合或统一的。排斥市场经济的幻想被抛弃了。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最初目标就是寻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方式。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乌托邦幻想。如果说在经济改革运动兴起以前,一些人被排斥市场经济的幻想所支配,那么在经济改革运动兴起以后,一些人则被一种新的改造市场经济的幻想所支配。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确需要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需要的市场经济必须同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兰格模型即市场社会主义构想便是这种设想的突出表现形式。但当这种设想通过早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具体表现为双轨制,并使社会主义经济陷入困境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全面开放市场和变革财产制度应成为深化改革的方向。 无论是电子计算机乌托邦还是其他形式的乌托邦都不过是原始乌托邦的补充形式。政府模拟市场的乌托邦也仍旧把国家甚至政府视为高于市场的圣物。在政府模拟市场的乌托邦构想中,市场是政府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制约并与之抗衡的力量。在这种乌托邦幻想中,政府是高明的从而是可信赖的,而市场则是盲目而不可依赖的。因此,在这里无疑存在着对国家或政府的迷信。在政府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上,人们有太多不正确的看法。对人民而言,政府只是受人民委托为人民办事的组织机构。政府只应是人民为实现其目标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既不应该是令人崇拜的神圣,也不应该是高居于人民之上、令人民为之服役的主人。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自由经济。它给予每一个市场主体以自由地进行经济选择的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市场主体都是自由自主的资源配置主体,都拥有处理自己资源的权利,如劳动者具有处置自己劳动力的权利。每个经济活动主体都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作出各种经济权衡。市场是有缺陷的,它需要由政府来补救,但不需要由政府来代替。政府代替市场只会更糟。市场力量是一种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这种市场力量的存在正是社会政治多元化的经济基础。在现代经济中,政府需要承担一部分公共生产,而且要对市场进行调控。但是,从根本上说,不应是市场为政府服务,而应是政府为市场服务。 社会正在逐步摆脱乌托邦幻想。经济体制改革终将使人类走出乌托邦荒原而回到现实中来。然而,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运动至今仍旧受到残存的乌托邦阴影的影响。为了彻底走出乌托邦阴影,人们仍需做出相当的努力。这也是政府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 兰格模型 垄断 ☛ 乌托邦 乌托邦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意为“乌有之乡”。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虚构的理想社会的名称。1516年,莫尔出版《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集中描写了“乌托邦”,即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计划生产和消费,人人从事劳动的社会。但这个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并且还保留奴隶和宗教。 ☚ 空想社会主义 实业制度 ☛ 乌托邦Utopia(拉丁文的音译,源出希腊文,意为“乌有之乡”,或称“理想国”,因英国作家莫尔Sir Thomas More1516年著Utopia一书而出名。书中集中描写一个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计划生产和消费、人人从事劳动的社会,并且还保留奴隶和宗教。后来“乌托邦”一词成为“空想”的代名词) ~的理想utopian ideal(or dream,fan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