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巳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这首诗是谢朓赴任宣城太守途中所作。谢眺被人亦称为“谢宣城”,文集亦被称为《谢宣城集》,即与此次任命有关。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关于“新林浦”与“板桥”,《水经注》介绍说: “江水经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度水,故曰板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板桥浦就是诗题中所说的板桥。 这首诗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从“江路西南永”到“云中辨江树”,写江路所见;后一部分从“旅思倦摇摇”至“终隐南山雾”,写江路所思。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应“之宣城”诗题,一开始,就直接写赴任途中:船向西南吃力地溯游而上,前路还有好远好远,江水一泻千里,奔向东南归入海洋。诗句中“永”字,极写赴任江路的漫长,也折射作者倦游的心理。 “鹜”,借言水势汹涌奔腾,含蓄表现船逆流的艰难与迟缓。两句为后面旅思中的厌倦情绪作了铺垫。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写赴任路上所见风景。谢脁描绘江景别具只眼,他把地上的,如“归舟”、 “江树”都写到“天际”、“云中”去,船仿佛飘到天边去了,江边的树仿佛生长到云彩里去了。展示了一个远伸到天地交汇处的大视野,作者故意混淆了天地间的界线,造成了一种夸饰的美感,在表达上富有新意。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黄河之水天上来”、 “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把“船”、 “黄河”、 “庐山瀑布”写到天上去了,成了传世名句,大概就是受了谢脁的影响。李白是很赞赏这位“小谢”的,所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正流露着对谢脁的推崇。 这两句,极写远景,照应“江路西南永”句,以江天的广袤,衬托江路的漫长。 这首诗,写景部分不多,写情部分是重头戏,作者游兴不大,苦于江路漫长,这在写情部分的一开头就点出来了。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倦”,表示没有什么情致,厌倦这种漫长的“孤游”。更何况,这种孤身远游,从前已有很多次,所以已毫无新鲜的欣喜可言。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摇摇”,《诗经·黍离》有“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句, “摇摇”写心神不安。这里“倦”可以看作是对写景部分情绪的概括, “摇摇”则是对诗后面部分情绪的总提、总领,这两句在本诗所见、所思两部分中,有总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文章中的“过渡段”。 那么,谢脁何以有心神不安、中心摇摇之慨呢?在谢脁出任宣城太守前,曾为随王萧子隆文学, (按, “文学”系官名,略如后世教官。 )萧子隆好辞赋,谢脁深被赏爱,长史王秀之嫉妒心起,就密秘参了谢脁一本,谢脁遂被皇帝下旨召回。谢脁在途中作诗寄同僚,中有句云“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这个常恐鹰隼来搏取的惴惴的鸟儿,常恐严霜摧折的菊花,正是谢眺自比之寄。也正是谢眺说的那个心神不安的“摇摇”,而后二句,寄言张网罗织的人,我已远翔高入云天,飞出是非之地,谗者无所施其计了,这也正是后面诗句的旁注。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正是说既高兴地遂愿出任一郡之长,又能幽隐于冷僻的地方,远避谗佞之害。不再有“严霜”、 “鹰隼”之忧。从此隔绝京都的繁华纷闹,也不必再提防那些张设的罗网,有这样的机遇,真是让人欣悦不已。这也正是“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的那种心境。 按,沧洲,沧江冷僻之地,是隐者的居处。 “沧洲趣”,犹指幽隐生活之乐。 结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运用典故,寓意深远,富于哲理。玄豹隐雾,典出《列女传·贤明》“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抱儿而泣。姑怒,以为不祥。妻曰: ‘妾闻南山有玄豹隐雾而七日不食,欲以泽其衣毛,成其文章。至于犬豕,肥以取之,逢祸必矣。’期年,答子之家果被盗诛。” “犬豚肥”则遭杀害,是作者从随王萧子隆处被谗而彻悟的。人稍有进取,则嫉妒随身,此即今之俗谚“人怕出名猪怕壮”之意。所以谢眺表示不敢有作为,蛰居而已,一如“玄豹隐雾而七日不食”。至于“泽其皮毛,成其文章”,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之意。诗句中“虽无玄豹姿”,自谦之语; “终隐南山雾”,则矢志幽栖远害, “终”,示到底不变的意思。谢眺做官也是不为严政、但事吟咏,这种情绪在他的《落日怅望》中也流露出来。谢眺现存的诗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宣城太守的两年任上写的,可见其但事吟咏“终隐南山雾”之志。 尽管谢眺要幽栖远害,但他还是因谗被诛,真是没有好人活的路了。这些情况,我已把它写在沈约《伤谢眺》赏析文中,这里就不赘诉了。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①。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②。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③。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⑤。