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义利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义利思想

中国历史上关于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思想。“利”指各种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义”指人们经济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利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1) 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义利观念,有“义以生利”(《国语·晋语一》)、“义,利之本”(《左传·昭公十年》)等说。当时所说的义,实质上反映了宗法制宗族利益,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的利益,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利益,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服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这种义利思想为儒家学派所继承。(2)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认为,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必须受义的制约。他反对违义求利。孟子(约前372—前289)继承孔子的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思想,提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约前313—前238)认为义与利都合于人性,合理的利欲,应予满足;不合理的利欲,则节之以礼义。(3) 墨家反对亏人自利,主张人们相互尊重各自的利益。人人都利人,也就人人都得到利。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自身的权益得到尊重。(4) 法家以君主的利益为义,代表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他们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而代之以法,强调以政治法权制约求利行为。(5) 西汉时董仲舒(前179—前104)兼采儒、法两家理论,认为求利之心合乎天意,人君必须关心人们的物质利益,主张以刑赏统御臣民。他要求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重,而不计个人功利。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认为,求富逐利是人的本性,它对实现仁义有利无害。(6) 在宋代,一些功利主义思想家反对传统的贵义贱利论。王安石(1021—1086)以功利主义解释义利关系:“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临川集》)。苏洵(1009—1066)则认为“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义利、利义相为用”(《嘉祐集》),反对把义利对立起来。叶適(1150—1223)则抨击董仲舒的观点,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序目》)。陈亮(1143—1194)则竭力颂扬功利,提出“义利双行”说。而司马光(1019—1086)与程朱理学派则坚持贵义贱利论。(7) 明清以来,义利之辩仍不时出现,但并无理论创新。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义利之争有了新的内容。一些人提出功利即公利,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而另一些反对者则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反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辛亥革命后,随着新的经济理论概念的日益广泛应用,理论界对义利思想的争辩日趋淡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