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贡会考清代考试之一种。亦称“举贡考职”。清末停科举后,为解决业已取得举人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身份者的出路,学部奏定,以后每三年一次,保送举、贡若干名,按举人四名、贡生一名计算,取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会试中额的四倍,送京会考。各省举贡,无论游学、游幕、随任及出洋游历、并各衙门誊录、录事,凡未得奖叙者,均可应试。欲应试者分别在本省、本旗内报名。各省于十一月前完成选拔考试。考试内容分两场,头场考经义、史论各一篇,第二场在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治等门内择试一门,合校两场如额取定。取定后造其年貌、籍贯、科分、报考某门清册,随同试卷于年内解部。选送的考生限明年二月到京投考。光绪三十三年四月,首次于保和殿举行会考。题目为经义、史论各一篇。钦派阅卷大臣六人、襄校官六人、内监试二人、外监试四人共同负责。录取吴承仕等三百六十七人,复试分一、二、三等发榜。举人取一等及二等前十名者,分别在京官以主事、中书、七品小京官用,外官以知县用;二等十名外者,分用州判、盐库大使、府经历、县丞等。贡生一等者,内用七品小京官,外用知县;二等者,内用部司务,外用县丞等杂职。三等者落选。宣统二年(1910)在京城进行第二次考试,用官如前。清亡遂罢。 |