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兰牧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兰牧骑wūlánmùqí红色文化轻骑队。蒙语的音译。195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的适应牧区特点的小型文艺宣传队,人数不多,在基层流动演出。例如:“‘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思是:红色文化工作队。它诞生在1957年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之中。”(《人民日报》1977.1.13) 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Wūlánmùqí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 相关链接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是一支仅有9人、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的小队伍。 ☚ 卧谈会 乌龙球 ☛ 乌兰牧骑内蒙古的一种文艺组织形式。为蒙古语音译,有“红色文化工作队”之意。1957年,创建于锡林郭勒盟。具有演员少,节目多,活动小型等特点。一般每队12人,在牧场、蒙古包里就可演出。除演出外,还为群众举办图片展览,宣传时事,推广生产经验,普及科技知识等。在深入牧区农村巡回演出的同时,也向民间艺人学习技艺搜集资料,编演创作新节目。创建后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的接见,并在全国许多地方演出。目前内蒙古有此文艺队80多个,2000多人。 乌兰牧骑内蒙古的一种文艺组织形式。蒙古语音译, 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1957年首创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一般每队十二人,队伍短小精悍,装备简易轻便,演员一专多能,演员少、节目多,活动小型多样。在草原牧场、树旁广场、蒙古包里均可演出。一队多用,以演出为主,兼为群众举办图片展览、放映幻灯、借阅图书、代销书籍,宣传时事政策,推广生产经验,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帮助建立业余文艺组织,培养业余文艺骨干,辅导群众唱歌、跳舞、说唱好力宝等业余文艺活动以及为产妇接生,为群众理发和修理家具等。坚持文艺为工农(牧)兵服务的正确方向, 长期深入牧区农村巡回演出, 并向民间艺人学技艺,搜集资料,就地取材, 创作编演新节目。创建后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多次接见,并在全国许多地方演出。现在全自治区的乌兰牧骑已有八十余个队, 二千余人,遍布大部分旗、县。 乌兰牧骑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团体。1957年建立了第1个仅有12人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1963年内蒙古全区建立了30个乌兰牧骑。1964年乌兰牧骑到北京汇报演出,毛泽东、周恩来、乌兰夫等领导人观赏后称赞它“是一面值得骄傲的文艺界红旗”。1982年,发展为80个乌兰牧骑。1983年在北京举行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有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吉林、广西等16个演出队,共表演了200余个节目,评选出60个优秀节目。40余年来,创作演出约3000余个节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赞扬。 乌兰牧骑Ulan Muchir cultural troup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