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释】 ①永:长。归流:归海的江水。骛(wu务):奔驰。 ②识:辨认。 ③摇摇:心神不安的样子。 ④怀禄情:贪图高官厚禄的欲望。协:符合。沧洲趣:隐居的逸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称隐士所居之处。 ⑤嚣尘:充满喧闹和尘埃的处所,指人世。 【译】 逆水向西南而行,船儿徘徊踌躇, 江水滔滔滚滚,向东北方向驰骛。 归舟点点,在天边依稀仿佛, 江树渺渺,难以辨认在云海深处。 客游生涯,已使我心神恍惚, 屡次孤游,更使我倍觉凄苦。 此次出守宣城一方面为了俸禄, 此外,也适合我幽隐的意趣。 从此,我可以远离喧扰的尘俗, 赏心乐事,当可在此际遇。 虽然我没有玄豹的姿质, 但也到底可以栖隐在南山之雾。 【评】 宣城郡,在今安徽省宣城县。板桥,即板桥浦,在今南京市西南。诗写景物之美与自己幽隐的人生志趣。“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为写景名句,结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引用典故,玄豹:据《列女传》,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抱儿而泣。姑怒以为不祥。妻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隐雾而七日不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故藏以远害。至于犬豕,肥以取之,逢祸必矣。”期年,答子之家果被盗诛。结句谓虽无玄豹的姿质,深藏远祸,却愿乘出仕外郡之机隐遁起来。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南朝齐)谢朓 江路西南永①,归流东北骛②。 板桥浦在今南京西南江边,古时为由金陵南行必经之路,设有板桥驿。此诗是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春作者出任宣城太守途中所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两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后半表达了以外任为隐逸以及爱惜名誉、洁身自好、以免取祸的想法。 【作者】 谢脁,南朝齐诗人,生平见前《入朝曲》诗。 【注释】 ①永:水流长。②骛(wu):奔驰。③“既欢”两句言此去外任既欢欣于外任做官,又合乎隐逸的幽趣。实际上当时齐王朝政治斗争复杂,作者庆幸能离开旋涡。沧洲趣:指隐居生活的乐趣。④嚣尘:犹红尘,指朝廷中的权力倾轧。⑤“虽无”两句写隐逸之意。 《列女传·贤明》载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而家富三倍,居五年,从车百乘而归,其妻抱儿而泣曰: “妾闻南山有玄豹,隐雾而七日不食,欲以泽其衣毛,成其文章。至于犬豕,肥以取亡,逢祸必矣!”后果遭祸。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春天,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从金陵出发,逆大江西行,途经新林浦、三山、板桥浦等地,写下本篇和下面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此诗以抒写旅途的感想为主,写景的句子不多,用字相当的精审。诗人此行是逆水行舟,故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永”、“鹜”二字不但精确地判出方向相反的船速和水速的区别,而且微妙地融进作者的感情色彩:行程刚刚开始,觉得前路漫长,而归思已随流水不停地奔向远方。然后推出诗中警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识”、“辨”二字写出了景中人的情态,那是诗人极目回顾的专注的神情。王夫之透辟地指出:“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临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古诗评选》)卷五)实开由景见情一种境界,为唐代山水行役诗将景中情、情中景融为一体(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提供了成功的艺术经验。 作者在这次出守宣城之前,曾目睹南齐皇帝走马灯似地变换,不能不心有馀悸。所以当他出牧宣城时,既对京邑有所留恋,又庆幸自己能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后面八句就表现这种复杂的情绪。“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包含眷恋故乡的惆怅,又用过去的经历来作自我排遣,越是强自宽解,越见途中的孤独。“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道出了诗人安于荣仕和畏祸全身两种思想的矛盾。盖魏晋以后,朝隐之风逐渐兴盛,调和仕隐的理论在士大夫中也很流行,至有“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之说。据《列女传·陶答子妻》载,答子治理陶国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预感不祥,谓其母云“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诗的结尾既用此典,并与首二句照应,令人掩卷之后,仿佛看到诗人乘舟向着西南漫漫的江路缓缓前行,渐渐隐没在云遮雾障的远山深处。 此诗通常被认为是谢脁山水诗代表作,其实它写景的句子不多,更著意于旅途感受和况味的抒写,然思致含蓄,结构完整,语言淡永,情味深长。两百年后李白经过诗中,还不胜神往地写道:“明发新林浦,空吟谢公诗”(《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中仕与隐的矛盾心情,该引起了这位异代知音的共鸣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